□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山東德州 253034)
由于會計電算化工作能夠為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活動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具有適應面廣、應用性強的特點,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開設此專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應深入貫徹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 [2011]12號)等文件精神,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積極探索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借鑒各地高職院校創建省級特色專業的經驗,結合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本文對高職院校“四層三元制”為主要特色的專業建設進行了系統分析設計。
為做好專業建設和開發工作,應成立會計電算化校企合作專業指導委員會以及專業建設委員會,制定《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習基地建設、課程內容等問題。專業建設委員會負責制定課程標準、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每學期組織教師深入本地區的行業企業調查,掌握會計電算化崗位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根據調查情況,詳細劃分會計工作崗位群,明確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職業面向和崗位職業能力,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年底,校企合作辦公室應制定《校企合作各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量化考核細則》,對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人才培養、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實習基地建設等項目進行考核,作為部門績效考核的組成部分。
“四層三元制”是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四層”是指按照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分為會計基本理論、會計基本技能、會計財經法規和專業素質教育四個方面;“三元”是指會計核算能力訓練、會計崗位實踐能力訓練和專業應用能力訓練。其中,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完成,財經法規教育主要通過開設《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經濟法》、《稅法》課程以及法規講座等形式完成,專業素質教育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會計技能大賽、會計專題講座、就業指導等多種方式完成。
按照從會計電算化專業崗位群——會計工作職業能力——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的順序進行課程體系設計。首先確定會計核算、會計電算化、財產物資管理、財務籌劃、審計稽核、納稅申報等六大崗位群,按照崗位工作要求確定相應的職業能力;其次,根據會計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人才培養方案應規定實踐性教學學時不低于50%的比例。最后,在考核方法上應實行形成性成績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將學生平時課堂提問、階段測試、綜合作業作為形成性成績,期中和期末統一組織考核,所占比例分別為3:1:6;在課程考核中,項目(單元)實訓計入課程考核成績,專業綜合實訓(4周)和畢業實習可分別安排在第五、六學期,成績計入總學分。
一是根據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的知識和能力需求來組織課程內容,實現專業課程和會計崗位的緊密融合,對應上述六大會計崗位群,主要設置《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審計實務》以及《稅收實務》等課程;二是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課程 《會計基礎知識》、《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三門考證課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并組織學生報名考試,實現課證融通;三是結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在第五學期分設稅務會計、外貿會計和金融保險會計三個專業方向分班學習,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外貿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以及理財規劃師職業資格考試,使學生達到一專多能;四是嚴格制定課程標準并組織實施。為此,要求課程負責人每學期根據實際變化進行修訂,保證課程標準的適應性和先進性。五是建立緊密型的校企合作關系,保證學生頂崗實習質量。建立制造業、流通業以及咨詢服務業等專業實習基地,雙方簽訂實習協議,明確責任和義務,對實習全過程進行督導檢查,提高實習質量。
鼓勵課程負責人申報院級、省級精品課程,要求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基礎,以崗位需求為標準,體現“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模塊化教學”的課程特色,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習實訓和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此引領課程建設。為鼓勵教師進行精品課程建設,學校應制定獎勵扶持政策。建設會計精品課程網站,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建立會計教育網站,開辟財經法規、考試信息、會計培訓等欄目,拓展會計教育服務的功能。
制定會計電算化教學團隊3-5年建設規劃,建立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專業教師的三級教學梯隊,專業、年齡結構比較合理;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師德建設年(月)”、“教學質量年”等活動,激發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工作熱情,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通過師德建設活動,培養師德標兵,不斷提高教師素養。采用“校企合作專兼職結合”的方式,聘請企業兼職人員到學校授課;從重點高校引進高學歷專業人才充實教學隊伍,增加活力和創新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校友擔任客座教授,定期舉辦會計專題講座,活躍學術氛圍。成立會計研究服務中心和經濟研究中心,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經營開展咨詢服務,增強服務經濟和社會的能力,擴大學術交流,提高教科研水平,“雙師”素質教師達到100%,爭創“省級教學團隊”。
為適應職業教育發展,專業教學團隊應深入行業企業一線調研,與企業行業合作共同開發主干課程教材,參與國家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以及相關實訓教材的編寫,形成基于工作過程、適應會計崗位需求的教材體系,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特點。以精品課程網站為依托,建成共享型、開放式的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專業核心課程網絡課程庫、網上案例庫和試題庫。建設高標準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完善財務會計、審計等課程教學軟件;以專業教師為主體,成立會計咨詢服務公司,對外開展有償服務,對內承擔財務會計、審計等課程實訓任務。按照“校企合作,多元共建”辦學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專業教材開發,解決畢業實習與就業等問題。
進一步完善教學保障制度,包括實行推門聽課制度、干部包班制度、導師制度、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建立健全院系兩級教學管理監控體系,對課堂教學、實習實訓和頂崗實習指導檢查,可分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進行。學校應保障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教材建設以及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的經費需要。為提高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素質、增強職業技能,應要求學生在第二學期之前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畢業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考取助理會計師資格,爭取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85%左右,大多數學生到大中型單位擔任會計工作,經過幾年的專業實踐和鍛煉,能夠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擔負會計核算、物資管理和審計監督等方面的任務,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信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