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北京100093)
實行新會計準則以后,固定資產盤盈的會計處理發生了變化。舊準則對固定資產的盤盈在批準轉銷前通常是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科目,批準轉銷后則從該科目轉入“營業外收入”科目。按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盤盈作為前期差錯處理,應該首先確定盤盈固定資產的原值、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凈值,根據確定的固定資產原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將兩者的差額,貸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之后再調整應該繳納的所得稅,補提盈余公積。盤盈的固定資產,應按以下規定確定其入賬價值:如果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按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按該項資產的新舊程度估計的價值損耗后的余額,作為入賬價值;若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賬價值。
新舊會計準則的最大差異就在于,固定資產盤盈不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作為以前期間的會計差錯。新會計準則之所以對固定資產盤盈業務做出這樣的規定,主要考慮到固定資產盤盈多是因為在當初購置的時候由于人為疏忽、管理上的漏洞導致的賬外資產,屬于會計差錯,因而需要按照規定的方法更正;此外,將盤盈固定資產的凈值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為調節當期利潤的行為。但筆者認為,固定資產從購置到企業盤點時發現賬外資產即“盤盈”,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同,固定資產的價值大小不同,準則不加區分一律將固定資產盤盈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有失偏頗。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前期差錯更正》的規定,前期差錯,是指由于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下列兩種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漏報或錯報:編報前期財務報表時預期能夠取得并加以考慮的可靠信息;前期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錯通常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舞弊產生的影響以及存貨、固定資產盤盈等。
由此可見,“前期差錯”是特指在處理經濟業務或事項時對“以前期間”財務報表造成的錯報和漏報。而在實務中,企業盤點發現的賬外資產既可能是以前年度購置,也可能是在當年購置的,當年購置的固定資產沒有入賬,顯然不會影響以前年度的損益和財務狀況,不屬于前期差錯,因而不能籠統地將盤盈固定資產的凈值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筆者認為,如果盤盈的固定資產屬于當年購置的(這樣的資產一般比較新,并且固定資產的購置都會有資金支付的審批及相關支付的記錄,有據可查),因為不涉及以前年度損益,其會計處理應該與盤盈的其他資產一樣,在批準處理前計入“待處理財產損溢”,批準后轉入“營業外收入”。
例1:某企業2012年12月在財產清查時,發現賬外機器一臺,該機器九成新,同類產品市場價格為100 000元,報經上級批準,作為增加固定資產處理。
(1)固定資產盤盈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 100 00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90 000
累計折舊 10 000
(2)批準處理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90 000
貸:營業外收入 90 000
1.如果對當期損益影響不大,全部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出于簡化處理的原則,如果盤盈的固定資產金額不大,占總資產的比例不高(可以參照審計當中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比如高于資產總額的1%,認為重要);或者盡管總金額較大或相對比例較高,但盤點是在年初(比如1-3月份)進行,則不區分該差錯對以前期間和本期損益的影響,一并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例2:甲公司于2012年2月20日對企業全部的固定資產進行盤點,盤盈一臺5成新的機器設備,該設備同類產品市場價格為160 0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按照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1)固定資產盤盈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 160 000
貸:累計折舊 80 00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0 000
(2)確定應繳納的所得稅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0 000
(3)結轉留存收益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0 000
貸: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6 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54 000
2.如果對當期損益影響較大,要分別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和當期損益。如果盤盈的固定資產金額較大,占總資產的比例較高,則要區分該差錯對以前期間損益和本期損益的影響,分別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和當期損益。
例3:甲公司于2012年9月30日對企業全部的固定資產進行盤點,盤盈一臺5成新的大型設備,該設備為管理部門用,同類產品市場價格為20 000 000元,該設備全新時預計使用年限10年,估計尚可使用5年,假定不考慮凈殘值。該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按照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分析:該設備在盤盈時,凈值為20000000×50%=10000000(元),據此可以推算在2012年初的凈值應該10 000 000+10 000 000×9/(5×12)=11 500 000(元),應該將 11 500 000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而當年的折舊額1 500 000元計入當期損益。
(1)固定資產盤盈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 20 000 000
管理費用 1 500 000
貸:累計折舊 10 000 00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1 500 000
(2)確定應繳納的所得稅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 875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 875 000
(3)結轉留存收益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 625 000
貸: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862 5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 762 500
綜上所述,對固定資產盤盈的會計處理改進以后,區分了本期差錯和前期差錯,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盤盈的固定資產屬于當年購置的,調整當年的損益,先計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批準轉銷后計入“營業外收入”;盤盈的固定資產屬于以前年度購置,且對當期損益影響不大的,全部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盤盈的固定資產屬于以前年度購置,且對當期損益影響較大的,區分差錯對以前期間和當期損益的影響,分別記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賬戶和當期損益。
這樣處理盡管有些繁瑣,但此類業務不經常發生,而且固定資產屬于企業的重要資產,是為了提供更可靠相關的信息。盤盈的固定資產如果屬于以前年度購置,不能全部計入當期損益,還要按照凈值的一定比例繳納所得稅,可以避免企業利用固定資產盤盈隨意調節利潤的現象,另一方面,當企業真正出現固定資產盤盈的差錯時,又能正確分清該差錯對以前期間和當期損益的影響,并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區別不同情況分別處理,總體上是比較合理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