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濮陽457000)
投資是企業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基本前提,是發展生產的必要手段。適度的投資可以使企業在更寬范圍與更深層次上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大大拓展發展空間,國外和國內很多大型和超大型的企業集團都是通過投資快速發展起來。基于投資對于企業發展的巨大作用和成功企業的示范效應,國內企業的投資熱情日益高漲,投資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與之相伴的由投資風險引發的財務危機也隨之而來。
投資引發財務危機的原因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兩個方面:
1.對政治因素估計不足。企業投資后發生了戰爭、在國外的企業突然被外匯管制、被經濟封鎖、發生了國際爭端和國際制裁等都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財務危機。跨國公司一般都有專門的團隊或專業的咨詢機構負責對被投資國的政治環境進行評估,但政治因素極其復雜,專業的政治環境評估也只能提供參考,而不能完全依賴。
2.對經濟環境因素估計不足。經濟環境惡化是導致企業投資失敗、進而陷入財務危機的主要外因,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以前,世界經濟蒸蒸日上,我國許多企業借助有利的市場環境,通過直接投資、股票上市、兼并重組等投資手段,迅速做大做強。但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之后發生的“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等使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再后來美日實行了“制造業回歸”和貿易保護政策,使我國出口依賴型的企業大量停工和破產,這給企業投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宏觀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對企業個體而言,通常是前期不可預測,后期不可控制,企業只能選擇承受而無法規避。
1.盲目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是一把雙刃劍,適度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但是行業跨度太大并且遠離自己的專業特長,盲目進軍不熟悉的領域和行業后,如果新業務與原主營業務無法產生協同效應,會使代理鏈條延長,使管理層次更加復雜、內部交易費用升高,會削弱企業原有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引發財務危機。比如史玉柱的巨人集團,從軟件業盲目進軍當時前景還不明朗的生物保健品、減肥食品業,同時不顧自身實力進軍房地產業,其管理、技術、資金跟不上業務擴張的速度,使公司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最終破產。
2.盲目追求企業規模和市場。根據規模經濟效益理論,在一定范圍內企業規模擴大能夠降低邊際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同時,迅速擴大市場能夠最大限度地壓縮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提高競爭的門檻。但是鄭州亞細亞的例子告訴我們,與規模和市場同步提升的還有經營管理能力和資金供應能力等,忽視市場環境變化和競爭對手的進步,忽視經營戰略、經營方式、資本運營模式,忽視信息技術的及時采用和更新,當企業突遇市場需求變化,就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財務危機。
3.盲目投資金融工具。虛擬經濟永遠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持,為實體經濟服務才是虛擬經濟的本質屬性。許多企業沒有充分注意到虛擬經濟的風險性,只是看到了高額回報,抱著投機的心理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金融市場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市場里,結果導致嚴重的財務危機。2008年以前,美國和日本都致力于把本國打造成虛擬經濟和服務經濟大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才意識到實體經濟才是根本,兩個國家近年來的“制造業回歸”很好地詮釋了金融工具的地位和作用。我國企業長期缺乏金融管理人才,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動態關聯關系理解不深,更缺少實際操作金融工具的經驗,投資金融產品需要更加謹慎。
4.對匯率風險估計不足。匯率風險分為交易匯率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相比較而言,交易匯率風險和折算風險較小,企業在對外投資或吸收投資的時候,一般都能夠充分注意匯率變動對財務的影響。匯率風險中的經濟風險不可控,極端的匯率經濟風險如索羅斯1997年狙擊港幣,1992年狙擊英鎊,引起兩種貨幣短期大幅貶值,引發了英國和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危機,及使用港幣和英鎊結算的外國公司的財務危機。
5.投資違約。投資違約是投資過程中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國家,簽約方被騙后,維權道路特別艱難。比如遼寧西洋集團在朝鮮投資鐵礦被騙,與對方長期談判無果,訴訟困難,給遼寧西洋集團的財務狀況造成很大影響。
6.經營者道德風險。投資執行人或者是經營者出于自身私利,可能會放棄那些服從企業發展戰略,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投資項目,可能會為了當前的經營業績而放棄資源積累,犧牲長期利益而選擇一些“短平快”項目。這種隱蔽的投資選擇給企業帶來的是發展機會的喪失,帶給企業的,有時是無法彌補的、致命的財務危機。
政治因素對投資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因素不可控,企業只能在提高政治敏感度上下功夫。宏觀經濟環境對投資成敗的影響,普遍的觀點也是加強預測分析,提高抗風險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企業增強自身實力,以經濟實力去承受政治和經濟環境因素的沖擊。因此,為防范投資引發財務危機,企業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微觀因素的管理上。
首先,設立專門的投資管理部門,規范投資決策程序。決策過程中,要注意發揮投資專業人員和經濟、技術、財務人員的專業特點,把投資建立在專業基礎上,避免投資管理上的 “一言堂”,避免領導拍腦袋上項目的現象。其次,充實投資管理專業人才。我國長期從事實體制造業生產,對投資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不熟悉,缺乏專業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時,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使企業對投資專業人才不理解,不重視,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才能,出現了一些慘痛的教訓。企業應該充分注意到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專業化,要把專業人才推到投資管理的前臺。第三,完善投資內部控制,推行“委托-代理”制度。在充分授權投資部門的基礎上,完善投資控制流程,發揮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作用,發揮財務部門的分析和監督、控制作用。同時,完善的“委托-代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經營者道德風險,把投資風險控制到最低水平。
多元化戰略又被稱為多角化戰略,包括同心多角化、縱向多角化和混合多角化。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應該優先選擇同心多角化、縱向多角化,它有利于充分利用企業原有的技術和經營資源。同心多元化成功的如美的電器,從空調領域逐步涉足冰箱、家用小電器等,這些產品的技術關聯性很高,在銷售方面又可以共享原有的銷售資源。縱向多元化成功的中石油、中石化、寶鋼等企業,到國外購買油田、鐵礦,拉長產業鏈條,降低原料供應風險。混合多角化需要管理、技術、資金方面的強力支撐,一般情況下,實力雄厚的企業才會審慎的選擇混合多元化,但是,對于更多的企業,多角化實際上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比如原來的錄像機生產企業,產品已經被新技術取代,不得不跨技術領域經營。
規模和市場的迅速擴張,首先,要有資金保障,要充分考慮前期的投入和后續的資金需求,同時要充分考慮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煤炭企業瘋狂的投融資情況和“過山車”一樣的經營業績值得每一個企業警惕。其次,要有技術和管理人才保障,收購過來的企業技術要能融化吸收,投資的金融產品要有后續管理能力,要實現投資項目與企業原有主業的有效融合,形成合力等。
投資金融產品是引發財務危機的主要方面。金融工具的本質作用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如股票的本質作用是融資,期貨的本質作用是套期保值和鎖定成本,銀行承兌匯票的主要作用是解決資金流動性等。如果企業忽視這些本質作用,把大量的資金投機于金融工具的差價,巨大的風險也會隨之而來。企業不是專業的金融機構,在人才結構和管理能力上與專業金融機構更是相去甚遠,所以應該專注于自己的主業,克服投機心理,注重把金融產品服務于自己的專業特長,才能避免投資理財產品引發財務危機。
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是預防和發現財務危機及時挽救投資危機的有效途徑。國內外早就開始了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定性的方法有:菲爾德法、四階段癥狀分析法、流程圖分析法、綜合管理評分法;定量的方法有:費雪判別分析法、貝葉斯判別分析法、LOGIT回歸分析法、PROBIT回歸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分析法和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法等。依據這些成果,學者們制定了Z值模型、ZETA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多種預測模型,企業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模型進行預警。另外,加強員工,尤其是決策層、管理層的風險教育、道德教育,也是防止財務危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