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頌梅 齊曉梅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階段轉入大眾化階段。在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就業是學校謀求自身發展,學生融入社會的途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必須主動與現代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結構相適應,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不斷從計劃調節向市場調節轉變,由學校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加強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職業能力(Vocational Ability)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應具備的能力的綜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二是步入職場表現出的職業素質;三是開始職業生涯之后的生涯管理能力。
職業能力評價(Vocational Ability Evaluation)是根據特定的職業能力標準,通過一定的方式對評價對象在從事職業活動方面進行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符合邏輯的結論。包括確定能力標準、搜集能力表現的數據和根據標準做出判斷三個基本環節。開展學生職業能力的科學評價是完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環節。[1]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主要由39所985工程院校、81所211工程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和一般高職高專院校組成。高等教育宏觀上走向多樣化,在微觀上走向特色化。除了部分重點院校的重點學科,培養少數學術型精英人才以外,具體到每一所院校,都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地定位各個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好地為現代產業體系和社會建設服務。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訓練[2]。實際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到了本科及以上層次就已經和普通高等教育合二為一了,形成了高職高專教育、應用本科教育、專業碩士教育、專業博士教育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教育的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3]
隨著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最缺的是兩類職場人才,一是高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二是高技能的應用人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蘊含了職業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缺少系統的大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標準體系,無法通過評價制衡能力培養的質量,具體表現在:國家層次上,缺少各類拔尖的創新人才培養標準,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不足;學校層次上,在專業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考評方法等方面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職業能力欠缺,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企業層次上,一邊是大量的大學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一邊是企業招不到所需要的合適人才。因此,作為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終評價標準,構建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下的大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標準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現代產業體系和社會建設對人才結構的要求出發,構建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對職業能力評價體系進行初步研究。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職業能力的評價對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雖然各國的評價標準的側重點和層次性不同,但都試圖從多角度、多層次致力于職業能力的培養,而確立全面準確的指標體系是科學評價的前提。
1.德國關鍵能力指標體系
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了“關鍵能力”的概念。關鍵能力是指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適應不斷變換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這種能力是不能通過考試來確定,而是要通過工作過程的訓練來培養和提高。他將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部分,受到廣泛的認可。[4]
2.美國勝任力指標體系
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里蘭(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冰山理論。他認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擁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取決于其深藏在大腦中的人格特質、動機及價值觀等,在該評價體系中,人的素質有六個層面,分別是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其中知識和技能是屬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層部分,是對任職者基礎素質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內驅力、社會動機、個性品質、自我形象、態度等屬于潛藏于水下的深層部分的素質,該部分稱為鑒別性素質,它是區別績效優異者與平庸者的關鍵因素。[5]
3.英國職業核心技能標準體系
英國權威的職業資格開發機構BTEC將職業能力分為通用能力與專業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即核心能力包括:自理和自律能力;學習和發展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務能力;耐勞和耐挫能力;應急和應變能力;批判和創新能力等,英國在建立的職業核心技能標準體系基礎上,確定了21個核心技能考核指標。
4.澳大利亞綜合職業能力體系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特點之一就是以評價機制衡量能力培養質量,職業教育需要為改善個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轉換能力提供更為廣泛的準備,而不僅僅是獲得某一特定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職業能力是多種能力品質的綜合體現,增加了學習和文化理解以及適應能力等個人品質特征方面的能力,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旨在為個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突顯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關注;著眼于技術手段、生產模式的變動性和勞動者的流動性,要求具備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術的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共事的能力和組織、規劃、獨立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等都作為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制定出了明確的職業能力內涵及具體目標作為檢驗學生是否達到教育與培訓目的的最低標準。[6]
21世紀初我國借鑒了德國的思想,教育部提出“綜合職業能力”,即為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活動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接收和處理能力,經營管理、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評價指標定位在兼顧企業需要的基礎上,強調人的全面素質發展。
近年來,國內職業教育界圍繞職業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開展了各種研究和探索。如從企業招聘需求的角度建立的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指標體系,針對某一特定專業建立的由專業綜合能力、專項能力、單項能力組成的三級指標體系;通過對新形勢下大學生能力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方法研究構建的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大學生職業能力二級指標體系等。
從現有研究情況看,各種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突出了綜合能力的評價,除了專業能力外開始涉及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但體系的各方面有待完善,如缺少職業后續發展能力相關的指標和職業素質等深層次指標,而且在指標體系的設計、指標論證、明確的權重的確定存在明顯的不足。
1.問卷的發放與測試
總結國內外職業能力評價指標的最新研究和應用成果,結合我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現實情況,本研究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開放式問卷調查等方法,從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視角,構建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將體現知識和技能,對任職者基本能力要求的顯性職業能力和社會動機、個性素質、方法態度等屬于求職者深層素質的隱性職業能力作為一級指標體系,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專業能力、職業素質、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作為5個二級指標。
將以上5類共30個指標隨機排列后,另加10道背景資料調查題,組成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指標問卷。選取2013年南京市人才招聘市場,30個各類用人單位負責招聘的人員,南京市新港開發區10所國內外高端制造企業人力資源部、生產和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南京市部分機關事業單位的相關領導,發放問卷515份,收回515份,收回率100%,刪除2份不合格問卷,有效收回率99.6%,采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

表1 問卷的總體樣本分布
2.探索性試測
項目分析和因子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40個項目進行了分析:排除因素負荷小于0.40的項目,排除某些雖對某一公因子影響顯著,但明顯與其他項目不屬于同一種類的個別項目。經反復排除后,得到由25個項目組成的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對項目進行球形檢驗,P=0.000小于0.001,KMO=0.823大于0.80,適合對這些變量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被試指標體系各個項目上的得分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獲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5個公因子。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7.206%,旋轉后各個因子負荷量均在0.4以上(詳見表2)。
采用Cronbach一致性系數來考察指標體系,經檢驗指標體系各維度的α系數介于0.750~0.850之間;整體α系數為0.903,具有良好的同質性信度。各因子之間的相關介于0.224~0.590,各因子與總體之間的相關介于0.726~0.816,結構效度較好。

表2 大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因子分析
3.大學生職業能力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研究確定大學生職業能力指標體系如下圖。

圖1 大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確定職業能力的各級指標后,要進一步將職業能力的定性評價用定量形式表征出來,必須要科學界定各個指標的權重。采用專家咨詢和統計方法,來確定職業能力各級指標的權重。本次咨詢活動遴選了30位專家,分為企事業技術專家、企業管理專家,機關部門領導,完成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工作。在咨詢過程中,為保證遴選專家意見的獨立性、客觀性,確保權重的科學性,各個專家單獨得到一份咨詢問卷,獨立提交答案,并保持咨詢環境的穩定性。對30位專家提交的答卷進行統計,求得基本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兩個一級指標的平均權重分別為41%和59%,見表 3。
通過對一級指標的分析可見:

表3 一級指標的權重

表4 二級指標的權重
1.人才的結構、質量、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
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人力資源支持是企事業單位前進的基礎。社會發展不僅對技能型人才的數量、規模具有旺盛的需求,同時對人才的結構、質量、素質和潛在能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因此各類用人單位對隱性職業能力的權重較高,表明對人才素質結構和潛在能力水平要求不斷提高,這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相對于各類企業,機關和事業單位專家給出的權重為42%和58%,他們對隱性職業能力和顯性職業能力的要求權重大致相當,在培養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均衡發展,而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2.職業能力的要求呈現明顯的行業差異性
從表3可以看到:制造業企業專家給出的顯性職業能力的權重高達76%,這主要是因為在生產類企業中,勞動者接觸各種設備,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工作標準和操作規程,因而要求從業者具備很強的專業性、操作性和規程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行業企業對工作改進和創新要求不高,說明整體的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升級。信息類企業包括通信、計算機企業,服務性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和服務企業,對隱性職業能力要求的權重高達78%和74%,這些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呈現明顯的反差。信息類企業屬于高新企業,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勞動,管理服務類企業往往需要員工之間能相互配合、溝通、協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務,勞動者要求具備較強的人際關系處理、溝通和協調能力。
3.同類企業(行業)內部不同專家意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對每一類企業(行業)咨詢的對象都包括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兩類,統計發現,同一類企業(行業)內部,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給出的兩個一級指標權重比例很相近,如信息類企業的2名技術專家給出的平均權重分別為25%和75%,而2名管理專家給出的權重分別為27%和73%,說明在同一類企業,對某一類職業能力的要求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和較高的認同度。
在一級指標權重的基礎上,通過咨詢確立二級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4所示。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對于不同崗位,在大學生職業能力二級指標的要求上,同樣具有不同特征。
1.不同崗位對職業基本能力要求不同
生產操作崗位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僅僅要求夠用,而對崗位認知,基本操作流程的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等要求較高,所以在二級指標專業能力的權重高達76%,說明了生產操作崗位的技能性和應用性特征。技術研發崗位是研發人員根據市場現實或潛在的需求,通過一定的材料和技術路線,采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篩選出具有能滿足市場需求或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服務。作為創新要求比較高的崗位,對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掌握要求比較高,基礎理論知識的權重比較高。邏輯思維、分析綜合、開拓創新等能力要求比較高,相應方法能力的權重也比較高。
2.企業對大學生職業素質和社會能力要求不斷提高
職業素質代表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核心是敬業精神及服務的態度。用人單位普遍關注職業素質,希望就業者不僅僅是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給的每一份工作。負責的、積極的,自信的,樂于助人的態度是決定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職業素質的權重在隱性職業能力中的3個二級指標中最高。
社會能力是指個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隱性職業能力中的3個二級指標中,“社會能力”權重較高,說明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需要與其他同事進行交往,協調各種工作,較快地融入企業、適應社會,處理好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既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經途徑,也是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本研究對大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確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高層次的高素養的應用人才,它應包含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態度等多個層面的關鍵要素;目前整個高等職業教育能力評價體系中,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測試,忽視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研究表明,在完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下,只有不斷完善大學職業能力的評價體系,才能使培養對象在動態的社會情境、職業情境和生活情境中既具備生存能力,又具備發展能力。
1.突出職業性
從問卷咨詢結果來看,各級指標權重的分布體現了當前社會對各類職業人才能力需求的結構和特點,不同的行業、崗位對員工能力要求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要求各類高校在專業人才方案制定和課程體系構建中,滿足從業者在技能內容、結構和層次方面的需求。同時,在課程的內容設置和時間安排上,體現職業能力各個層次的漸進性和關聯性,在教育過程中特別要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兼顧發展性
在加強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過分強調崗位的專業性,容易導致在不同職業中適應能力的弱化。因此,職業教育既要具備基本的崗位勝任能力,又要具備跨崗位、甚至跨行業的遷移能力。兼顧職業能力的發展性,需要加強各方面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拓寬專業基礎知識、提高綜合職業素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以獲得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確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相對于將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主要載體的普通教育來說,職業教育的載體則是來自職業實踐的“綜合性的職業行動”。能力本位強調學習者通過行動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強調“從經驗中學習”將認知層面的知識與行動層面的活動結合起來,個體通過融合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發揮更大的作用,既使人具備生存能力,又要培養其發展能力。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由規模擴張到全面提高質量的轉折時期,應加強評價機制對培養質量的制衡作用,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解決大學生就業為導向,把職業素養的要求和標準內化到各項教育改革中,把先進、高端的職業能力要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把行業、企業的職業規范滲入到日常的行為管理中,系統設計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和專業結構,實現與現代產業、公共服務和終身教育體系融合發展。
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在職業能力評價標準的組織與實施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促進國家產業發展的高度對職業教育進行規劃指導,研究開發國家職業能力評價為核心,行業職業能力評價為補充的立體評價體系,并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把職業能力的評價工作作為國家的一項基礎公共事業,并在財政上對職業能力評價制度提供資金資助。
2.鼓勵獨立機構的參與
其次,鑒于我國企業成分多樣化,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不同性質的企業,對同樣的崗位的職業能力的認識和要求相差較大,應發揮行業協會和獨立評價機構在實施職業能力考核評價中的作用。政府應大力扶持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對制定職業標準、評價體系和制度宣傳的獨特作用,促進獨立評價機構的工作與國家指導和學校教學更加緊密地結合,普及職業能力考核、嚴格就業準入制度。
3.圍繞職業能力評價標準來組織教學
各類職業教育需要參照職業能力總體評價標準和行業職業能力評價標準來組織教學,設置專業課程,通過重新構建專業評價標準和課程評價標準,設計包括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在內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以適應崗位需要為目標、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本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尺度,優化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教育環境要素,使教育、教學全過程更加符合職業能力形成和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
[1]李福東,曾旭華.國內外職業能力評價研究和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2,(12).
[2]唐永澤,王曉東.論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的分類[J].教育與職業,2012,(5).
[3]吳智泉.應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特征調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19).
[4]張平.德國職業院校的職業能力理念和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
[5]藍欣.美國職業能力評價制度及其啟示[J].吉林工業技術示范學院學報,2004,(7).
[6]龐世俊等.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職業能力評價[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