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
獎賞和鼓勵可以成為強大的動力,但是不斷的獎賞并不能激勵學生取得成功。這反而會導致他們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人們都有共識,在懲罰學生之前必須考慮他們各自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水平,然后再去管教她們,并且在出現消極后果時改變我們的方式。然而在獎勵問題上,人們傾向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每個學生必須每次都獲勝。近年來大學生自戀傾向和理所當然的權利意識加強,當學生獲得泛化的獎勵時,這就成為更廣泛文化信息的一部分:要成功,只需參與。這種誤導的觀點會產生消極的后果。不僅對特定的學生,而且是對整個社會。在學校獲得不斷的夸獎或獎勵的學生需要完成必要的任務,但是他們意識不到出色完成任務的必要性。工作后,他們仍然會認為出勤率是獲得嘉獎或晉升的唯一要求。
學生一旦能夠熟練地掌握某項運動,真正的競爭所帶來的刺激感和不確定性恰恰可能成為某項活動的吸引力。如果學生知道自己必然獲獎,那他們還有什么進步的動力?如果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障礙,何苦還要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呢?
即使是小學生也能出人意料地準確辨別出孰優孰劣,不會被無謂的獎勵糊弄了。能力差的學生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因而放棄,而那些能力強的學生在自己的水平得不到公正的認可時,會感覺受到欺騙,也可能不再努力。
生活中失敗的次數比成功多,即使很擅長某件事。我們必須習慣于此,生活才能繼續。
在學生犯錯時,教師不能把失敗粉飾成能夠得到獎賞的勝利。相反,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正視失敗,戰勝挫折,讓他們明白不斷取得進步比一次輸贏來得重要;幫助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找到問題所在而獲得成長;還要幫助他們學會在失敗時真誠而有禮貌地向獲勝者表示祝賀。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拒絕接受一切毫無意義的夸獎,拒絕注定要扔到垃圾堆里的獎牌或獎杯。我們不能讓虛假的成功、浮躁的心理支配學生的生活。
在開展課程前發給學生一張表,列出要贏得其中一個獎項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們一開始就會知道,出類拔萃、進步、品行還有持之以恒都是受到重視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要成為教學的原則,推動學生努力,培養正確的成功與失敗的認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