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
生態理念是全球化發展下的一種新的世界觀,這種生態理念著重倡導人與環境、自然的和諧發展。體育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地創造環境、融合環境,通過與外在自然環境的融合過程中人類不斷地進行個體生理與心理環境的調節,進而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學校體育作為體育中的重要一環,作為人類體育培養的重要單位,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學校體育的生態性要求應與現行素質教育并行,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大學生體育活動的生活化和提升大學生人文內涵,既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又要保持高校現行體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充滿人文性、自然性、和諧性是高校體育生態性特點,也是其基本內涵,其核心內涵。體育生態教學是體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體育生態系統是整個教育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體育生態系統運行效果的好壞會對整個教育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教育整體成果。
現代體育是伴隨人類社會與文明進步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和文化現象。作為一種積極的人類行為和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對整個人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依附于西方社會發展的現代體育,不可否認的帶有一些西方文明不良特點,現代體育同時面臨著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道德等方面的壓力,運動主體的異化、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體育人文精神弱化、傳統體育項目減少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現代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生態世界觀正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把握科學與人類生存狀態的關系,提供給我們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以此來抵消現代體育帶來的不良“異化”。因此,以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審視和建構新時期學校體育,賦予學校體育以生態性成為必然。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教育習慣于關注抽象的群體價值,而對個體需求的人文精神常常是缺乏尊重,學校中體育教學成為一種嚴肅的教育方式。在社會本位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學校體育更多表現在:體育的休閑娛樂特性被抑制,而傳統私塾式的教學方式得以延續,學生的關愛得不到應有重視。追求整齊規范標準化而形成枯燥乏味的機械式體育課;通過單一教學使學生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獲得提升,而忽視學生內在生命價值;片面要求體育教學的外在價值(如功能價值、社會價值)而忽視內在價值(如理想價值、個體發展價值等)的傾向;體育教學中師生缺乏平等對話和交流。體育無“人”現象,是學校體育以物為中心、偏離以人為中心的根本表現[1]。體育本身是一種游戲,體育教學應該是在一種身心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這才有利于體育運動的開展與發展,才能讓學生形成可持續性的興趣,而現在大多數機械式的教學容易把學生當操作對象,致使學生的本位思想缺失,對終身體育思想形成極大障礙。
“重體輕育”、“重課內輕課外”、“重競技輕群體”是前蘇聯體育教學的突出現象,我國學校體育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延續蘇聯學校體育這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確實極大促進了學校體育的發展,隨著時代發展這種模式越來越不適合現代體育教學的發展。然而,我國很多高校體育教學中依舊延續這種教學模式而不能與時俱進,其直接后果導致體育課成為學校體育的唯一方式,課外體育活動受到嚴重忽視,課外活動往往成為學生自由玩耍的狀態,致使許多學生感興趣的項目,例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大眾活動沒人進行合理組織,難以積極開展。另外,學校體育生態化建設不被學校所采納,學校重視能取得成績和榮譽的運動代表隊,把大部分的資金資源投入到少數體育精英上,忽視了學校體育生態體育長期規劃,使學校體育與生態教學嚴重失衡。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學校體育文化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大多學校,體育文化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從體育文化眾多組成部分:體育設施、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組織等等,都成為高校發展的形式化。大多高校的體育活動往往僅形式化體現在每年一次的秋季運動會,且內容老套,形式單一,通常是幾十年不變的田徑比賽,或者另外舉行一次籃球賽以體現對學校體育的重視,但這樣學生參與低、形式老套的活動難以滿足現代高校體育的發展,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此外,許多學校不重視體育硬件設施的投入與維護,學生的課余活動往往集中在操場與籃球場,通常的運動僅僅就是跑步與籃球,許多現代具有生態理念的運動難以開展。體育運動原本是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娛樂性的活動,學生在學校參與體育活動少就會失去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學生遠離體育運動會對學校體育文化失去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影響整個學校文化的進展與構建。
終身體育觀是把人的一生看作一個持續發展的整體,它強調人的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和不斷發展[2]。體育生態系統正在從原來的單一功能向著多元化擴展。同時,作為終身體育的啟蒙,學校體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校體育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向學生傳遞技能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進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高校在開設的課程中,除了籃球、排球、足球等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外,還應開設諸如太極拳、木蘭劍、毽球等傳統體育項目以及野外拓展、登山運動更為接近大自然的體育項目。更應開展本區域傳統項目,例如東北地區應開展滑雪、滑冰,南方地區開展游泳等水上項目,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本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像摔跤、騎馬、射箭等。這些體育項目更易于接近自然,具有生態性的特征,有助于學校形成自己獨有的體育文化標志,更有助于傳統體育項目的延續。而諸如太極拳、木蘭劍等體育項目動作簡單、柔和、易學,是一些老年人都可以練習的體育運動,這有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教育的對象是人,就其本質上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撇開人的天性、價值、追求來討論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人文教育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當今教育改革所處的國際環境、所面臨的傳統教育中的問題都說明了人文教育刻不容緩,它應貫穿到一切學科的教育當中。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轉型期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3]?,F代高校體育應秉承現代教育理念,把“人本主義”放在教學的主要位置,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的主體性貫徹到底,例如,在體育專業課與體育公共課中,限定上課人數,增大教學空間,尊重學生個體需求,充滿人性關懷。同時,在整個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個體間差異,針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講解。為提高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例如應在運動量相對不強的太極拳中穿插十二分鐘慢跑。針對不同學生的自身情況,由學生自己控制運動速度與運動量,可以步行,可以慢跑,有效提高學生心肺功能、增強學生體質,是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健身運動。根據學生體質不同,自由選擇動作柔和舒緩的體育項目,例如太極拳、太極劍、乒乓球、爬山、跳繩等項目,或者稍劇烈點的項目,例如籃球、游泳、定向運動等,不同的項目都能舒展學生的韌帶、肌肉,為他們以后學習各種體育項目打下良好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體育、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更能從中體驗中華傳統的人文氣息,為整個學校教學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最核心的精神、最美好的理想。綜其要義,都是對“天”與“人”、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某一方面的揭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也大多順應這一理念而誕生出來。它賦予體育運動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協調,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協調、天人相用的目的。我國古代的體育運動、體育游戲項目很多都是具有生態性的體育運動,像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等,沒有過多的強烈競爭意識,有的只是通過運動、活動達到健身、養性、延壽的目的。其實質上是一種更為自然、更接近自然的“天人合一”式的運動方式。高校體育應廣泛開展多樣式現代體育項目,并且選擇易于接近自然的項目,如在開展籃球、足球、羽毛球等課程的同時,積極開展太極拳、登山運動、毽球、野外拓展、垂釣、定向運動等一些室外休閑項目及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這些體育項目可依靠學?;▓@的自然優勢。學生在戶外接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把健身與自然融為一體,更好地舒展身體、提高心肺等身體機能,此時,體育課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了一種享受,這也正符合了中國傳統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學校生態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一要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體育教學要通過圍繞學生身體全面發展而展開,育人是教育根本目的。引導、培養和發展人,使學生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才是學校體育生態教學的基本理念;二要貫徹“健康第一”的理念。體育教學中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作為我們體育工作的基本,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作為我們的關鍵,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和堅強毅力作為我們的重點;三要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讓他們產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掌握一項乃至多項適合他們能夠長期鍛煉的體育項目的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繼續鍛煉。
[1]胡小明.小康社會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10):8.
[2]龔建林.社會轉型期學校體育的生態性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85-87.
[3]楊芳.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是學校體育的價值追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9:373-37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