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雪,徐彥超
(1.北京體育大學 思政部,北京 100084;2.河北工程技術高等??茖W校,河北 061000)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后奧運時代,在中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進程中,社會法治構成體育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也必然要求中國體育人的法治理念要與時俱進,適應和跟上現代法治理念的要求。
現代法治理念,立足于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系統地反映符合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后奧運時代,我國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對現代法治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制度依賴?,F代法治在推動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進程中,既是體育事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體育發展的根本保障。隨著法治社會的發展和體育運動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體育與法律的關系日益密切,體育需要并渴求法律的規范和制度的保障,實行體育法治化;而法治社會也要求把體育納入自身的視野范圍內。現代奧運會按照法治社會的架構模式,建立起嚴密的組織制度系統,實行嚴格規范的程序操作,并按照現代民主法治要求逐步進行組織運作和制度規則的自我調整,在維護權益、組織決策、解決糾紛、懲治腐敗等方面不斷地與法治銜接[1]。現代奧運會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法治和規則意識,奧運會的申辦和舉行等過程都有一套極其嚴格的規則和準則。這些都為中國體育人提供了法治理念的現實模范,也是法治對現代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依法治體”的時代背景下,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問題成為必要且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將對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進行現實問題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體育人現代法治理念作出法理上的解析。
現代法治理念以現代商品經濟和民主憲政制度為基礎,是現代公民對法律的權利保障和權力控制、法律的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認識、評價、情感和信仰等的法律價值觀念體系?,F代法治理念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現代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要建設體育強國,應當樹立先進的治理理念,即“依法治體”理念[2]。在現實生活中,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體育人的規則意識,是指體育運動的參賽人員、裁判員、組織者和管理者等體育人發自內心的,以體育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和遵守準則的良好態度與習慣。體育運動或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如射箭、游泳等;或源于人們的游戲活動,如足球、高爾夫球等;亦或源于人們的創造,如籃球等。究其本源,任何體育運動都離不開規則。沒有體育規則,就沒有體育運動。各種各樣的體育規則,包括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都是體育項目開展和體育運動秩序的重要保證。而體育人如果沒有規則意識,就無法順利進行體育運動,更無法彰顯體育運動追求公平競爭的精神和魅力。體育人的良好規則意識應蘊含了基本的體育道德素養和體育精神。
權利意識是社會成員對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認知,以及對他人主張、要求和維護權利的行為及其觀點的社會評價。公民權利意識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素質。在社會實踐中,我國體育人的權利意識逐漸凸顯。在實體權利方面,體育人開始了解和重視自身各方面的權利。在程序權利方面,尤其是處罰糾紛的權利救濟,體育人開始尋求體育行業外部機構(如法院或仲裁機構)的救濟,如謝暉因俱樂部拖欠工資而提起勞動仲裁要求維護其勞動報酬權[3],姚明、劉翔等體育明星因肖像權被非法商用而提起侵權之訴等。雖然,我國一些體育組織強調“體育行業自治”規則,明確其作出的裁決為最終裁決,限制司法介入體育領域解決糾紛,但體育人的權利意識已經成為我國體育發展中勢不可擋的一股法治力量。
在理想的現代法治社會,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機構、組織和個人的行為都應納入法治的軌道,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這就是法律至上的體現。所謂體育人的法律至上觀念,是指體育人在主觀心理上對法律至高無上及其所蘊含價值的綜合認識,表現為對法律的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皈依感,進而積極主動地遵守法律和實踐法治。體育人法律至上觀念的遵循,體現了追尋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同時也反映了體育領域中法律權威的維護。
當前,我國體育改革的進程不可阻擋,社會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體育行政權力如何監督和控制,體育管理體制如何改革,體育運動員的獨立人格權利如何體現等等,成為體育人關注和探討的重要課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在日益增強。但體育人堅守現代法治理念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國體育人的規則意識還是比較強的。運動員自覺遵守規則參賽,裁判員嚴格尊章執裁,體育賽事運營日趨規范化、專業化和權威化。但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我國體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尊重、不遵守規則的突出問題,如運動員不尊重體育裁判結果,裁判員存在程序正義問題等。
此外,近年來,在體育賽事中對體育規則的合理或不合理利用也成了爭議的熱門話題。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因不合理利用規則而遭受處罰的現象也是時有見諸報端。而這背后恰恰反映了體育人的規則意識問題。規則畢竟是人制定的,難免有其瑕疵之處。但不完美的規則不應成為體育人違背體育道德底線和體育精神的理由。
在體育領域,因為體育行業的特殊性,體育組織歷來就存在“自律”的傳統,有一定的“體育行業自治”規則。一旦出現體育不正當行為,如體育暴力、“假賭黑”、興奮劑等問題,體育人往往啟動體育紀律處罰規則,運用內部“審判”機制對體育不正當行為進行處罰,一些國家還建立專門的體育仲裁機制對體育糾紛進行程序救濟。這種司法有限介入體育領域的現象,又給體育人現代法治理念的堅守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在體育法學理論界,司法是否應該審查體育組織的決定目前仍然存在爭議。在沒有司法或其他管理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體育組織是否能夠很好地保護社會利益呢?“司法介入派”認為司法審查是必要的,因為體育組織相對于運動員有壟斷性的權力,很容易被濫用。而“容忍理論派”認為體育應該用比賽規則解決糾紛,而不是司法介入,不論在某一案件中有多么不公平,這種犧牲是相對人參與體育的代價。學者韓勇認為,在體育行業,司法審查應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即在程序上用盡內部救濟原則和在審查范圍上尊重事實認定原則[4]。
的確,“體育行業自治”規則的特殊性,決定了司法介入的有限性。但“體育行業自治”規則應該是在國家法律范疇內的自律,它不能與國家法律相違背,甚至替代國家法律,否則無效。2009 年年底我國足壇開展了“反賭反腐”風暴。對于這些嚴重有悖體育規則和法制的行為,只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就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在我國足壇,實行依法治球,用法制化規范足球聯賽,已勢在必行。有關部門應從立法層面加大對足球聯賽的規范,特別是有關部門應當制定統一、嚴格的法制規章,以規范各項制度,保證聯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創造良好的足球環境[5]。這是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在法理層面的一種價值追求。在體育規則窮盡救濟的情況下,司法介入體育領域為體育人合法權益的保障提供了獨立第三方的救濟渠道和最后防線,更為體育人對國家法律的信任提供了公正的實踐支撐。
法治是一定法律文化參與的精神活動和實踐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一定的法律文化基礎與背景。歷史上,我國社會法治理念一直處于缺位狀態,人們的法律文化觀念也較淡薄。近年來,我國體育領域中出現“以權代法”、體育法律法規面臨執行難和適用難等現象,其原因之一就是體育法律文化的缺失問題。因此,有學者指出,我國體育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不但要加強法治建設的制度載體和實踐環節,還必須著眼于體育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創造體育法治的精神文化氛圍,用先進的法治文化引領體育法治實踐的發展,塑造體育隊伍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素質,立足于人的體育法治素養的提高[6]。
在體育領域,良好而完備的體育法律制度是現代體育法治化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更重要的是要有體育行政機構、體育社團組織等相關單位和體育人的踐行。體育人在現代體育的發展和改革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思想指引行動,體育人的法治理念就具有先決和基礎的作用。筆者以為,從法理上看,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主要反映在以下3 個層面:
4.1.1 了解體育規則的知識
不同體育運動項目有不同的體育規則。認識和理解體育規則,是體育人規則意識的基本職業要求。體育競賽運動員首先必須學習和熟悉相應體育運動項目的規則,按照體育規則進行比賽,在體育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可以充分利用體育規則,發揮技戰術,爭取比賽的勝利。同樣,裁判員也應熟悉和理解相應體育運動項目的規則,提高比賽執法能力,準確運用體育規則界定比賽行為,作出公平、公正的裁斷結果,實現真正有效地執行體育規則,服務于精彩的體育比賽。因此,了解和熟悉體育規則的程度是衡量體育人職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4.1.2 遵守體育規則的意識
懂得體育規則的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體育規則適用于體育運動項目。正如我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倡導的“知行統一”觀。因此,比學習體育規則更重要的,是體育人遵守體育規則的意識,自覺遵守體育規則的愿望和習慣。而這也是體育人規則意識的實踐要求。應該說,有體育比賽就有規則;有規則就應該有裁判;有裁判,就有爭議。但是,無論對裁判有著多大的異議,體育比賽進程中運動員首先都必須要尊重裁判結果,維護體育運動的順利進行,這是體育人良好規則意識的一種體現。當然,在強調運動員尊重裁判結果的同時,對裁判員公正執法的業務能力也應有明確的管理規則和職業要求。而針對不公正處罰,運動員事后應享有通過一定的救濟渠道進行申訴的權利。這是體育人良好規則意識的另一種體現。遵守體育規則的意識,體現了體育運動中程序正義的價值追求。而從社會公共利益和體育秩序、體育發展的角度來看,程序正義比實質正義更體現體育的公平精神。
4.1.3 將遵守體育規則內化為體育人的素質修養
這是體育人規則意識的最高道德境界,即將外在的體育規則內化為體育人的道德品質,將遵循體育規則作為體育人自覺的行為習慣。這時,體育規則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規范要求,而且是體育人的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的融合。體育人在認同體育規則的基礎上,通過普遍遵守體育規則所獲得的程序正義和結果公正的實踐積累,將遵守體育規則的自覺訓練和修養達到一定的程度。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種境界也是體育人自覺地以體育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最高職業素養。一名優秀體育人應以此境界為其職業理想的追尋目標。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社會的民眾意識,是公民個體從公民的法律資格、法律地位出發,對其法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及對法制原則等的認知、觀念和心理活動的總稱?,F代法治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權利的行使和權力的運作最終以人為終極目的。當代中國的體育法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但在“依法治體”的根本價值目的上是為了公民權利的保障,而且在建設主體上必須堅持公民的廣泛參與,因此,體育人的公民權利意識是培育體育法治人格和建立體育法治秩序的關鍵要素。
從內涵上看,體育人的公民權利意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4.2.1 體育人獨立的主體意識 體育人獨立的主體意識,即是在現代法治社會中體育人對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利和地位的一種自覺的觀念和認知水平,也就是作為現代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它包括體育人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如參政議政、監督公權力等主體意識。
4.2.2 體育人的權利意識 權利是法律價值層面的核心。體育人的權利意識,主要表現為體育人對依法所享有的平等權、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權利、社會經濟權利、文化權利、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各項法律所賦予權利的認知,并主動行使和維護自身的權利,認同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等觀念。
法律至上的觀念,是法制觀念的最高境界。它遵循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的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堅決排斥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權,并尋求一定的法律機制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總體上看,目前我國體育人法律至上的觀念并不強。這主要有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如我國封建帝制的皇權至上、宗法觀念等傳統法律文化,強調法律工具主義思想而淡化法律蘊含的內在價值,“依法治體”進程中重視立法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我國現行司法體制不完善等等。
體育人法律至上的觀念,能促進現代社會體育法治精神的形成,進而加快“依法治體”的發展歷程。從應然的角度上分析,體育人法律至上的觀念表現為:在體育行業里,當體育違法行為出現時,體育人一方面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選擇尋求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想方設法地利用“體育行業自治”規則或找關系托人情請求行政權力的介入,排斥或干擾法律渠道的程序救濟;另一方面,在司法程序啟動后,體育人應秉承司法公平、正義、合法的信念,尊重裁判程序和結果,而不是尋求枉法裁判的結果。
總之,體育人的現代公民意識如何,體育人堅守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如何,體育人是否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體育人是否遵循法律至上的基本理念等等,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育法制建設的進程。因此,從體育人的角度來看,增強體育人的現代法治理念是實現“依法治體”的重要條件,也是現代法治社會對體育人提出的基本素質要求。
[1]于善旭.北京奧運會與中國體育法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3):2.
[2]曹彧.訪總局政法司司長張劍:牢固樹立依法治體理念[N].中國體育報,2011-06-07.
[3]莫石.維權斗爭超現實結尾 謝暉與力帆七十萬私了[N].體壇周報,2004-09-01.
[4]韓勇.體育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488 ~489.
[5]任雪,杜曉.中國足球如何從人治走向法治[N].法制日報,2010-04-23.
[6]于善旭.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法治進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03.
[7]何文勝,石龍.我國人文體育現狀綜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