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華,牛杰冠
(1.泰山學院體育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2.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2)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年輕運動員加入到職業體育中,適用于商業領域的普通法也應當適用于體育領域。當下,職業運動員希望得到像其它商業領域的職業人員同等的權利,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對他們職業活動的限制。限制貿易理論是英美普通法領域尤其是商事合同領域非常普遍的一種實踐,主要是限制合同當事人自由流動或尋找新的合同機會[1]。限制貿易問題無疑塑造了現代體育的法律結構[2]。美國早在1922年就將限制貿易法應用到體育領域中,但在當時卻遭到了廣泛的質疑。隨著體育運動商業化的發展,實際上限制貿易理論已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對美國的職業體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英美法系中[3],限制貿易法案允許個人根據自己的意愿從事合法交易。因此,限制個人選擇工作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但是如果這種限制是合理的,卻可以推翻這一項規定[4]。實施限制貿易必須具有合理性,但是對于合理性的理解卻有著較大的差別。在英美法系國家,合理性主要基于貿易限制對雙方當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影響來判定。如果限制是合理的,首先該限制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利益考慮;其次,限制的限度應當在所要保護的利益范疇之內。例如,職業體育聯盟中實施的限薪令,其適用目的必須是為保持整個聯盟的收支平衡和基于整個聯盟長遠利益的考慮而實施,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限制球員的高工資,則是不合理的,比如在NBA實施的工資帽制度等。
美國擁有當下全球商業化最為徹底的職業體育。它主要有由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美國橄欖球聯盟(NFL)和國家冰球聯盟等四大職業體育聯盟組成。它們在全球都有著較大影響力,許多國家的職業體育形式都是參照美國職業體育模式進行的。職業體育運動員有著高工資和高社會知名度,大都擁有較高的廣告代理費等商業性收入。當下美國職業體育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運動,而是其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職業體育政策法規適用的調整對整個國家的商業利益都會產生重較為要的影響,比如NBA聯盟和球員之間的勞資談判等。
2.2.1 運動員的自由轉會
美國的職業體育商業化程度非常高,但是由于各個職業體育聯盟之間差別較大,導致了限制貿易理論的適用十分復雜。美國職業體育領域最普通的貿易限制類型就是在合同到期后,限制球員的自由轉會。按照《謝爾曼法》的規定,只要新俱樂部提供了足夠的補償金,前俱樂部就應當同意球員轉會。一般認為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獲得了比其它職業聯盟更多的限制貿易理論的保護。對MLB特別保護導致了許多對有爭議保留條款合法性質疑的案例。比如:Federal Baseball Club訴National League案:1915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由美國棒球聯盟和國家棒球聯盟組成。原告方球員和美國聯邦俱樂部試圖簽訂合同參加美國棒球聯盟的聯賽,但是作為被告的國家棒球聯盟反對這一做法。他們通過運用保留條款限制棒球運動員自由轉會到美國棒球聯盟。原告向法院起訴被告限制了他們的轉會貿易。美國高等法院認為棒球運動員的轉會不涉及商業和貿易活動,不適用限制貿易理論。這一判決在事實上導致了MLB在限制貿易理論適用上獨特的豁免權。保留條款在1876年被提出,該條款允許俱樂部有絕對權力與他們的運動員在現有合同到期時續約。事實上,該條款允許俱樂部與運動員簽訂終身合同。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一限制顯然是違法的,因為它不合理地限制了運動員到其它俱樂部效力的權利。其它三大職業體育聯盟如果要適用限制貿易理論,則必須對職業體育運動是否屬于商業和貿易活動做出界定。而Wood訴NBA案的判例很好地解決了人這一問題。
Wood讀完大學二年級后,開始其職業籃球生涯,加入了美國籃球協會(ABA)的丹佛火箭隊(Denver Rockets),1969-1970賽季,他領銜ABA得分榜(場均30分)和籃板榜(場均19.5板)。接下來的賽季,他去了NBA,西雅圖超音速隊(Seattle Super Sonics)老板薩姆-舒爾曼(Sam Schulman)違反NBA“球員須高中畢業4年后方能進入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規定,和Wood簽下一份6年150萬美元的合同。結果,NBA不承認這份合同的有效性,并對超音速隊開具了多項罰單。
Wood向地區法院提起訴訟,他認為NBA的決定是一種“集體抵制”行為,違反了《謝爾曼法》和貿易限制理論。本案做出裁決的焦點是NBA的選秀制度是否屬于商務行為,如果屬于,NBA的相關規定則違反《謝爾曼法》和貿易限制理論。
本案由聯邦地區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的加州中心地區法院(Central District of California)審理,地區法院做出支持Wood主張的判定。在案件待決期間,允許Wood為超音速隊打球并禁止NBA制裁超音速隊,裁定稱:“職業體育應當適用貿易限制法,他們從事的職業體育活動是商業貿易活動。如果Wood不能繼續為超音速隊打職業籃球,他職業生涯的將受到重大影響:其競技狀態、技能和協調性將因缺乏高水平的比賽而退化;其做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體育明星的公眾認可度將因職業生涯的損害而減弱,其自尊將因此受損,他將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害。”NBA上訴至第九巡回上訴法院(Ninth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做出暫緩執行地區法院判定的決定。
后來,Wood和超音速隊聯合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聯邦做出了支持地區法院的判定。此后不久,NBA和Wood達成庭外和解,NBA允許Wood在超音速隊繼續其職業生涯。本案判例也為貿易限制理論在職業體育中的使用鋪平道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2.2 運動員的議價權利
美國NFL施行的“羅澤爾規則”(Rozelle Rule)對運動員簽約時的議價權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該規則規定,如果與原俱樂部合同到期的球員希望與另一家俱樂部簽約的話,新俱樂部必須向原俱樂部提供現金、選秀權或球員;如果兩個俱樂部無法達成適當的補償協議,NFL主席可以強加一個協議。在 Mackey訴National Football League案[5]中,Mackey是美國橄欖球聯盟(NFL)球員協會主席,他起訴NFL長期利用“羅澤爾規則”剝奪球員的議價權利以及新俱樂部并不支付前俱樂部賠償金的做法。NFL代理律師辯解貿易限制不適用于他們的運動項目,而法院通過審理認為,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豁免僅僅適用于MLB,這是由該聯盟的歷史特殊性決定的,這一豁免權并不適用于美國橄欖球聯盟(NFL)。而“羅澤爾規則”明顯限制了俱樂部同自由球員簽訂勞務合同,并且顯著地降低了球員在合同談判中為自身爭取利益的能力,這相應地又降低了球員們的工資,進而限制了運動員們的自由流動。盡管法院承認NFL在維持球隊間的競爭平衡上有著強烈的、特殊的利益,但發現“羅澤爾規則”在限制競爭方面的影響過大,超出了其促進競爭的方面:第一,該規則在其適用上過于寬泛了,它使得那些本來對聯盟中的競爭平衡并無影響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的運動員也失去了流動自由;第二,該規則在適用時間上沒有限制,對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永久性限制,并且缺乏相應的程序保障,比如在有其他球隊對運動員感興趣時對該運動員給予通知[6]。基于此,法院認為“羅澤爾規則”違反了貿易限制法,并且責令NFL適用更少的限制性政策。最后,原告沒有繼續上訴,而是選擇了庭外和解。球員協會和NFL最終達成了集體談判協議。法院基于本案判例也制定了非成文法的勞動豁免制度。
勞動豁免制度提供限制貿易的保護。集體談判協議只適用于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達成協議以及球員工會和管理者之間的協商。高等法院出臺非成文法的勞動豁免制度是鼓勵球員工會和管理者之間在法院介入之前獨立協商。美國職業體育領域是將集體談判協議放在限制貿易理論適用之前,以平衡運動員、俱樂部和聯盟之間的利益。由此可見,在美國,如果加入集體談判協議,則產生了限制貿易理論運用的豁免。
2.2.3 限薪令和選秀
限薪令和選秀是職業體育領域中最具爭議性的問題。聯盟實施限薪令的目的是控制職業運動員的工資幅度,而采取選秀制度的目的則是為了保持聯盟競爭力的平衡。限薪令出現于上世紀80年的NBA,選秀則在1936年美國橄欖球運動中出現。一般而言,一旦被俱樂部選中,俱樂部則有絕對權力與該球員簽約。選秀的目的是防止富裕俱樂部聚集優秀球員,造成聯盟的俱樂部之間競技實力的懸殊。限薪令和選秀制度實際上限制了運動員的收入和自由選擇俱樂部的權利,如果從法律角度看,兩者都是違反限制貿易理論的行為。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不同的法院為了聯盟的利益允許聯盟使用限薪令和選秀制度。除了MLB,美國幾乎所有的職業體育聯盟都使用限薪令和選秀制度。美國法院的相關判決證明了它們的決定有利于限薪令和選秀制度的實施,因為兩個制度的目的都是為了保持職業體育聯盟的長久競爭力。如Smith訴Pro Football案:[7]
原告Smith是一名大學生橄欖球運動員,進入NFL參加職業比賽是其自幼的夢想。后來,他參加了NFL的選秀,但在經過17輪的選秀后落選,這從客觀上造成了其身價的降低,使其在與俱樂部談判時處于不利的地位。基于此,Smith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NFL的多輪選秀制度降低了其身價,影響到其自由轉會,違反了限制貿易理論的規定,請求法院對選秀的輪次做出限定,以保證球員的利益。法院審理認為雖然NFL的選秀制度是為了聯盟長遠發展的利益,但是數量太多的輪次是不合理的。最終,法院對美國職業聯賽選秀的輪次做出規定,要求一般不能超過10輪。
美國職業體育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運動員希望能夠像其它領域的職業人一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限制貿易行為日益成為法院審理的焦點問題,美國職業體育領域的限制貿易案逐漸增多。在出現因轉會問題導致的糾紛時,美國法院從保護運動員利益的角度出發,規定運動員在合同到期后可以自由轉會,這一規則除了MLB,在其他三大職業聯盟都適用。另一方面,為了保障職業聯盟和俱樂部的利益,美國允許除了MLB之外的職業體育聯盟適用限薪令和選秀制度。限薪令限制了運動員的收入,為俱樂部節省開支;選秀制度能夠讓各個俱樂部之間保持實力均衡,保證聯盟的競爭力,不允許出現個別俱樂部連續多年統治聯盟情況的出現。由于美國職業體育的商業化程度很高,當球員和聯盟及俱樂部因利益產生糾紛時,球員工會是保障運動員利益的重要組織。而集體協商協議則成為法院介入糾紛的前置程序。球員工會越強大,球員的利益就越能得到保障。球員和俱樂部及聯盟的利益平衡是職業體育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我國職業體育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起步較晚,并且有明顯的不徹底性,導致了我國體育職業化進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最為常見的就是運動員轉會問題,包括國內轉會和國際轉會兩個方面。比如早期的馬健案、王磊案及周海濱案等都曾面臨法律適用上的難題。隨著我國職業體育的發展,其運營機制和發展模式也逐步與國際接軌,這就使限制貿易理論在我國職業體育領域的適用成為可能。
我國足球領域曾經實行的“倒摘牌”制度與美國的選秀制度有著較大的區別,選秀制度適用于進入聯盟的新人,而我國的“倒摘牌”制度適用于所有的運動員,影響面較大。“倒摘牌”違背了運動員自由轉會的意愿,也限制了俱樂部之間的合理競爭,所幸的是在2004年該制度被廢除。
從中國足球聯賽職業改革至今,中國足協已經數次發布限薪令來限制運動員的高收入。現今,足協已經不再對運動員工資進行具體數額的限制,而是規定整個俱樂部全年發放的工資、獎金總額不超過全年經營收人的55%。對運動員工資收入進行限制,這有利于俱樂部之間的平衡競爭,也有利于整個聯賽的健康發展。但是從限制貿易理論來看,對運動員的工資收入做出限制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在我國體現為對《反壟斷法》的違背。不同水平的俱樂部,不同水平的運動員應當有不同的收入。
[1]黃世席.體育運動中的限制貿易抗辯及其對運動員權益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4):51.
[2]Halgreen L.European Sport Law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ls of Sport[M].Forlaget Thomson,2004.
[3]Petrofina(Great Britain)Ltd v Martin[R].1 Ch 146,180 per Diplock LJ,1996.
[4]Herbert Morris Ltd v Saxelby[R].1 AC 688,1916.
[5]Mackey vs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543 Fed 2d 606[R].1976.
[6]黃進,肖永平,劉仁山.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51.
[7]牛杰冠,中美競技體育運動傷害侵權典型案例對比分析,山東體育科技[J].2012,3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