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平
(賀州學院 體育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我國自1999 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現在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 世紀始終[1]。在快速發展的老齡化進程中,老齡事業和老齡工作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齡服務設施、服務網絡建設滯后,老齡服務市場發育不全、供給不足,老年社會管理工作相對薄弱,侵犯老年人權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同時,在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各種各樣的身體和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作為培養社會體育人才的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更應擔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因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對于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提高生活質量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數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仍然沿襲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課程設置,缺少有針對性的老年體育課程。本研究認為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規劃并設置老年類體育課程已成為大勢所趨。
“十二五”時期,隨著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到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從2011 年到2015 年,全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 億增加到2.21 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 萬;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遞增0.54 個百分點。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相交織,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急劇增加。未來20 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到2030 年全國老年人口規模將會翻一番,老齡事業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發展老齡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利用當前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撫養比較低的有利時機,著力解決老齡工作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物質、精神、服務、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等方面打好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基礎[2]。
與先期進入人口老年型的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發展速度快、城鄉倒置顯著、地區發展不平衡、超前于現代化、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等特征。因此,社會撫養、醫療保健、運動健康、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將是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也必將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挑戰,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發展,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老齡事業,制定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有發展老年保健事業,加強老年體育健身工作。廣泛開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識,增強老年人運動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識。在城鄉和社區建設、舊城改造中,老年體育健身活動場所要安排妥當。積極組織老年人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加強老年體育組織建設,這樣才能保證經常參加體育健身的老年人達到50%以上。此外,還要注重老年精神關懷和心理慰藉,提供疾病預防、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和心理健康指導服務,重點關注高齡、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鼓勵為老年人家庭成員提供專項培訓和支持,充分發揮家庭成員的精神關愛和心理支持作用。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加快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按照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和重點發展領域,統籌部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根據國家職業標準,組織開展養老護理人員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培養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特別是養老護理員、老齡產業管理人員的培養,做好人力資源支撐,服務老齡事業發展。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在相關專業開設老年學、老年護理學、老年心理學等課程。大力發展為老年人服務志愿者隊伍和社會工作者隊伍。老齡事業的發展加快了對社會體育的需求,極大推動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老年類體育課程的設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為老年人開展體育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一大批老同志政治上得到平反,生活上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同志隨著年歲的增長,已步入老年生活,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為了使更多的老同志健康生活,安渡晚年,1983 年國務院(國發[1983]47 號)決定在全國分級成立老年人體育協會,幫助、指導老年人開展體育活動。1983 年4 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現在,除西藏自治區正在籌建老年人體協外,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5 個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鐵路、林業、電子、石油等行業都建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各協會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深受老年人的歡迎。據2007 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市、縣(區)已普遍建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近70%的城市社區、半數農村鄉鎮也有了老年人體育協會組織。一些地方的老年人體育協會組織還發展到城市社區、居委會和農村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老年人體育組織網絡[4]。2001 年全國億萬老年人健身活動啟動儀式在天津舉行,吸引了更多老年人參加到體育健身行列中來,豐富了老年人閑暇生活。2009 年8 月28 日至9 月1 日,第一屆全國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健身氣功交流活動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隆重舉行,大會宗旨是:安全第一,淡化錦標,重在參與,重在健康,重在快樂,重在交流。這次大會成為我國老年體育事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和新的起點,將進一步推動老年體育健身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目前,全國參加經常性體育健身活動的老年人達5 800 多萬人[5]。
目前的形勢是,老年人體育健身發展快速,但未富先老,疾病纏身,國家養老方面準備仍不充足。總體而言,老年人還是一個弱勢群體。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老年人請到戶外來,進行了體育活動,這是一個成本低、效果好,能夠有效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體育健身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體育健身已經成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體育也成為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內容。開展老年人體育健身運動,是增強老年人體質、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展現當代老年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精神風貌,促進代際和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戰略、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老年人的體育文化、身體鍛煉、健康促進,健身防病等領域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
1.4.1 理論研究
關于老年體育的社會意義研究:健身體育作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活動,其具有吸引力強、作用廣泛的特點,是其他社會生活活動所不能比擬和代替的。健身體育運動對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擴大社會交往,延緩衰老,提高生命質量,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延年益壽,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富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龐俊梅,趙淑英,楊家坤,王士一,劉繼志,眭小琴,張懷波等從不同視角,論述了老年體育的社會意義。
老年體育功能的研究:1)經濟功能。降低醫療費用,減輕家庭負擔;促進體育消費水平,促進體育產業發展。體育鍛煉能強身健體,降低疾病發生率,既能節省醫療費用、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又能減輕家庭成員的身心負擔,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本職工作,為社會做貢獻。老年人群體是體育消費中的一股潛在力量,老年體育的發展對運動服裝和運動器材等產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老年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創造公眾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和由其所帶來的社會矛盾[6]。2)社會功能。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既有它自身的規律,有其一定的獨立性。同時,體育又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社會這個龐大的系統中,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平臺,他們在這個平臺下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形式多樣的老年體育活動改變了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和習慣,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的精神煥然一新。老年體育文化已成為我國城鄉最為活躍的文化形式,對改善我國的城鄉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7]。
老年體育內容的研究:老年人各器官隨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一些老年退行性變化,生理功能有所下降,體力已不如年輕時充沛,因此老年人鍛煉內容的選擇應該講究科學。具體應選擇各關節、各肌肉都能活動到的全身項目,動作要有節奏而緩慢,不宜做強度過大、速度過快的劇烈運動。散步、慢跑、太極拳、跳舞、氣功和球類運動等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狀況、鍛煉基礎、興趣愛好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進行適宜選擇[8]。
1.4.2 應用研究
老年體育現狀調查研究: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城鄉之間,社區之間等老年體育開展狀況各有不同。曹士云、邵雪梅、汪百祥、史文森、汪流、李國巖、王娟、楊炯等對中國、天津、陜西、福建、上海、甘肅、浙江、江蘇等地的老年體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對策。
老年體育消費市場與體育產業:盡管中國已步入老齡社會,但老年體育消費市場卻遠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金再活通過對我國老年人體育消費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老年體育消費呈多樣化形式——觀賞型體育消費、實物型體育消費及信息接受型體育消費,但經濟收入、健身場地設施、消費觀念等因素決定了老年體育消費主要以實物型體育消費為主[9]。汪文琦分析了制約老年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發展我國老年體育產業的對策[10]。
體育保健與康復:馬為,等通過研究發現通過體育鍛煉,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均有顯著性增加,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下降,表明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可進行較小強度的體育活動。Flipse,等進一步對19名64 ~76 歲的老人進行了研究,表明運動可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功能[11]。徐莉研究報道多年體育運動對老年男性骨代謝產生良好的影響,吳桐觀察到堅持慢跑鍛煉可以預防腦血栓的形成,此后的學者們對門球、健身跑、健美操、太極拳、游泳、網球、爬山等不同鍛煉方式引起血脂成分的良性改變進行觀察,發現有氧運動可以改變長期健身老人的血脂及血漿脂蛋白的某種成分。還有研究表明,健身運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老年人抗氧化系統的功能狀況,從而延緩老年人衰老,達到機體消除自由基的目的。毛志雄,等人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延緩中老年人簡單反應時、復雜反應時及數字廣度等信息加工能力的衰退。已有研究將跑(走)、太極拳(劍)、體育舞蹈、徒手操(健美操)、體育旅游、門(網)球、游泳、自行車運動等項目作為老年人運動處方中的鍛煉項目來緩解老人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12]。
課程設置結構與教學內容體系反映著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它是提高人才培養素質的關鍵環節。中國體育的發展,從建國初期至20 世紀的中后期,在“舉國體制”的保障下,競技體育成為體育的先行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正是由于長期的重競技、輕群體,造成中國體育發展的失衡,社會體育明顯落后于競技體育。很多高校無形中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辦成了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要立足自身的專業優勢辦特色專業,根據社會需要和專業實際,可將培養目標定位在面向各級民政部門、老年機構、老年事業產業單位、老年社會團體等領域第一線的,能夠從事老年體育事業管理、老年體育產業經營、老年體育社團活動、老年大學體育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課程設置要突出對老年身體機能和心理特點及健身養生知識理論的了解和掌握,強調老年健身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和指導能力的培訓,重視專項技能訓練,掌握1 ~2 項超過常人的高超技能,并要熟練掌握陪練技術。
本課程是使學生掌握老年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老年體育養生與保健的實踐中,從而使老年體育運動參與者達到預防疾病、有效增強體質和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老年類體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該類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掌握基本體格檢查、醫務監督、老年生理、老年心理、膳食與營養、體質測量與評價、老年體育運動項目、老年體育消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同時,強調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集體與環境、教學訓練與疾病防治的對立統一關系,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風氣,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老人服務的思想。
在課程設置中,以老年健身養生為主線進行規劃。本類課程分老年體育基礎理論課和老年體育實踐課兩個模塊。課程體系的架構分以下學群:
老年體育管理課程學群。老年學概論、老年護理學、管理學概論、運動設施規劃與設計、運動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老年活動危機處理、人力資源管理、體育產業導論、體育市場營銷。
老年健康課程學群。老年膳食與營養、老年心理學、老年生理學、中醫學基礎、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實用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學、體質測量與評價、運動傷害防治與急救、運動處方、運動與健康促進、健康評價、傳統養生理論與方法、控體重科學原理及方法、溫泉與休閑養療、運動按摩。
老年休閑運動課程學群。運動技能(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門球)、老年健身操、健美操、游泳、桌球、棋牌知識、太極拳、體育舞蹈、民族傳統體育。
基礎理論課程應涵蓋老年人個體衰老的生物特性、心理特征、個體社會老齡化特點、不同老年人需求層次的差異和老年人的人生價值特點、群體老齡化發展規律、科學養老、科學養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開設老年體育類實踐課目的在于掌握為老年人服務的各種技能與方法,能夠有效地組織與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各種服務活動,課程要淡化競技,注重健身,強調參與。因為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就是追求康樂、和諧,即在快樂和諧的氣氛中進行體育鍛煉,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1]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2012-08-24.
[2]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http://www.cncaprc.gov.cn/zhengce/index.jhtml,2012-07-23.
[3]劉明輝,黃力生.創建中國特色的老年體育學及其學科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9,(4):77-78.
[4]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簡介[EB/OL].http://chinalntx.sport.org.cn/lxdht/gyxh/2010-06-23/309935.html,2012-07-05.
[5]鄔滄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4-27.
[6]眭小琴.發展我國老年體育的意義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1476-77.
[7]嚴珺.老年體育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92-93.
[8]盧元鎮.中國的老年健康與老年體育[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1):6-8.
[9]金再活.21 世紀中國老年人體育消費的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2):1639-40.
[10]汪文琦.21 世紀我國發展老年體育產業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6):39-40.
[11]田野.第四十屆美國運動醫學年會學術論文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4):19-28.
[12]桑全喜.高校體育院系設置老年體育類課程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