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摘 要:本文就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幾個重要元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筆者認為,從觀念上厘清政府與市場各自活動領域及邊界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前提;準確定位政府職能,從機制上確實轉變政府職能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關鍵;路徑上通過建立合作互補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政府調控;市場機制;政府職能;市場失靈
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要思想,為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必須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元素:
一、理念上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即政府該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同樣,市場的積極作用怎樣發揮?失靈區域如何遏制?從理念上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就尤為重要。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必須堅持市場優先的原則。市場優于政府,是界定政府職能范圍的依據。我們只有先確定市場能夠干什么,市場需要政府干什么,然后才能確定政府該干什么,確立政府職能的規模,用政府來加強市場的力量。用這樣的理念認識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般認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就是,凡是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資源能夠實現有效配置的就不需要政府干預;凡是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政府干預;凡是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空間就是市場活動的空間。從經濟角度看,市場在調節商品供求、調節經濟資源在社會各方面間的分配、調節物質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都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調節商品供求是指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則上漲,這時商品的需求減少,供給增加;當某種商品供大于求時,價格下跌,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和供給減少。調節經濟資源在社會各方面間的分配是指,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稅率和利率等經濟參數誘導經濟資源向需要的地方或部門流動,達到資源配置的優化配置。調節物質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是指,市場調節以利益誘導為基本手段,任何經濟參數的變化都會引起物質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使社會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得到調節,使生產和需要趨向平衡;市場調節能靈活地反映和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引導生產和消費,促使企業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可以促使企業開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可以激勵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具有生機和活力。由于市場調節具有天然的趨利性, 這種利益杠桿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對那些社會需要微利甚至無利的天然排斥,這種無序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兩極分化等惡果。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存在“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形式(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公共物品、貧富差距);市場失靈的地方,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是政府“有形的手” 可進行調控的地方。即政府的作用為經濟活動提供法制、秩序、規范、反壟斷等解決外部不經濟問題,通過分配政策的制定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通過國企生產、財政支持增加對公共產品的供給等。也就是說市場經濟下的政府角色可主要界定為保護者、服務者、監督者。保護者指保護市場統一有序,保護正當競爭;服務者指為市場活動提供信息、提供公共產品、提供市場制度支持;監督者指監督管理市場的正常運轉,維持市場秩序等方面。從認識上、理念上厘清市場與政府各自活動的空間,在經濟活動的實踐中相互不跨越各自的邊界,這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前提。
二、機制上要準確政府的職能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不僅在理念上要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機制使得政府和市場能夠按照各自的職能在邊界內有效運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我國的政府是強勢政府、無限政府,以往30多年的改革都是政府推動或政府主導的,從而保證了改革的穩步推進,取得了用傳統西方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不俗成就。連續30多年的經濟高增長,世界少有;30多年老百姓生活的持續改善,世界少有;經濟運行的長周期也好、短周期也好已經被連續增長所代替,甚至有人宣稱中國不存在經濟周期,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綜合國力在經濟增長的推動下不斷提升,將一些國家不斷地甩在后邊,世界也少有。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政府“有形之手”有助于糾正市場的自發性、滯后性和盲目性,為經濟前行把握方向。同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府效率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民生項目投資等拉動經濟增長、制定制度規則上也顯現天然的優勢。但強勢政府無限政府在事實上已經大大跨越了政府行使職能的邊界,政府做了許多不該做、不能做的事情,而一些本該由政府行使的職能,政府卻沒有做好。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政府存在大量的越位、錯位、缺位、不到位的問題。政府的缺位表現為:在政府應當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位表現在:應當由市場來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干預,從而讓市場和社會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到位表現在:政府意識到了在某些領域政府應當發揮作用,卻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社會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從機制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定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改變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現狀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該如何定位?依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劃分和我國的實際情況,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四項基本職能,即“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的職能就這四條,除了這四個職能沒有其他的職能。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即“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這里第一次并列提出“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并明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履行職能的重點。這是經過多年不斷深化認識,對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方向做的一次總體概括,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和要求。
2.要具體科學把控政府職能的內涵,防止在執行中走樣
政府調節經濟的職能應是彌補市場的缺陷和不足,是對市場機制的“拾遺補缺”。比如通過經濟政策、政策工具的調控,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大致平衡;同時政府干預的目的應是促使市場機制恢復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場。按照這一原則,政府干預的方式和力度就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應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政府干預的結果必須要比干預前的情況有所改善和好轉,否則,就不要干預。按照這一原則,政府在準備伸出“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之前,必須低頭看看這只 “看得見的手”的不完善的地方,以使政府干預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減少副作用,增加有效性。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主要體現在嚴格市場準入監管,確保市場主體的合法性;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提高市場競爭效率;監督市場交易行為,保護市場主體權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應加快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轉變,優化政府社會管理機構,切實減少機構重疊、職責交叉、多頭管理問題。創新政府社會管理方式,綜合運用經濟調節、行政管理、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手段,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減少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在維護社會公正、加強環境資源管理、人口和就業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等方面強化社會管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范圍和內容是提供公共設施,發展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公共服務的目的和導向,是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
3.要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流程程序等使機制自發的發揮作用
在科學把控政府職能內涵的基礎上,還必須創立科學的機制,將政府的相應職能進行歸類、分解,圍繞政府職能應該實現的目標,按照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則,設定出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相應流程程序,依據流程程序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制度、考核指標、閉環監督等使得政府職能歸位有機制上的保障。
三、路徑上要建立合作互補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政府與市場是兩種配置資源和協調活動的主要機制或制度安排。但這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共生于同一社會空間范圍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可能存在著相互替代;相互互補;完全排斥;共同失靈的四種關系。政府與市場的相互替代關系是一種“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即選擇一定的政府,通過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來獲得一定的產出,就意味著必須放棄一定的市場機制的作用。或者說,選擇一定的市場,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獲得一定的產出,就意味著放棄一定的政府職能作用。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這種完全排斥關系,是由政府或市場內在的缺陷而導致的。政府與市場的完全排斥關系,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關系。也就是說,政府在某些領域永遠做不了或做不好市場所能做得了或做得好的事情,此種情況下政府不應該進行干預,只能通過發揮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比如私人領域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說,市場在某些領域永遠做不了或做不好政府所能做得了或做得好的事情,此種情況下不能將市場機制引入其中。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還存在一種政府和市場都失靈(或失效)關系,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共同失靈關系,或者政府與市場雙失靈關系。我們可依據政府、市場各自單獨發揮作用的成本與收益的對比,以及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的成本與收益對比來判斷政府與市場共同失靈關系。如果政府、市場各自單獨發揮作用和政府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的成本都大于收益時,這種關系就為政府和市場共同失靈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要重點研究政府與市場的相互補充關系。即要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優點與局限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高度重視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視市場的作用。在政府與市場的互補關系中,不存在政府一定要排斥市場或者市場一定非要排斥政府。從整體來講,政府與市場的互補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關系。應該說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是互補和不可替代的,互補性表現為不論政府的調控和市場調節都存在著缺陷,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調控可以彌補,政府不宜做的地方恰恰是市場調節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政府和市場對經濟的調控兩者缺一不可,雙方具有不同的調節機制,不可替代,市場配置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政府是資源配置的輔助,政府調控是市場有效運作的前提,市場調節是微觀經濟過程中的組織方式。因此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因此,建立合作互補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就是要盡量發揮兩種調節手段的長處,避開各自的短處。在市場制度范圍內,明智合理地界定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適宜邊界,是經濟穩定運行和長期增長的一個重大問題。 建立合作互補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善于克服政府調控經濟存在的問題。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政府要由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轉變為調控和監督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是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政府要改變以往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的做法,由原來的直接管錢、管物、管人轉變到制定規則、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公平競爭上來。
2.政府要由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為主,轉變為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上來
尊重經濟規律,依靠經濟手段即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它主要用于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經濟預測、總量調控、重大結構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規劃等;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行政手段則是國家通過行政機關,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則主要是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調節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3.政府要由以審批和資源配置為主,轉變為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環境為主上來
政府要從過去重“管制”向重“服務”轉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搞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產品,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環境,而不是管制。政府管理的本質是提供良好的服務。實踐證明,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融在良好的服務之中的。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強調從管理的本質上去改變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我國,政府管理的本質是保障公民的權利,為公民和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得到公民的擁護,社會的擁護。
4.政府要由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轉變為更加注重社會管理上來
由于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微觀層面的市場主體會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推動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中央政府更多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調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但我國的社會問題卻進入多發期、凸顯期,需要政府下更大力氣解決,否則,過多的社會矛盾會引起社會不穩定,影響經濟增長。從現實來看,政府需要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把更多精力放到社會管理上來。
當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凡是市場能夠做到的盡量讓市場去做,凡是市場失靈的,政府應“出手調控”。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盡量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由市場調節的領域,政府就不必插手;對于市場出現的供求失衡,政府主要是通過信息發布、產業政策的指導來實現的; 在很多情況下,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需要協同作用,或者互相補充,互相制衡。
參考文獻
[1]趙振華.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邊界在哪[N]. 解放日報,2012-12-20 .
[2]戈世平.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市場監管[J].江淮論壇,2003(1).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