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曦
摘 要:旅游經濟在一個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已經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和重視。旅游經濟產業的塑造彰顯了一個地區旅游整體形象。伴隨著旅游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與興旺,旅游產業的前景迅速被看好,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新的形式層出不窮。洛陽作為一個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重工業基地,同時也具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產業在整個洛陽經濟結構中所起的作用也悄然變化。本文通過對洛陽歷史以及現狀旅游產業的剖析,進行了詳細SWOT分析,為今后洛陽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洛陽;旅游產業;SWOT分析
旅游業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以來,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產業規模最大,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第一大產業,有著“無煙工業”的美譽。洛陽作為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予了洛陽豐富而又可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河南省十二五旅游經濟發展規劃把洛陽旅游作為一個整體的產業鏈提了出來,并以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周王城和牡丹園為核心,重點發展歷史文化的旅游資源。那么,這個整體的旅游產業鏈應該怎樣建造,或者說在建造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我們通過對洛陽市概況的介紹,用SOWT分析法進行詳細的敘述。
一、洛陽市概況
洛陽市坐落于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兩岸,居中華之中,自古就有“九州腹地”之稱。屬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洛陽年平均氣溫14.2攝氏度,降雨量大致為546毫米。洛陽東臨鄭州,西連三門峽,北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相接,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地勢西較東較高,境內山川,丘陵,平原,河流交錯,地形多種多樣。其中山川占到總面積的45.51%,丘陵占40.73%,平原13.8%,境內分布有邙山、青要山、周山、龍門山、香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另外,洛陽境內河流密集,黃河、洛河、伊河、瀍河、磁河、澗河、渡河等10余條河流遍布。因此,洛陽素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街”之稱。
二、洛陽旅游產業的優勢
1.旅游資源豐富,質量高
在歷史上,洛陽前后為十三朝代的古都,絢爛壯麗的歷史畫卷為洛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成為今天洛陽標志性的象征。中原特有的靈山秀水成為鑲嵌在歷史畫卷上的璀璨明珠,伴隨著國花牡丹之國色天香熠熠生輝。因此,洛陽擁有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于一體的寶貴旅游資源,為其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另外,洛陽市很多旅游資源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也享有較高的聲譽。特別是歷史文化及宗教類旅游資源更是成為洛陽的地標。正如偉大文學家司馬光在《過洛陽故城》中所寫:“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據統計,到2012年止,經各級政府批準的文物保護單位除龍門石窟為2001年申報獲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外,還有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縣級1074項,一般文物點不計其數。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占河南省的1/3,約占全國的1/13,不愧為“地下文物寶庫”。
2.地理位置優越
目前洛陽機場共有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重慶、成都、西安和深圳等大中城市等多條線路。通往各個方向的由洛陽火車站始發的以及途經洛陽站的客運列車近200列。特別是隨著鐵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洛陽進入中原、關中、京津、長江三角洲以及武漢經濟區、西南成渝地區等核心地區的時間均可控制在10小時以內,這使洛陽成為這些地區的居民周末或短期旅游的良好目的地。另外,洛陽臨近我國重大交通樞紐—鄭州市,本身又位于隴海、焦枝鐵路、連霍、高速、鄭少洛高速公路、310和207國道等眾多交通要道的交匯處,交通非常便利。隨著鄭州航空港及洛陽航空口岸的建造,這種區域網絡中心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確立和加強,從而大大增強洛陽對國內外旅游市場網絡覆蓋的可達性。
3.“國花”牡丹資源優勢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為什么被稱之為“國花”的重要原因。洛陽地處中原,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雨量適中。上天賜予的良好自然條件,使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形美,香濃而名甲天下。為了把這一寶貴資源發揚光大,洛陽市人大常委會于1982年通過決議,確定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決定每年4月中旬舉辦盛大的洛陽牡丹花會。到目前為止,洛陽已成功舉辦了31屆牡丹花會,每屆都能接待海內外游客數百萬人次。另外,花會期間還舉辦牡丹燈會,貿易洽談會和一些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三、洛陽旅游產業的劣勢
1.旅游業經濟規模不夠大
2012年全國旅游總收入2.57萬億元,廣東省以7389億元位列旅游總收入排行榜第一名,同比增長14.7%。江蘇和浙江分別以6500億元、4801.2億元緊跟其后。洛陽2012年旅游總收入402.74億元,同比增長15.7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61.28萬人次,同比增長15.62%;旅游創匯17949.65萬美元,同比增長15.61%。接待國內游客7703.72萬人次,同比增長13%;國內旅游收入391.43億元,同比增長15.86%。另外,旅游投資和招商引資總額為19.51億元,同比增長21%。雖然增長幅度較大,但是和有歷史淵源的古城西安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洛陽與西安距離400公里左右,兩座古城擁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兩城都是多朝代古都,同為絲綢之路沿途的重要城市,同屬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都是歷史文化旅游的熱點城市。2008年,兩座城市的旅游總人數同時超過3000萬人次。但是,從國際旅游來看,同樣是2008年,西安接待境外游客高達63萬人次,洛陽為30.8萬人次,差距較大。游客在西安的旅游時間達到3.5天,洛陽則為2.5天??梢妰烧呦啾?,洛陽的旅游經濟規模明顯落后于西安。
2.宣傳力度不夠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名列全國四大古都之列。但是,對于洛陽文化歷史的宣傳力度不夠, 特別是與河洛文化的整合營銷,以及洛陽文化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在更多的情況下,洛陽的優秀歷史內涵和秀麗的上水風光只是停留在學術領域,并沒有導入旅游市場。比如說,像洛陽下屬縣欒川的重渡溝、揚子溝等景區,都被譽為“小九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宣傳和推廣,其知名度遠遠小于四川的九寨溝。
四、洛陽旅游產業的機遇
1.政策機遇
由于旅游業的可持續性,我國政府也在不斷完善休假制度來保證其發展。特別是針對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集中出行的種種問題,我國政府在2008年對節假日進行了調整,調整方法是將5~7天長假分解為幾個短假期。調整方案明確提出“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假日形成連休”國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們外出旅游的頻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幾率,而洛陽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使其無可爭議的成為周邊游客的首選旅游目的地。
2.鄭西高鐵的修建所帶來的交通便利
鄭州到西安的高鐵通過洛陽市,并且火車站就設在新區,距離洛陽景點、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僅不到1千米的距離。此條高鐵線路的始發站鄭州和終點站西安均為省會城市,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城市,這無疑將給洛陽帶來大量的旅游客流,并且也顯著地加強了洛陽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重要性地位,方便了洛陽的宣傳。
3.鄭州航空港審批通過帶來的潛在發展
航空港區東臨國際機場,北距鄭州市區20公里,是圍繞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開發建設起來的一個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航空港區作為鄭州新區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及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之一,也是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根據規劃目標,我省爭取用12年的時間,把鄭州機場建成國內重要的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孟菲斯”。屆時,航空港對洛陽旅游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方便了資源的引進和客流的運輸,使洛陽旅游的層次得到質的提升。
4.產業轉移機遇
世界產業正在轉移,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后,產業轉移將出現新的動向,各地均開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致力于通過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各地經濟發展的新高潮。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也在不斷地調整各產業結構,逐步將旅游業定為中國的支柱產業。這股產業轉移的浪潮目前在中國正由東向西梯級推進。
五、洛陽旅游產業面臨的威脅
1.旅游影區效應
所謂旅游影區效應,其核心觀點就是指因為旅游地的級別和旅游地的吸引力存在差異,高級旅游地會在周圍地區形成形象上的陰影區,處于陰影區內低級別的旅游地的形象和吸引力會受到不利影響。洛陽位于河南、山西,陜西、一線的旅游區域內,在這個區域內,洛陽的知名度較西安、鄭州等城市稍微偏低,使其競爭力下降。
2.旅游市場競爭激烈化
隨著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時間的增多,旅游業擴大了范圍,豐富了內涵。各地區都想方設法極力提高自身形象并且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亮點來吸引游客,造成了旅游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洛陽旅游業的發展問題從消費者層面看,主要表現為游客人均逗留時間較短和人均消費偏低;從供給者層面看,主要表現為旅游產品,觀念供給單一,主要為風景觀光旅游產品,導致旅游產業鏈短,旅游收入不高。目前洛陽旅游業在京周邊乃至河南、山西、陜西一帶地區中缺乏競爭力,處于劣勢。
六、對洛陽旅游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基于上述對洛陽旅游產業的SWOT分析,筆者提出關于洛陽旅游產業發展的4點建議:
1.突出核心競爭優勢。因為洛陽旅游資源種類豐富,質量較高,且洛陽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使得洛陽旅游業早已名聲在外,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應繼續發揮此類核心優勢,突出特有性,打造個性化,與眾不同讓人眼前一亮的旅游品牌。
2.發揮群體規模效益。群體規模效益不僅僅包括旅游資源的規模,還包括所有相關產業的規模。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洛陽旅游產業已經形成一個功能較齊全、部門較完善的體系,在全國古都類城市中位列上游,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因此,在構建洛陽旅游產業群體規模時,既要實現現有產業規模經濟效益的提升,又要注重適當擴大旅游業周邊,如交通業,歷史文化研究業規模。
3.戰略應適當超前。作為洛陽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在保證發展目標與政府相關決策一致的前提下,構建旅游產業的宏圖必須具備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以目標為指導,輔助旅游產業向既定的方向健康發展。
4.發展與保護并重。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洛陽旅游業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大保護的力度,改良保護的手法,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特別是龍門石窟這種世界文化遺產。此外,不僅是歷史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如森林面積、水域面積、河流水量等,這些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是日益惡化的環境使其再生周期十分漫長。因此,任何旅游資源都只有在精心的保護下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持續發揮其經濟功能。
參考文獻
[1] 陸林,余鳳龍.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05.
[2]周振.旅游產業集群網絡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
[4]韓靈梅.洛陽市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08.
[5]趙文熠.洛陽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