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羅媛 石小娣
景泰縣隸屬于白銀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東瀕黃河與靖遠縣、平川區相望,南與白銀區、皋蘭縣及永登縣交界,西與天祝藏族自治縣及古浪縣毗鄰,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接壤;轄6鎮5鄉、136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4.18萬人,2011年農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439元。按照全國人口精神疾病發病率為1.23%估算,景泰縣的20萬農業人口中,有246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以重癥精神病人占所有精神疾病患者總數的20%來估算,在景泰縣的2460多名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當中,就有492人左右屬于重癥精神疾病患者,但是景泰縣無專門的精神病醫院或康復機構。
一、調查方法
以往研究對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狀況及其如何進行有效的救助缺乏足夠的關注,而且以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居多,缺少深入、詳細和持續的社會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以甘肅省景泰縣的八道泉鄉、中泉鄉和正路鄉3個鄉為田野點,進行了為期20天的田野調查,詳細了解了患者的病因、個人與家族患病史、診斷治療、家庭經濟收入、醫療保障等情況,并希望能夠通過以點代面的方式折射出中國農村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復治療和融入社會中存在的困境,以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救助。
二、調查結果
1.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情況
由于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相當多的年齡在40歲以上的農村人口為文盲或半文盲,缺乏基本的精神衛生知識,將精神病看做是鬼神附體,而去找所謂的法師來“請神”“驅鬼”“避邪”,讓精神病患者喝“神符水”、喝“神藥”,或者采取做法事、遷墳祭祖、全家信“邪教”等方法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延誤治療時機。在采用諸多的迷信或偏方“治療”無效,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的情況下,家人才會將患者送往精神病醫院。如果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絕大多數農村家庭就不會再把它當回事,直到患者病情再次嚴重發作,再采用迷信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此循環往復。很多時候,農村精神病患者從最初患病到接受精神病醫院的專業治療,時間間隔往往在一年、甚至兩三年以上。由此可見,農村精神病患者治愈率低,除了某些精神疾病目前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之外,主要的原因還是農村人口受迷信觀念的影響,沒有及時發現、及早治療而使患者病情加重,直至不可逆轉。
2.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救助與家庭看護狀況
(1)家庭經濟與社會救助。八道泉鄉、中泉鄉和正路鄉在景泰縣屬于比較貧困的地區,人均年收入還不到3000元,經濟因素成為農村精神病患家庭治愈精神疾病最大的障礙和負擔。小病基本靠“拖”,大病基本靠“神”,生死基本靠“命”。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人患上了精神疾病,就會使得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雖然有“新農合”、重癥精神疾病監管治療項目和民政部門定期發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但是“新農合”對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療報銷比例勉強才達到所有花費的一半左右,更何況大多數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以后仍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藥,這一筆費用是不能報銷的;而重癥精神疾病監管治療項目雖然提供每人一次性1500元的住院費補助,但是名額有限,而且審批時間長、通過困難;至于最低生活保障金,貧困家庭每人每年600元,對于精神病患者出院以后的后期康復治療基本沒有什么幫助。因為很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專門看護,使得農村病患家庭沒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更別說用于患者的治療了。所以,目前的醫療保障與社會救助體系還很不完善,對于貧困的農村精神病患家庭來說,只能是“救急不救窮”。而事實上,在農村,很多時候都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與“因貧致病,因貧返病”交替出現,產生不可破解的惡性循環。
(2)家庭看護。農村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看護情況同樣令人擔憂。對于輕微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所以家屬一般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而對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大多數家庭怕他們外出傷人或者嫌丟人,要么關在家里,要么任其四處流浪。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甚至聽說有極個別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因長期醫治無效、拖累家庭,而被家屬誘騙到外地拋棄,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公眾安全的流浪人員。
3.農村群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
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精神病患家庭不僅要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而且還得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這個家庭可能就會面臨著兒子娶不上媳婦、女兒嫁不出去、親戚朋友與他們斷交,以及家人在村子里備受歧視等現實問題。所以很多時候,為了避免受到別人的歧視和排斥,常常不接受治療,或者瞞著別人偷偷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以患有精神疾病為恥辱的錯誤觀念,諱疾忌醫,常常使得一些輕微的精神疾病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發展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人們能夠接受封建迷信的解釋,卻不能坦然面對現代醫學對精神疾病的準確診斷;人們身體一旦得病,會自覺到醫院去看病買藥,但患有精神疾病卻得承受巨大壓力,需要偷偷摸摸地去治療,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的悲哀。很顯然,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還很低,全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任重而道遠。
三、農村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面臨的現實困境
1.家庭經濟貧困,缺少穩定的收入來源,無力承擔患者長期的治療費用,也沒有能力長期專人陪護
這是中國農村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很多重性精神疾病多發于青壯年人群,他們本身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可是一旦患病,這個家庭馬上就會喪失經濟來源,要面臨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即便有的家庭把患者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面對高昂的住院治療費用和長期服藥所產生的債務,很多家庭也是有心而無力,難以堅持下去,最終前功盡棄。特別是當患者的父母去世或者因年事已高無力照料患病的子女,絕大多數情況下,患者的其他親屬都不會非常盡心和長期的照料他們,要么把他們鎖在家中,要么驅趕或誘騙到外地,任其流浪或自生自滅。
2.愚昧無知和諱疾忌醫,使很多農村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延誤病情,耽誤患者一生;而且患者即便治愈出院,也很難被社會所接納,不能融入主流社會
時至今日,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人們要么把精神疾病等同于“發瘋”“神經不正常”,要么被當做“中邪”“鬼神附體”,而采取錯誤的、迷信的方法進行“治療”。而且,人們以患有精神疾病為恥辱、為罪過,隱瞞病情、拒絕治療;把精神病患者看做是“隨時會發病,殺人不償命”的罪犯、歹徒,拒絕他們回歸社會和家庭。這種錯誤的認知不僅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即便是在城市,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仍然持有這種觀念。衛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隨WHO的《世界健康調查》一起進行了《中國普通人群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在10個衛生部監測地區共完成了3827份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經病混為一談;46.5%的人不知道哪里有精神衛生機構;僅有20%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過治療。專家指出,導致我國精神疾病治療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精神衛生知識匱乏,尤其是對與心理問題有關而且應該尋求心理幫助的常見問題缺乏了解。
四、對策與建議
1.解決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據專家預算,以最經濟的醫療方案進行治療,每人1年的醫療費用大概在8000元左右(含出院后的服藥費),而眼下在農村,要靠精神病患者和家庭來支付這8000元的治療費用,完全沒有這個能力和可能。所以,在現有“新農合”“大病統籌”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基礎上,能夠像肺結核防治項目一樣,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免費住院治療。
2.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精神疾病康復體系
目前,為數不多的精神病醫院還主要設在省會城市和市一級城市,很多縣鄉根本就沒有相應的機構,更不要說社區康復中心了。所以,應逐步在縣級地區建立專門的、小型化的精神病醫院,在鄉鎮衛生院設立精神科,在村衛生站建立固定的送藥點和宣傳教育點,并對全縣范圍內的非精神科醫生進行定期的精神衛生知識培訓,以便能夠及時識別和轉診精神病患者。
3.完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應該以各級政府為主導,聯合衛生、教育、工商、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對農村群眾進行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對已治愈出院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就業;保護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對虐待、傷害、遺棄精神病患者的家屬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總之,農村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工作,不僅是一項公共衛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很多方面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推動才能妥善地解決。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