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 湖南長沙 410079)
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意見,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國外對盈余管理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余管理不僅包括對損益表中盈余數字的控制,還包括對資產負債表以及財務報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輔助信息的管理。其主要代表觀點有:美國會計學家Kathehne SchipPer(1989)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的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分為披露管理和實際的盈余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途徑(主要是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選擇)而實現的,而后者則是通過有意安排真實交易而實現的。狹義的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會計盈余或者利潤的控制。主要代表觀點有:美國會計學家 William.K.Scott(1997)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Levitt and Duncan(2001)、Goel and Thakor(2003)認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關盈余的報告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業績表現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動都是欺詐性行為。
我國會計學者魏明海(2000)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出發,認為以信息觀來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義。顧兆峰(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寧亞平(2004)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損害公司價值。中國學者基本在盈余管理的主體、對象、目的上與國外學者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本文更傾向于國內綜合觀點,即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準則中存在著一定的政策選擇空間,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通過選用美化公司財務形象的會計方法來披露公司的財務報表,使報表信息使用者對公司財務狀況的理解能夠滿足企業管理當局日前所要達到的目的。
關于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的影響,國外學者早已進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盈余管理與注冊會計師及其審計意見的關系。Francis和Krishnan(1999)認為,具有較高應計利潤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他們分別采用總體應計利潤、分項目應計利潤和集體項目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會計應計利潤的替代變量,對大樣本美國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會計應計利潤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注冊會計師為了規避審計風險,則越有可能對其出示非標準審計意見,從而體現了審計報告的穩健性,并且這種穩健性只存在于 “國際六大”。 Bartov et al.(2000)首先檢驗了不同盈余管理檢測模型的效率,并將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類型聯系起來,他們認為盈余操縱扭曲了會計信息,增加了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在有效的審計市場上,注冊會計師應能審計出企業的盈余操縱情況。Jenkins等(2006)研究表明,隨著可控的應計利潤和盈余管理反應系數的降低,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降低,同時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有效性受到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Laura,Fermin和Santiago(2008)發現,可操控應計額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非標準意見成負相關關系,而可操控應計額與其他非標準意見成正相關關系,表明進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被審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同時,他們也發現BIG N審計的公司可操控應計額更低,更傾向于發表持續經營非標準意見。 Wuchun Chi、Ling Lei Lisic 等(2011)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審計師對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時發現較長任期的注冊會計師使公司的盈余質量管理有所下降,建議應實行審計輪換制度。
從以上研究文獻可以看出,他們主要以應計利潤方面作為測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研究表明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審計師的任期會對盈余管理有影響。
2.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關系。Vander Banwhede等(2003)對比利時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存在調低利潤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審計中,“六大”(現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高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說明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但是該結論在對調高利潤行為的審計中卻沒有得到驗證。Brenda Van Tendel和 Ann Van Straelen(2008)研究在歐洲國家,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私人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關系發現,“四大”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較之非“四大”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更高。
上述國外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及其變更上。研究表明,大事務所較為容易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且能有效地限制其客戶披露的可控性應計利潤,審計質量較高。
1.從注冊會計師水平發展角度研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及質量的關系。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獨立審計在證券市場的地位日益突出,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引起我國學者的興趣。
李東平等(2001)發現審計意見和盈余管理之間并不具備顯著相關關系,但是其盈余管理的替代變量主要是應收賬款變化率、存貨變化率和非核心收益率,對可能影響審計意見的因素僅控制了公司的資產規模。最后得出了注冊會計師沒有針對盈余管理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風險考慮不足的結論。
Chen,Chen和Su(2001)通過檢驗注冊會計師對監管政策誘致的盈余管理的反應角度考察審計質量,他們發現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與具有邊際ROE(ROE落在[l0%-11%]或[0%-1%]中)的公司在統計上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注冊會計師揭示出了針對監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因此,他們的研究結論不能反映監管環境變化后的情況。
夏立軍和楊海斌(2002)考察了 2000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是否在中國證監會規定的“保配”和“保牌”區間,即是否存在所謂的“監管誘導性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研究結論顯示,財務狀況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但是具有邊際凈資產收益率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因此在總體上中國注冊會計師并沒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令人擔憂。
章永奎和劉峰(2002)在研究中對修正的橫截面Jones模型進行了再修正后對盈余管理程度進行考察,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審計出盈余管理。
徐浩萍(2004)利用審計意見類型和盈余管理方向對樣本進行分組對比,以發現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類型造成的差異。其結論是中國的會計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鑒別會計盈余管理的程度,但相對可控的經營性應計利潤而言,會計師對以可控非經營性應計利潤為手段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審計中表現了較高的審計質量。
李維安、王新漢等(2005)集中關注中國上市公司通過非經營性項目來管理盈余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同時,通過進一步對非標意見進行分類研究發現只有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與盈余管理相關。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經營性收益來管理盈余的可能性,審計師對于盈余管理還是具有抑制作用的。
李仙和聶麗潔(2006)對我國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審計人員約束了上市公司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的產生,“十大”會計師事務所更能抑制上市公司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產生的動機,同時提供更準確可靠的信息。
伍利娜和朱春燕(2010)選取了2000-2008年A股所有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從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比例的角度檢驗了股權分置改革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另外,根據公司規模將樣本分為兩組,分析股權分置改革對審計師就不同規模的上市公司發表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股改后,對于相同盈余管理水平,規模較小上市公司的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顯著下降;對于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未發現有顯著不同,但股改后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程度似乎加大了。這表明,股改后審計師一定程度上配合上市公司實現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及審計意見購買。
陳小林和林昕(2011)把盈余管理按屬性劃分為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機會主義盈余管理,研究了審計師能否對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別反應,并表現在審計意見決策上。研究結果發現,在同樣進行了盈余管理的樣本中,審計師能夠區分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對高風險的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應計額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大于低風險的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應計額。
從國內對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實證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出具審計意見從無到有,審計質量也逐步提高。并且審計師對盈余管理的敏感度也逐步提高,盈余管理較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可能較大。
2.從其他角度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劉繼紅(2009)將所有權性質和盈余管理方向不同的上市公司樣本進一步細分,并將二者聯合起來考察審計師在不同所有權性質和不同盈余管理方向的上市公司中因盈余管理不同而造成出具的審計意見差異,從整體上研究了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結果表明,審計師能夠鑒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對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發表非標意見,投資者可以依賴審計師的審計意見來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進行投資決策。
路軍(2010)針對金融危機爆發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問題研究結果表明,相比金融危機之前,危機期間有更多的公司進行了盈余管理,而且整體盈余管理幅度更大。但注冊會計師沒有保持金融危機之前那種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警惕,而是縱容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沒有通過審計意見表達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的態度,而且注冊會計師在危機中更傾向于對大客戶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研究揭示了相比金融危機前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審計質量有所下降。
薄仙慧和吳聯生(2011)研究發現,公司當期盈余管理程度對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不存在顯著影響,而公司的信息風險與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概率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審計師認識到公司信息風險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盈余質量,并且投資者定價時會考慮公司的信息風險,因此審計師出具審計意見時主要考慮信息風險。
以上這些研究,由于受研究樣本選擇的不同,財務數據的可靠性,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差異,盈余管理度量指標不同等各種局限性,尚未得到一致結論。從目前的情況看,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將有可能增加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會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專業審計師能夠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動機,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對于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理解為隨著注冊會計師水平的日益提高,審計師對信息風險等相關信息的關注也逐漸增強,盈余管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國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審計師能否有效鑒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對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應該會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出示非標準審計意見,起到他們應有的審計監督作用。公司內部審計應加強對盈余管理的控制,使內部控制與獨立的外部審計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綜合起來可以得出:審計意見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之間具有正相關性。
會計學術界對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有關盈余管理研究的結果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對盈余管理的理解較狹義;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研究中采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委托人自愿讓代理人隱瞞信息;對盈余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代理人隱瞞其操縱盈利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于一個因素,致使研究結果不夠理想。另外,在進行盈余管理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研究時,對盈余管理計量的準確性,也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及適用性。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股票市場有著不同的監管環境和市場效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手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進行度量時,就要考慮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適用性。
綜上所述,未來的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的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以及如何制定適當的盈余管理審計策略,有效防止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由于操控經營性應計利潤的隱蔽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作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鑒別操控的經營性應計利潤的依據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內部,注冊會計師除了需要掌握企業內部大量財務信息外,還需要相關的技術知識和環境信息,提高審計質量,使盈余管理現象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