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施成
(湖北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總和。我國體育產業經過多年的探索,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經過近30年的初步實踐,體育產業正在成為全社會的一個消費和投資熱點,體育市場日漸活躍,各類體育企業不斷涌現,體育產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顯著。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導下,體育的產業化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它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但從戰略的高度系統認識體育產業仍顯得落后,其規模、結構和層次都遠沒有達到一個完善成熟的產業部門的水平,體育的經濟功能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這勢必影響我國體育產業化的進程,同時也影響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因此,研究探討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道路,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在新時期體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國體育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體育產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下圖可以看出,中國體育產業產值自1987年的122.9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510.5億元,特別是2000年后,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資體育產業,投資身體健康。在過去的10年里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增加幅度越來越大,顯示了強勁的增長能力。

圖一 中國體育產值變化圖
隨著體育賽事發展的商業化和規模化,體育產業發展迅猛,中國已經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體育服務業市場。目前,國內從事健身娛樂業、競賽表演業、技術培訓業的體育企業和體育產業經營機構已有2萬多家,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年營業額超過600億人民幣;每年全國各地舉辦的商業性競賽和表演約有300-500次,營業額約8000萬人民幣。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的舉辦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2010年,僅廣東、浙江、北京、遼寧等體育強省,其體育產業增加值占中國GDP的比例就超過0.58%,對GDP的帶動達2770多億元,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各地經濟社會以及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產業呈良好的發展態勢,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高,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p31-35)
1.競技體育業。
競技體育亦稱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競技體育有了飛躍式的發展。1984年,中國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獲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創造了中國競技體育新的輝煌。中國自19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后,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實現了我國冬奧會金牌 “零”的突破。在亞洲,從1982年新德里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開始,中國已經連續7屆位列金牌榜第一。截至2009年8月,中國運動員獲得的世界冠軍數已達2310個,創超世界紀錄達1195次。
競技體育的發展,不僅為國人帶來了無限榮譽,帶回了金牌,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申奧成功后,2002年至2007年,因奧運引起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提速,2007年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00億元左右,實現了人均6000美元的目標。[2](p15-17)可見,我國體育產業中競技體育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體育用品業。
資深體育人,都記得“梅花牌”運動服,因為當時全國生產運動服的企業屈指可數。但今天體育用品制造業已經成為體育相關產業中,開放度與競爭度最高、增長最快、發展最為成熟的行業。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占全球份額的65%以上。僅福建省就擁有體育用品制造企業4000多家,年產值達300億元。近年來,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逐步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運動品牌。
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化、專業化的體育用品展會,也是目前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體育用品展會。作為蓬勃發展的品牌展會,體博會依托主辦方強大的行業資源優勢,使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實現中國體育產業的振興和市場的繁榮。從歷屆博覽會體育用品展覽面積,可以清晰看出中國體育用品的逐步繁榮,而博覽會的展覽面積正是繁榮的有力證據。第一屆體育用品博覽會展位230個,展覽面積4150平方米,到2002年已經達到展位4000個,展覽面積75000平方米。2008年體博會更是創下12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的紀錄。正是隨著中國體育用品業的高速成長,體博會逐步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體育用品展會。

圖二 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展覽面積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用品逐步走向外向型的發展路徑,形成了外向型的產品出口結構。從出口的貿易結構來看,我國體育用品出口額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3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78億美元,全行業有60%~70%的體育用品企業為境外品牌進行著大量的加工業務,體育用品加工貿易出口44.41億美元,占體育用品出口78.1億美元的56.80%,在出口的19類體育用品中有l3類加工貿易的比例超過50%。其中旱冰鞋高達89.88%;從出口市場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各種體育用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運動鞋就出口到173個國家和地區,運動服出口到138個國家和地區,籃、排、足球出口到151個國家,乒乓球出口到115個國家。[3](p23-26)
從大類上看,基本無缺項,只是在個別大類的高端產品中還有缺項,如戶外運動中的航海、航空器材以及健身器械中的科技含量較高的大型商用器械和運動隊專用器材等,這主要還是受制于產業技術結構和人員結構較為落后的影響。
3.休閑體育業。
休閑體育根本目的在于實現體育以人為本的目標。調查表明,我國城市居民一般參與健身消費的時間相對穩定,一周鍛煉4-5次的占11.5%,一周2-3次的占30.5%,一周只有1次左右的占51.3%,大部分人每周健身消費鍛煉1次。中老年人大部分在于晨煉,年輕人多在下午時間進行健身,而婦女則多在早晨或晚上進行健身。另外,在職人員的鍛煉取向與其職業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有正常雙休日的教師、機關單位的干部職工就能比較有規律的進行健身活動,而企業工人、醫務工作者等其他人員則根據工作時間的變化來調整鍛煉時間。
同時,城市居民在體育健身投資方面較偏重于體育相關產業領域的投資,如運動服裝、運動鞋、運動器械,體育報刊雜志,而在本體產業內的投資相對較弱,這與發達國家的體育健身消費觀念是有差異的,且年人均投資100元以下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意味著我國居民休閑體育還有待發展,以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4.體育設施建設方面。
體育休閑娛樂活動是現代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內容。體育因城市而美麗,城市因體育而添彩。從一些國際化都市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的發展歷史來看,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都少不了體育的發展。追溯這些現代化大城市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體育場館設施的發展與城市的建設是那樣驚人的同步與吻合。城市建設中體育設施的發展儼然成了城市發展的縮影和象征。一般來說,一個大型城市其發展定位和目標,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城市空間布局形式,公共設施,包括大型體育公共設施的統籌安排,對城市的發展從戰略上看具有重要意義。
以北京市為例,到1983年底,僅國家體委,市體委和市總工會三個系統的體育用地已達到320多公頃,體育總建筑面積60多萬平方米。l984年后,北京市開始著手籌辦第11屆亞運會,根據體育設施專項的規劃,市政府對亞運會體育場館建設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制定了詳細的規劃方案。截止2004年,全市擁有體育設施12106處,其中標準設施6100處,體育設施總面積達到3l91.7萬平方米。[4](p321)北京得天獨厚的經濟文化條件,加上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帶動了北京體育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表一 1994-2008年我國彩票發行情況 單位:億元
5.體育彩票業。
體育產業包括了由體育彩票業等各種與體育有關的產業,而彩票業又是其中的重頭戲,因為彩票業的收入就整個體育產業來說所占比例是較大的,參與的人數是較多的。2011年12月27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談到2011年體育工作時提到了體育彩票的銷售情況,2011年我國體育彩票發行903億元,為國家籌集公益金300億元,體育彩票所籌集的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完善體育市場,引導體育消費。
培養社會的消費意識,改變他們的消費觀念,重視媒體對體育消費的宣傳作用,使廣大消費者認識到花錢買健康,花錢觀看體育比賽、表演是一種集健身、娛樂、精神愉悅于一體的社會文化消費現象。同時,還要完善體育大眾健身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設施、服務手段和服務方法,提供完備的體育運動器材及環境優雅的健身場地,充分利用我國戶外運動資源,開展游泳、劃船、登山、探險等娛樂性強的體育項目,這樣體育消費才有更廣泛的市場。
2.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存在一定商務缺陷,主要表現在本體產業發展還不夠大,沒有形成支柱性優勢。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體育的支柱性本體產業應該定位于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和無形資產開發經營業。三大支柱性本體產業的定位,主要是由三大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所決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體產業規模還有限,其市場運作也不夠規范。另外,體育產業結構的缺陷還表現在本體產業市場,如體育勞務市場和體育技術市場,雖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換交易,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勞務市場和體育技術市場并未形成。僅有的一些市場行為,如運動員轉會也不夠規范。
產業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主要是體育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發展缺少可持續性活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已經建立的規模較大但數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資產重組,擴充資本,包裝上市后,如果不抓住生產和經營這個企業賴以生存的支撐環節并切實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將會遭受到很大的風險。資產重組擴充資本是一回事,生產經營是另一回事。
3.完善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創造發展條件。
體育消費屬第三產業范圍內的消費。增加體育消費就會加速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對優化國民經濟結構,改善經濟發展質量,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但是,如何增加體育消費,運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勵社會興辦體育產業和引導、擴大體育消費并無政策可循。以體育彩票為例,發行體育彩票是政府給予的一項優惠的產業政策,同時也是增加體育消費的一種途徑,因為體育彩票的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部用于支付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有關開支,既有利于增加群眾體育消費,也增加了投資。但是,目前體育彩票的生存力顯得十分脆弱,政府還沒有給予明確長期穩定的發行政策。應加快體育彩票立法,并積極創造條件發行以體育競猜為載體的真正體育彩票。這是體育彩票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一些扶持體育產業發展,培育體育市場的相關政策,如鼓勵社會和個體興辦體育產業的投資政策,相應的低息貸款或貸款貼息政策,減免稅或稅款返還政策,允許體育部門或單項運動協會建立產業發展基金的政策。
1.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3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正逐步走向規范和成熟。回顧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歷程,體育產業的飛速發展與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與我國體育體制改革緊密相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我國的體育產業將取得歷史性突破,體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顯著提高,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育市場體系將不斷完善,最終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興辦的體育產業發展新格局。
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較快,體育健康娛樂市場正成為體育產業中的主導市場,體育健身娛樂經營領域不斷拓展,投資主體已顯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體育競賽市場正邁入市場化軌道,體育用品業發展快速,體育彩票受到歡迎,健康投資、體育消費已成時尚。
3.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起點較低,暴露出規模、結構和層次上的諸多不合理,如果能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造就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引導體育消費,并加強體育市場的法規管理,推進體育產業法制建設,則我國體育產業必將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應把體育產業納入到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的格局中去,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要采取因地制宜、梯度推進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政策,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本體市場,積極引導體育消費,進一步完善體育市場體系,推動體育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1]張巖.我國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1).
[2]鮑明曉.我國體育產業的形成發展[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4).
[3]鐘全宏.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狀況及類型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5).
[4]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