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生,趙慶華,史海立,劉曉彥,張天華
(開封市中醫院劉學勤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河南開封 475001)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樣改變,胃黏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癥。我國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引起,西醫治療多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長期、大量使用易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及耐藥菌株的優勢生長[1]。2012年 1月—2012年8月,筆者采用胃平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58例,療效較好,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11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齡 18~65歲,平均(42.43±5.21)歲;病程 2 ~12 個月,平均(5.1 ±1.3)個月。對照組59例,男29例,女30例;年齡18~65歲,平均 (43.01±5.23)歲;病程 2~12個月,平均(5.4±1.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2]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相關標準。①內鏡診斷標準:紅斑與周圍黏膜比較有明顯發紅;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點、班;可見黏膜糜爛。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標準:常規胃鏡操作下在胃竇部取黏膜1塊,做快速尿素酶實驗,按顯色不同分為-、+、++、+++。
主癥:胃脘部脹滿,食少納呆。次癥:泛酸,打嗝,腹脹滿,乏力,消瘦,舌質紅,苔白薄,脈沉。主癥必備,次癥≥2項即可診斷。
黏膜層見以漿細胞或淋巴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可見淋巴濾泡形成,并伴中性粒細胞浸潤。
①胃脘部脹滿:無計0分;偶爾脹滿計3分;經常脹滿,但尚能忍受計6分;時常脹滿,難以忍受計9分。②食少納呆:無計0分;偶有,程度輕計3分;經常,可自行緩解計6分;持續,難以自行緩解計9分。③泛酸:無計0分;輕度計3分;較甚,但可以忍受計6分;難以忍受計9分。④腹脹滿:無計0分;輕度計3分;較甚計6分;特別重計 9分。⑤乏力:無計0分;輕度,偶爾出現計3分;較甚,經常出現但可以緩解計6分;持續出現難以緩解計9分。⑥消瘦:無計0分;輕度,1個月內體質量減輕小于1 kg計3分;較甚,1個月內體質量減輕1~3 kg計6分;1個月內體質量減輕大于3 kg計9分。
①上腹壓痛:無計0分;輕微壓痛計3分;明顯壓痛但尚能忍受計6分;嚴重壓痛難以忍受計9分。②舌苔情況:舌苔薄白計0分;舌苔根部較厚計3分;舌苔較厚、面大計6分;舌苔厚膩、面大計9分。③舌質異常:無計0分;輕度異常(偏紅或偏暗)計3分;較紅或暗或裂紋計6分;紅或瘀斑或淡胖裂紋計9分。④貧血:無計0分;輕微計3分;輕度計6分;中度及以上計9分;⑤幽門螺桿菌感染尿素酶實驗結果:(-)計0分;(+)計3分;(++)計6分;(+++)計9分。⑥胃鏡檢查四項指標:紅斑、與周圍黏膜比較有明顯發紅;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班;可見黏膜糜爛:無計0分;出現1項計3分;出現2~3項計6分;4項同時出現計9分。
對照組給予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由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上產,批號 120610),40 mg/次,2次/d;克拉霉素片(由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120202),0.5 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由瑞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111906),0.5 g/次,3 次/d。服用 7 d 后,停用克拉霉素片和阿莫西林膠囊,繼續服用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40 mg/次,2次/d。治療組給予胃平湯治療,藥物組成:半夏10 g,黃連6 g,黃芩16 g,干姜3 g,炒白術6 g,炒枳殼12 g,太子參30 g,炒萊菔子15 g,連翹 30 g,甘草 6 g。煎至 300 mL,每次口服150 mL,1 d 2 次。
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觀測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舌苔、脈象的變化,及治療前后胃鏡下成像和Hp。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訂。證候積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證候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或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或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或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或證候積分減少<30%。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2.07,P <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治療組 58 治療前26.81 ±5.76 21.78 ±0.42治療后 3.54 ±2.13**## 0.56 ±0.06**##對照組 59 治療前 25.97±5.69 20.88±0.43治療后 9.23±2.45** 8.09±0.51**
幽門螺桿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染之一。我國人群中平均感染率在70%左右,經研究[4]表明,Hp感染與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控制Hp感染成為治療Hp相關性胃病的重要內容。由于西藥治療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價格較昂貴,患者依從性差,中醫藥治療在此方面就存在著很大的優勢與潛力。本項研究采用國家級名老中醫劉學勤教授經驗方胃平湯治療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取得較好療效。方中半夏入胃為主藥,辛開散結,苦降和胃;干姜辛溫驅寒;黃芩、黃連、連翹苦寒瀉熱;炒枳殼、炒萊菔子理氣和胃;太子參、甘草、炒白術補中而調諸藥。諸藥合用,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與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虛實兼夾、寒熱錯雜之病機相符。現代藥理學研究[5]證實:方中部分藥物所組的半夏瀉心湯可發揮抑制HP,保護胃黏膜,促進黏膜病變組織修復之功效。
[1]邢洪霞,陳丙濤.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3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6,13(3):39-40.
[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科分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2):77-7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8.
[4]邢洪霞,陳丙濤.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3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6,13(3):39-40.
[5]胡勤,龍榮,彭芳玲.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7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8,14(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