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飛
(太康縣人民醫院專家門診,河南太康 461400)
腎病綜合征常合并高凝狀態,而高凝狀態下腎內微血栓形成會給治療帶來困難。為了探討高凝狀態對腎病綜合征病情發展與預后的影響,以及中藥在治療中的作用,2009年8月—2011年12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22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4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2例,男 13例,女 9例;年齡 16~48歲,平均(30.85 ±5.23)歲;曾做病理檢查9 例,其中系膜增生性腎炎8例,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1例;病程5個月 ~6 a,平均(2.32 ±0.46)a。對照組 22 例,男15例,女7例;年齡14~52歲,平均(27.24±6.25)歲;曾做病例檢查6例,均為系膜增生性腎炎;病程3 個月 ~5 a,平均(2.14 ±0.41)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1]標準。①尿蛋白大于3.5 g/d;②血漿清蛋白低于30 g/L;③水腫;④血脂升高;⑤排除繼發性腎病綜合征。其中①②兩項為診斷所必需。
對照組所有病例開始均給予潑尼松(由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90511)標準劑量1 mg/(kg·d),口服;足量治療8周后,每2~3周減原用量的10%,當減至10 mg/d時,再維持半年左右。治療8周尿蛋白未轉陰者,加用環磷酰胺(由山東魯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90323)200 mg加入20 mL生理鹽水中,隔日靜脈注射,累積量達6~8 g后停藥。此外,均作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如利尿、抗感染、抗凝、降脂、ACEI或ARB藥物運用,必要時補充清蛋白及血漿等。
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基本方,藥物組成:益母草10~30 g,川芎15 g,莪術6 g,桃仁 10 g,紅花 9 g,當歸 15 g,丹參 30 g,赤芍 9 g,海藻10~15 g,昆布 10 g,大黃 30 g(先煎),僵蠶10 g,膽南星9 g,半枝蓮 30 g,白花蛇舌草 30 g,金銀花 12 g,蒲公英15 g,板藍根30 g,黃芪30 g,生甘草9 g。水煎服,每日1劑,服用1個月后,停半個月,為1個療程。加減:脾腎氣虛者,加大黃芪用量(60~120 g),并與參苓白術散合用;脾腎陽虛者,主方加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鎖陽等,并與金匱腎氣丸、真武湯等協同運用;肝腎陰虛者,選加二至丸、知柏地黃丸、龜甲、地骨皮、生地黃、麥冬、白芍、五味子等。此外,對兼有外感者,選加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或銀翹散;水濕明顯者,選加五皮欽、苓桂術甘湯;濕熱瘡毒及血瘀明顯者,在重用主方中清熱解毒、利濕及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藥物基礎上,加用有關方藥,如黃連解毒湯、少腹逐瘀湯等;濕熱證明顯者,去黃芪。
分段施治,變化用藥。對治療組病例,針對治療過程中病情的變化,動態觀察,掌握其病理機轉,變化用藥。根據臨床觀察:①首始大劑量激素治療階段,引起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出現或加重肝腎陰虛的表現,對此加用或重用滋陰補腎、平肝潛陽藥物。②在激素的減量和小劑量持續治療階段,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質激素撤減綜合征,即出現或加重脾腎陽虛的表現,對此加用或重用補腎壯陽之藥物。③在加用環磷酰胺的過程中,易出現惡心嘔吐等胃氣上逆的表現,對此,應加用和胃降逆的藥物,如小半夏湯、香砂養胃丸、竹茹、黃連、代赭石等。
兩組均以45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參照《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1]制訂。完全緩解:多次測定蛋白尿陰性,尿蛋白定量<0.2 g/24 h,血清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腎功能正常,腎病綜合征表現完全消除。顯著緩解:多次測定尿蛋白定量<1.0 g/24 h,血清蛋白顯著改善,腎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緩解:多次測定尿蛋白有所減輕,尿蛋白定量<3.0 g/24 h,血清蛋白有改善,腎功能好轉。無效:尿蛋白及血清蛋白與治療比較無大改變,腎病綜合征表現未消除,腎功能無好轉。
見表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2.24,P <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水腫消退和尿蛋白陰轉時間對比d,±s

表2 兩組水腫消退和尿蛋白陰轉時間對比d,±s
注:與對照組對比,** P <0.01。
治療組 22 12.54±7.23** 16.80±8.40**對照組22 40.50 ±14.20 34.50 ±10.10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及尿量變化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及尿量變化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組 別 例數 時間 全血比黏度/(mPa·s-1) 血漿比黏度/(mPa·s-1) 血細胞壓積/% 纖維蛋白原/(g·L-1) 尿量/(mL·24 h-1)治療組 22治療前 5.86 ±0.33 1.88 ±0.06 36.8 ±12.0 6.75 ±0.32 750.0 ±45.0治療后 4.10 ±0.27**## 1.39 ±0.04**## 37.2 ±13.1 3.89 ±0.37**## 1220.0 ±35.0**##對照組 22治療前 5.97 ±0.32 1.86 ±0.07 37.0 ±11.8 6.87 ±0.45 735.0 ±50.0治療后 5.02 ±0.47** 1.55 ±0.08** 35.1 ±11.2 4.43 ±0.48** 1040.0 ±51.0**
治療組2例出現面部痤瘡,對照組5例出現柯興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按中醫辨證論治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脾腎陰虛為本,兼有外感、水濕、濕熱瘡毒、血瘀為標,其中腎血瘀證為本病的重要病理改變和基本病機特點。中醫學認為:腎為水臟,若瘀血內阻于腎則氣化失司,三焦不通,水道不利,水濕泛濫。醫籍中有不少類似本證的記載,認為“血不行則病水之,血薄與血濁能致水”。《諸病源候論》曰:“腫之生也,皆有風邪寒熱毒氣客于經絡,使血澀不通,瘀結而成腫也。”
治療該病宜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藥物為主組成基本方,將其貫徹運用到整個治療過程中。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具有疏通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纖溶過程、制止血管內凝血和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大黃除具有傳統的抗炎、導瀉、抗腫瘤、抗病毒等作用外,尚有止血、降低膽固醇、調節免疫、抗凝方面的作用[2-4](先煎大黃可減火,其導瀉作用);海藻、昆布除具有降血脂、改善高凝狀態作用外,還可改善結締組織代謝、抑制其增生,使增生硬化的纖維組織、微血栓,沉積于腎內的纖維蛋白、凝血塊、質脂、免疫復合物或炎性滲出物等病理成分軟化、溶解、崩潰、吸收[5-7]。
綜上所述,針對本文血瘀證或高黏血癥病機,筆者在中藥基本方的基礎上辨證加減,靈活用藥,把益氣健脾、補腎壯陽、滋陰潛陽、利水消腫、逐飲化痰、清熱利濕或清熱解毒等扶正祛邪藥與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藥物相互配合,標本兼治,相得益彰。同時,注意與西藥的配合作用,中藥的使用加強了激素、細胞毒藥物的療效。諸法合用,使上述不同原因的血瘀證得到改善,療效顯著。本研究亦進一步證明了臨床療效與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的密切相關性。
[1]葉任高,陳裕盛,方靜愛.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4(6):355-356.
[2]翁維良,金惠銘,焦東海.大黃醇提片對微循環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1985,14(6):399.
[3]黎磊石,劉志紅,張景紅,等.大黃延緩慢性腎衰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7):392.
[4]焦東海,焦東海,蔣小維,等.全國首屆大黃學術研討會文獻概述[J].中醫雜志,1998,29(1):86.
[5]唐召力,沈士芹.昆布粉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及其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4):223.
[6]施賽珠.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中醫雜志 1991,22(4):34.
[7]袁鳴芳,軟堅散結化瘀消腫法治療子宮肌瘤34例療效分析[J].中醫雜志,1988,1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