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光,朱小俊
(1.常州市中醫醫院鐘樓院區,江蘇常州 213003;2.江蘇省海安針灸推拿學校,江蘇海安 226600)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間盤的退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使脊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椎動脈等脊柱周圍組織受累而引起的一系列癥候群。頸椎病多見于40歲以上者,是世界性多發病,以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約占各型頸椎病的60%。該病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很多,尤以推拿和牽引兩種療法最為常用。為了提高臨床療效,研究探討推拿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筆者采用推拿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骨傷科門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52例,采用門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 69 歲,平均(48.3 ±10.5)歲;病程最短 7 d,最長8個月,平均(4.5±0.3)個月。對照組 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68歲,平均(48.5 ±10.2)歲;病程最短 8 d,最長 8 個月,平均(4.5±0.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①一側或雙側手臂麻木無力,疼痛,伴頸部活動受限;②皮膚感覺障礙呈節段性分布,肱二、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力、肌張力減低,肱二頭肌、上肢前臂肌、大魚際、小魚際、骨間肌可有輕、中度萎縮;③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④頸椎X線檢查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骨質增生、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弓、“S”形或成角、項韌帶鈣化等;⑤肌電圖檢查可顯示纖維電位,正相電位等。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能配合治療,堅持3個療程者;③治療期間無藥物及其他治療。
①非神經根型頸椎病者;②合并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型和其他型頸椎病者,以及合并頸椎椎體滑移者;③同時接受藥物、針刺、理療等綜合治療者;④伴有巨大型頸椎間盤突出、外傷性頸椎間盤突出者;⑤合并嚴重的心、腦、腎病及精神病者;⑥排除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或胸腔出口綜合征者。
治療組給予推拿聯合牽引治療,方法參考《實用臨床針灸治療學》[2],具體如下。
推拿常用穴位及部位:腦戶、風池、肩外俞、極泉、曲池、外關、合谷、頸部、缺盆外上方、肩部、背部、肩胛部、上肢。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法、按揉法、點按法、撥伸法、拍擊法、四指推法。操作程序:①患者正坐位,醫者站于其后,左手托下頜部,右手自風池至肩井穴按揉并捏拿胸鎖乳突肌后緣與頸椎棘突之間的軟組織,上下反復操作6~8遍,再依次在頸部、上背部及肩胛骨內上角等處按揉4~6遍,手法輕柔緩和,力量由小到中等。②術者兩手分別托其下頜及枕部,對稱用力向上撥伸,動作輕緩持續,逐漸加大力量,撥伸的同時,緩慢作頸部前屈、后伸與左右旋轉。也可屈曲肘關節托住下頜部,手抵住枕部,向上撥伸,并作屈伸旋轉動作,同時拇、食指在頸椎棘突旁作捏拿或點按手法。撥伸手法后,一手扶住頭側,另一手按于對側頸部作支點,協助作頸部側屈活動,兩側各1次,動作輕巧迅速。③依次在腦戶、風池、肩外俞、極泉、曲池、外關、合谷等穴及其鄰近部位做點按手法,按壓鎖骨上窩外1/3與中1/3交界處(缺盆外上方)時,需作頭頸稍側屈,使一側上肢產生麻脹感,然后再重拿肩井5~8次,并在肩部、上背、肩胛內側至上肢用法或四指推法,反復數次。④在肩胛部、上背部做輕捶法、拍擊法各3~5 min,最后做上肢抖法結束。推拿治療每天治療1次。
牽引通常采用頜枕帶坐姿牽引,以頭頸前屈15°~20°為宜,牽引質量一般為4~10 kg(根據病情與體質而定,可從小質量開始,逐漸增加,以至出現最佳效果為止)。每日1~2次,每次30 min,牽引后應用頸托,有助于鞏固和提高療效。
對照組給予單純推拿治療,選用穴位及部位、操作手法、操作程序等與治療組相同。
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訂。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見表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4.43,P <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頸椎病屬中醫學“骨痹”范疇,《雜病源流犀燭》曰:“痹者,閉也。三氣乍至,壅蔽經絡,氣血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素問·調經論》曰:“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外感風寒濕客于太陽經,致太陽經輸不利,營衛不和;或由于脾胃虛弱,痰濁凝滯經脈;或外傷等導致氣血凝滯,脈絡受阻;或年老體弱、久病、勞損、炎癥等造成肝腎不足,筋脈失養乃至“骨錯縫、筋出槽”而致。現代醫學[4]認為:其病理變化是由于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頸椎關節、韌帶的松動、錯位,刺激或壓迫了頸神經根等組織而發生以疼痛、麻木、活動受限和上肢無力為主癥的癥候群,臨床上最為常見和多發,約占各型頸椎病的60%。
關于本病的治療,《素問·血氣形志篇》曰:“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舉痛論》曰:“……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亦指出:“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故宜用推拿來舒筋通絡、行氣活血、溫經散寒。手法宜選用一指禪推法、法、按揉法、點按法、撥伸法、拍擊法、四指推法,達到緩解局部肌肉及筋膜的痙攣、消除水腫、解除壓迫的作用,并改善頸神經根局部及其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肌肉、神經的營養供給,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的無菌性炎癥,松解肌肉、筋膜與神經的粘連,使受損的組織修復,從而促進功能恢復。只要手法運用恰當,常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頸椎牽引的原理是將椎間隙明顯拉開,拉開的距離前緣大于后緣,拉開后緣是緩解癥狀的基礎,通過牽引,使椎間隙和椎間孔增大,改變神經根與壓迫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減輕或解除對神經根等組織的刺激或壓迫。同時,降低椎間盤內壓或使椎間盤內產生負壓,緩沖椎間盤向四周的壓力,有利于膨出的纖維環還納。另外,還能牽開小關節間隙,解除滑膜嵌頓,糾正椎體的側傾、旋轉、滑脫及后關節的錯位。牽引時局部制動,可減少活動所造成的刺激和摩擦,有利于神經根、脊髓、關節囊、肌肉等部位的水腫和炎癥的吸收,緩解頸肌痙攣和關節囊、韌帶及神經根的粘連,從而使椎間盤內壓減小,有利于頸椎平衡的恢復,增強頸椎的穩定性。牽引后應用頸托,有助于鞏固和提高療效,通過推拿和牽引治療,可松解頸肌,改善頸肌尤其是頸伸側肌群的力學特征,阻斷疼痛—肌緊張—疼痛惡性循環鏈;調整頸椎節段異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間盤內負荷,減緩頸椎退變過程,擴大椎間孔、椎管等非連續性骨性管道的有效空間,減少或消除神經、血管機械性壓迫和刺激,恢復頸椎動靜力平衡。兩者同時應用,治療效果會大大提高。
手法操作應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先松解后調整,著力深沉而柔和,規范操作,切忌蠻干。牽引必須嚴格掌握好牽引角度、牽引時間、牽引質量3個要素。推拿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休息,加強頸部功能鍛煉,糾正平時的不良習慣姿勢,注意用枕的合理性,局部保暖,不可受涼,以減少復發。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511.
[2]夏治平,吉傳旺.實用臨床針灸治療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67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張長江,董福慧,李金學.頸椎病中醫防治[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