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娥,張銀川
(定西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甘肅定西 743000)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神經系統常見病,也是一種頑固難治性疾病,至今尚無特效的辦法。2009年6月—2011年12月,筆者采用平衡針刺聯合三叉鎮痛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5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住院及門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7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組,男13例,女22例;年齡32~79 歲,平均(44.6 ±10.1)歲;病程6 個月 ~25 a,平均(8.65±0.68)a;疼痛部位:右側 15例,左側17例,雙側3例。疼痛分布:三叉神經痛第Ⅰ支疼痛4例,第Ⅱ支疼痛11例,第Ⅲ支疼痛4例,第Ⅰ、Ⅱ支疼痛5例,第Ⅱ、Ⅲ支疼痛11例。對照組35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30~75歲,平均(42.8±11.3)歲;病程 5 個月 ~26 a,平均(9.76 ±0.46)a;疼痛部位:右側20例,左側11例,雙側4例。疼痛分布:三叉神經痛第Ⅰ支疼痛3例,第Ⅱ支疼痛10例,第Ⅲ支疼痛4例,第Ⅰ、Ⅱ支疼痛4例,第Ⅱ、Ⅲ支疼痛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00個國內外最新實用內科診斷標準》[1]中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①疼痛多由一側面部開始,突然發作,呈陣發性、閃電樣,發作頻繁,疼痛劇烈;②疼痛性質呈刀割樣、燒灼樣劇痛;③發作時間最短數秒鐘或數分鐘,最長可持續15 min或更長時間;④通常說話、洗臉、刷牙、進食等動作皆易引起疼痛,尤以進食為重;⑤排除由繼發病癥和器質病變引起的三叉神經痛。
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片(由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1 g/片),0.2 g/次,3 次/d,口服。
治療組給予平衡針刺聯合三叉鎮痛湯內服。①平衡針刺。1)主穴:頭痛穴(雙側取穴)、咽痛穴(交叉取穴)。2)配穴:第Ⅰ支痛取偏癱穴、腰痛穴、明目穴、頸痛穴;第Ⅱ支痛取偏癱穴、牙痛穴、鼻炎穴、明目穴、頸痛穴;第Ⅲ支痛取偏癱穴、牙痛穴、胃痛穴、頸痛穴。1 d 1次。3)定位:頭痛穴位于足背第1,2趾骨結合之前凹陷處;咽痛穴位于第2掌骨橈側緣的中點;偏癱穴位于耳尖直上3 cm處(約1.5寸);明目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處;鼻炎穴位于顴骨下緣中點;腰痛穴位于前額正中;胃痛穴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頜正中點旁開3 cm;牙痛穴位于耳垂前正中處(耳前下頜骨外緣凹陷處);頸痛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4掌骨與第5掌骨之間。4)操作方法:常規皮膚消毒,選用0.3 mm×75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雙側頭痛穴,直刺,進針約1~1.5寸,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局部性針感出現的局部酸、麻、脹并放射至小腿為主,不留針;咽痛穴,交叉取穴,向掌心方向直刺1~1.5寸,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痛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為宜,不留針;健側偏癱穴,向太陽穴方向斜刺,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強化性針感出現的局部酸、麻、脹為主,不留針;健側明目穴,斜刺,進針約1~1.5寸,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局部性針感出現的局部酸、麻、脹為主,不留針;健側鼻炎穴,平刺,進針約1~1.5寸,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局部性針感出現的局部酸、麻、脹為主,不留針;頸痛穴,交叉取穴,進針約1~1.5寸,以針刺指背神經或掌側固有神經出現的針局部酸、麻、脹感為宜,不留針;胃痛穴,向對側胃痛穴平刺1~2寸,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局部性針感出現的局部酸、麻、脹為主,不留針;腰痛穴,向健側平刺1~2寸,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以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宜,不留針。②給予三叉鎮痛湯,藥物組成:白芍35 g,生牡蠣 35 g,葛根 25 g,丹參 15 g,白僵蠶 15 g,益母草40 g,延胡索15 g,甘草15 g。1 d 1 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平衡針刺第1個療程每日治療1次,第2療程隔天治療1次。
參照《2000個國內外最新實用內科診斷標準》[1]和《現代疼痛學》[2]制訂。疼痛評估采用模擬評分(VAS)法[2]: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分以上為重度疼痛,最高為10分。與治療前后各測評1次,并計算疼痛緩解率。疼痛緩解率=(治療前疼痛程度計分-治療后疼痛程度計分)/治療前疼痛程度積分×100%。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隨訪2 a未復發。顯效:疼痛強度明顯減輕,VAS評分減少2個等級以上,疼痛緩解率50%~70%。好轉:有疼痛發作,但程度減輕,VAS評分減少1個等級以上,疼痛緩解率25% ~<50%。無效:治療前后疼痛無變化,疼痛緩解率<25%。
見表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3.19,P <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兩組治療后隨訪2 a,治療組復發6例,復發率占17.14%;對照組復發20例,復發率占57.14%。兩組對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西醫無特效治療方法。該病屬中醫學“偏頭痛”“面癱”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引起本病的因素很多,但都導致面部經脈阻滯、經絡不通、氣血不暢,故疼痛發作,反復不愈。明代醫學家王肯堂認為是由于“風毒侵入經絡,氣血凝滯不行”,瘀阻少陽、陽明,氣血失和,則內風時時循經上擾,故面部疼痛、抽搐,治則以柔肝熄風、鎮靜安神、通絡止痛為治療大法。
筆者采用平衡針針刺得氣后快速出針,以達疏通面部經氣,調理氣血,使經絡氣血通暢,通則不痛,同時配合自擬三叉鎮痛湯。方中以白芍緩急止痛,斂陰養血;生牡蠣鎮靜安神;丹參、延胡索、甘草活血止痛;葛根解肌止痛;白僵蠶熄風止痙、祛風止痛;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腫。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止痛、鎮靜安神、活血祛瘀、利尿消腫之效。現代研究[3]認為:三叉神經痛病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最終是導致顱腦細胞異常放電,出現三叉神經腦干細胞誘發電位,疼痛發作,而平衡針刺技術原理就是通過針刺外周神經靶點(即特定穴位),利用傳入信息通路至大腦中樞,使失調紊亂的中樞系統瞬間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通過中樞靶位整合后,再通過傳出信息通路完成對靶向病變部位的應急性調整,使機體恢復新的平衡。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平衡針刺起效快,治愈率高,復發率低,并在健側針刺,減輕了疼痛刺激,患者易于接受,加之內服中藥整體調理,達到了長久治療三叉神經疼痛的目的。隨訪結果顯示,2 a內復發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癥狀較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本法操作簡單、安全,充分發揮針、藥的協同作用,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1]貝政平.2000個國內外最新實用內科診斷標準[M].武漢: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151.
[2]張立生,劉小立.現代疼痛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41-243.
[3]王文元.平衡針灸技術在急診醫學中的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