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琴 叢平鑫 長春工業大學 沈金虎 京都大學︵日本︶
隨著農業貿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中國的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受到了較大的威脅。農業是中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農產品出口是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業資源約束日漸突顯,農產品貿易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及其演進趨勢,把握其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地采取對策,對中國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和出口額都在逐年上升。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進口額2002年為124.5億美元,2012年增長到1124.8億美元,增長率高達803%;農產品出口額2002年為181.5億美元,2012年為632.9億美元,增幅達到248.71%;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也在快速的擴大,由2002年的305.9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757.7億美元,增長率高達474.6%。雖然農產品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在中國總貿易額中的比重卻在逐漸下降(見表1)。2002年農產品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為5.77%,之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下降至最低點,達到了2.95%,2009年以后則又上升到3%以上。這主要是由于2008年之前中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其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上漲,而在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放緩,對外貿易份額下降。
中國農產品貿易不平衡的狀況越來越突出(見表1)。2003年之前農產品貿易為順差,從2004年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且逆差額在持續擴大,至2012年逆差額高達491.9億美元,與2004年的逆差額-46.4億美元相比,漲幅達到了960.12%。這說明了我國進口替代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強。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商品結構呈現出明顯不平衡的特征。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貿易中貿易額比較大的是食用油籽、畜產品和水產品,棉花、食用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的貿易額居中,而谷物、食糖、餅粕的貿易額較小。貿易逆差的農產品為谷物、棉花、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產品,其中逆差額逐年迅速上升的產品主要為谷物、棉花、食用油籽;貿易順差的農產品為水果、蔬菜和水產品,其中順差額逐年迅速上升的產品主要為蔬菜。這主要是由中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引起的。

表2 主要農產品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地主要為日本、東盟、歐盟、美國、中國香港、韓國,2012年的出口額分別為120.0億美元、101.3億美元、76.2億美元、72.8億美元、66.8億美元和41.6億美元,分別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8.96%、16.01%、12.04%、11.5%、10.55%,所占總額將近70%。中國對以上地區農產品的出口呈現出進一步增長的趨勢,2012年對日本、東盟、歐盟、美國、中國香港、韓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分別為9.0%、5.7%、-6.6%、7.4%、13.0%和 -0.5%,這更加大了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不均衡性。
中國農產品主要的進口來源國和地區主要為美國、巴西、東盟、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2012年的進口額分別為287.9億美元、187.0億美元、165.2億美元、84.3億美元、74.1億美元和53.6億美元,分別占中國農產品進 口 總 額 的 25.6%、16.63%、14.69%、7.49%、6.59%和 4.77%,美國、巴西、東盟和歐盟的進口總和占總進口額的比重近65%。中國從以上地區的進口額也呈現出進一步增長的趨勢,2012年從美國、巴西、東盟、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的進口額同比增長分別為23.4%、19.8%、10.0%、19.3%、14.9%和70.3%,這意味著中國農產品的進口來源地不均衡的特征將會進一步增強。
本文采用了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方式對我國農業比較優勢進行深入分析。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是在1965年由巴拉薩提出來的,指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總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例與該種產品世界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之比。若兩者的比率大于1,則說明該種產品具有顯性比較優勢,若該比率小于1,則表明該種產品不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RCA表示線性比較優勢,X表示該國農產品在的出口總額,Y表示該國的出口總額,W表示世界農產品的出口總額,M表示世界出口總額。
采用WTO統計數據計算中國與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的農產品RCA指數。從2001年到201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的RCA指數值分別 為 0.70、0.64、0.56、0.48、0.46、0.43、0.39、0.35、0.36、0.37和 0.38,均小于1,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中國農產品貿易不具有顯性比較優勢,而且比較優勢還在逐漸減弱。
2011年,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和歐盟的RCA指數分別為7.04、1.47、1.25和 1.14,數值都大于1,說明這些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具有比較優勢,這與這些國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產品貿易國相符。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的RCA指數分別為 0.71、0.15和0.25,數值都小于1,說明這三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沒有比較優勢。比較中國與他們的RCA指數值發現,中國的農產品貿易RCA指數略高于日本和韓國而低于新西蘭、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說明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高于日本和韓國,但低于新西蘭、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
RCA指數的大小受兩方面影響:一是受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影響,競爭力下降,農產品出口在世界出口份額的比重降低,RCA減小;競爭力上升,出口份額增大,RCA增加。二是受貿易結構的影響,如果出口產品以農產品為主,則RCA偏大,如果一國以出口工業制成品為主,則農產品出口額占整個出口額的比例會變小,從而導致該國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偏低。因此,中國RCA指數下降的原因也是由于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下降和出口貿易中增大工業制成品份額引起的。而中國RCA指數低于新西蘭、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的主要原因是則是由于這些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在本國產品出口中的份額大于中國。
為了進一步比較我國各類農產品的出口比較優勢,計算各類農產品的RCA指數,同時為了縮小各國貿易結構不同帶來的誤差,在計算各類農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時,將分母中所有商品的出口額改為農產品的出口額,即僅考慮在農產品中的份額。調整后的公式如下:

式中RCAiJ表示i國第 J類農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XiJ表示i國第 J類農產品的出口值,Xi表示i國所有農產品的出口總值,WJ表示世界第 J類農產品的出口總值,W表示世界所有農產品的出口總值。
本文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選擇中國出口量較大的幾類農產品進行計算。
根據農產品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將中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分為土地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三大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主要包括谷類、豆類和棉花,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茶葉和蛋類,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主要包括肉類、奶類、糖類和動植物油。
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中,2001——2010年,谷類的RCA值分別 為 0.99、1.41、2.02、0.61、1.04、0.71、0.89、0.25、0.29和 0.23,豆類的 RCA值分別為 0.24、0.22、0.17、0.33、0.34、0.29、0.27、0.35、0.23和0.09,棉花的RCA指數分別 為 0.14、0.14、0.20、0.06、0.08、0.04、0.02、0.02、0.01 和 0.01。比較三種農產品各年的RCA指數發現:第一,大多數年份谷類的RCA指數高于豆類,豆類的RCA指數高于棉花,說明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中,中國谷類的比較優勢高于豆類,豆類的比較優勢高于棉花;第二,大多數年份三種農產品的RCA值小于1,說明三種農產品都沒有貿易比較優勢;第三,雖然谷類的RCA指數波動較大,但總體谷類、豆類和棉花的RCA指數下降趨勢明顯,可見中國谷類、豆類和棉花較差的比較優勢在進一步減弱。
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中,2001——2010年,蔬菜的RCA值分別為 3.01、1.49、2.65、8.17、6.42、3.71、3.92、6.89、5.34和 7.59,水果 的 RCA值 分 別 為 2.70、2.54、2.96、3.14、3.18、3.30、3.46、4.06、3.72和3.80,茶葉的RCA值分別為 4.05、3.71、4.07、4.84、4.44、4.83、4.74、4.46、4.28和 3.76,蛋類的 RCA值分別為 1.07、1.11、1.04、1.51、1.36、1.24、1.12、1.35、1.01和1.15。比較四種農產品的RCA值可見:首先,大多數年份中RCA值由大到小的農產品為蔬菜、茶葉、水果和蛋類,所以比較優勢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蔬菜、茶葉、水果、蛋類;其次,所有RCA指數全部大于1,說明這四類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最后,從2001——2010年,蔬菜和水果的RCA值呈現顯明的上升趨勢,茶葉和蛋類的RCA指數值總體穩定,所以蔬菜和水果的比較優勢逐漸增強,茶葉和蛋類的比較優勢相對穩定。
在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中,2001——2010年,肉類的RCA指數分別為 1.07、0.96、0.84、0.93、0.90、0.88、0.76、0.64、0.65和 0.70,糖類的 RCA指數分別為 0.18、0.26、0.10、0.09、0.26、0.11、0.10、0.06、0.05和0.06,奶類的RCA指數分別 為 0.09、0.13、0.09、0.11、0.13、0.14、0.25、0.32、0.07和 0.04,動植物油的RCA指數值分別為0.25、0.17、0.16、0.19、0.26、0.30、0.19、0.26、0.19和 0.15。從以上數值可發現,各年四種農產品的RCA指數值均小于1,且在多數年份中肉類、動植物油、糖類和奶類四者的RCA值依次減小,所以四種農產品都沒有顯性比較優勢,并且肉類、動植物油、糖類和奶類的比較優勢依次降低。從發展趨勢看,四類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RCA值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四類農產品的貿易比較優勢進一步惡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主要結論:
第一,中國農產品貿易在總體上不具有顯性比較優勢,且比較優勢呈現逐漸減弱的趨勢;與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相比,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高于日本和韓國,但低于新西蘭、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
第二,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對外貿易比較優勢,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不具有對外貿易比較優勢。
第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中,中國的蔬菜、茶葉、水果、蛋類顯性比較優勢依次下降;從變化趨勢看,蔬菜和水果的比較優勢在明顯加強,茶葉和蛋類的比較優勢相對穩定。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中,谷類、豆類和棉花的比較優勢依次降低,三者的比較優勢呈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中,肉類、動植物油、糖類和奶類的比較優勢依次降低,四者的貿易比較優勢也在進一步惡化中。
1.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土地、生態環境等具有較大差異,根據當地情況,利用當地農業經濟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地區農業可以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擴大農產品的貿易額,增強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濕潤,土地資源較少,勞動力素質高,技術水平較高,應以生產茶葉、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和加工奶類、肉類、糖類、動植物油等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為主;西部地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數量多,應以生產棉花、水果等農產品及養殖業為主;東北地區土地遼闊、土壤肥沃,應以大面積的種植谷類和豆類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中部地區各省區應結合當地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和土地資源生產谷類、茶葉、水果、蔬菜、蛋類、肉類等農產品。
2.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支持
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卻沒有顯性比較優勢,為提高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市場份額,我國應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首先,我國每年對農業的投入遠遠低于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投入,資金不足導致我國農業發展較慢,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也逐漸減弱。今后要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對農業發展提供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其次,我國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今后應不斷引進和使用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最后,要不斷完善我國農業政策。繼續支持和完善“三農政策”,增加對農民的補助政策,提高農民的經濟主體的地位;深化農業經濟體制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業比較優勢。
3.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
中國農產品貿易應在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比較優勢基礎上,重點擴大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提高技術密集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我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下降幅度較大,我國耕地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積卻很少,并且近年來我國部分土地資源遭到破壞,使耕地資源嚴重下降,谷物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種植面積減少,在首先保障本國居民消費的前提下出口量隨之減少,導致其貿易比較優勢逐漸減弱。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大量的廉價農村剩余勞動力,但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依靠“人口紅利”發展農業的模式將難以為繼,將來應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農業的生產與出口。首先,重點支持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為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提供便利與幫助;其次,提高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加工程度與產品類型,擴大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
4.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
隨著世界各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日本、美國、歐盟等國的食品標準迅速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越來越高。為提高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應該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水平。首先,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標準,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生產不同等級、不同特點的高質量的產品;其次,嚴格產品包裝制度,既能有效保護農產品不受損害,同時產品包裝本身也要符合國際標準和進口國要求;最后不斷提高和完善農產品檢驗檢疫制度,不斷提高檢驗檢疫標準,出口產品必須有檢驗合格的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