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鳴樹 徐 / 文
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我國首次引入了召回制度。截至2012年10月29日,我國共召回汽車480次,累計達898.6萬輛。缺陷汽車召回制度的建立實施,對保證汽車使用安全,維護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國務院通過制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四部委的部門規章上升為國務院行政法規,把帶動中國召回制度前行的汽車召回邁上法治的新臺階。
與《規定》相比,《條例》有如下亮點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境內外召回實施同一標準。在這方面,《條例》較《規定》更完善,以前部分進口品牌和合資品牌車企在面對全球召回時,會實施雙重標準,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或者將中國境內召回范圍縮小,消費者則因法規缺失而導致尋責無門,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而監管部門即使與車企反復會談,多次交涉,也因規章的局限性,難以對國內外同步實施的召回提出過多的強制性要求。而此次《條例》立法中,消除國內外召回的歧視性待遇成為了一項重要原則,并最終將對國內消費者的無差別保護精神寫進了具體條款,更有力地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是增加了輪胎召回條款。2011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錦湖輪胎質量問題事件”曝光后,輪胎質量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目前,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對汽車輪胎進行召回的做法非常普遍,僅2008年,美國NHTSA共發布汽車召回令778次,其中,輪胎召回20次。汽車輪胎是消費者在使用汽車過程中磨損最為嚴重的部件之一,它的質量好壞或存在缺陷與否直接關系到乘用者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汽車輪胎存在缺陷,是找汽車生產商還是找輪胎生產商?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模棱兩可,讓消費者困惑。《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汽車產品出廠時未隨車裝備的輪胎存在缺陷的,由輪胎的生產者負責召回”。筆者認為,此條款既分清了缺陷輪胎的召回主體,同時又加大了整車生產者的責任。從錦湖輪胎事件以及此前相關輪胎投訴的報道中不難發現,出現問題的缺陷輪胎大都是在車主駕駛一定里程后發生的。如果按照規定,那么負責召回的主角將是汽車產品的生產商。如此一來,今后汽車廠家在選擇配套輪胎的品牌上,不再僅僅是為了降低成本的需要,在產品質量和品質等級上也將成為廠家選擇的參考之一。這實際上也是對輪胎制造商的一種間接約束。關于輪胎召回的具體細則,還有待國務院質量監督部門參照《條例》制定。
三是增加了生產者承擔運用缺陷汽車產品的費用。在先前的《規定》里沒有提及車輛召回的經濟補償問題。而發達國家在實施召回過程中,會給予車主適當的補償或提供代步車。如《美國法典》第49篇第301章中對于“缺陷與違規賠償”中的“制造商賠償規劃”條款規定,機動車制造商應該賠償購買者在修理、更換、退車等期間內帶來的成本。事實上,我國部分生產企業在召回活動中已經用贈送禮品、保養等各種方式給予車主補償。

四是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重。《規定》受立法層級限制,對違法行為最高只能處3萬元罰款,致使《規定》威懾力明顯不足。《條例》根據生產者違規情形,將罰款分為三個檔次,其中,對生產者未按照規定停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缺陷汽車產品,隱瞞缺陷情況或拒不召回的,處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這意味著罰款金額最高可超過1億元,而且,情節嚴重的還將被吊銷有關許可。這對于生產者而言,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時刻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借《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的推動,備受消費者關注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以下簡稱“三包”規定)立法終于“瓜熟蒂落”。對于消費者而言,相比“召回”,“三包”政策的出臺更令消費者興奮。首先,“召回”有其適用范圍,必須是在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而“三包”是針對個案的質量問題;其次,“召回”是針對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而“三包”的范圍更廣泛,包括空調、音響和油漆等不涉及安全的問題;最后,“召回”的車輛種類包括乘用車、商用車以及掛車,而“三包”明確是針對家用車輛,與消費者更貼切。
早在2001年3月,相關部門就已發函,委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開展“三包”規定的前期起草工作,數易其稿。在“三包”規定起草進行到后期時,相關部門對“三包”規定實施將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了分析,結合缺陷汽車召回實踐認識到,汽車產品是一個由數萬個零件和幾大系統構成的復雜產品,對處理申訴、進行調解的機構和人員需要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基層工作人員很難像處理其他相對簡單產品那樣,運用自己的經驗對各種汽車質量的投訴進行調解。專業知識成為影響“三包”規定實施的“瓶頸”。另外,當汽車出現質量問題時,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如果按照現有民法中所規定的“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處理,就會造成廠商和消費者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那么作為行政管理部門,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依法調解、技術分析、問題判斷來解決質量糾紛是汽車“三包”的關鍵所在。由于這些問題始終在操作層面沒能得到明確的解決,使得“三包”規定在2006年被暫時擱淺。
從2010年底開始,相關部門多次著手召開汽車三包規定研討會,形成了2011年9月22日對外公布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征求意見稿),并于2012年1月發布第二次征求意見稿。近日“三包”規定終于出臺,將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另外,為配合“三包”規定順利出臺和實施,國家質檢總局啟動《家用汽車產品三包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三包憑證》國家標準。該標準明確了生產者需要在三包憑證上明示的主要總成的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其質量保證期。
現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是競爭最為充分也最為殘酷的市場領域,所有世界知名的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務車,從轎車到輕型客車到團體客車到載重汽車,都已經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制造企業,附帶的幾乎所有世界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或獨資的制造工廠或技術開發中心。所以說,當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是全球汽車業巨頭誰也不肯放棄的逐鹿之地,是汽車業巨頭全球市場競爭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市場整體進入“微增長”階段,市場整體競爭加劇,在車市無法再依靠銷量搶占份額的前提下,負責任的售后表現將使得企業獲得更大的優勢。
如果說2004年汽車召回規定的頒布實施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和汽車市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那么如今《條例》的實施則是將汽車召回制度邁上法制的新臺階。

首先,對于整車制造企業而言,應完善企業內部的召回管理體系,包括完善客戶信息系統、預警系統和追溯系統,從而確保產品缺陷可以及時發現,及時控制;其次,對于零部件制造企業應成立召回應急協調小組,并建立或完善組織、流程、物流與信息管理體系,以形成符合整車制造企業要求的缺陷預警系統和產品追溯系統;最后,企業要明確自身是召回責任主體,依法履行召回義務,并判斷采取的后處理方式是否能夠有效消除缺陷,若不能,要重新進行后處理,并且不得銷售仍然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
對于消費者而言,《條例》的出臺會給自身利益帶來更完備的保障,不過同時也應該深入理解召回的內涵,即召回并不代表產品質量有問題,而是企業誠信的體現。
經過9年的發展,汽車召回制度已被社會廣泛接受。大家認識到,任何汽車都避免不了缺陷的存在,只能通過認真的售后服務包括采取召回的舉措才能使汽車產品質量更為完善,大多數企業就是抱著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實施召回。可以預見,隨著《條例》的實施,我國汽車召回的次數會有大幅度的增加,消費者也將以平常心看待召回。在汽車召回給公眾安全帶來保障的同時,企業也從中獲益,使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誠信度有了提升,形成了一個雙贏的結局。
關于汽車“三包”,我們將再作文章,予以進一步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