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星
2013年10月19-20日,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東亞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舉辦了中國政法大學第二屆“中國與東亞”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學者圍繞“東亞地區秩序的構建:協商與合作”這一議題展開了討論。本次研討會還得到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資助。
兩年前,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曾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與東亞”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當時地區政治氣氛尚好的大背景下,會議主要討論了構建地區秩序的方法與方向。在東亞地區經濟相互依存度更高、各國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的今天,各國在安全、資源乃至主權等領域的摩擦也呈激化趨勢,而無論從和平、沖突、發展等任何一個角度看,協商都成為各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協商機制能否形成、協商成果能否保證等都將影響地區秩序的構建,因此本次會議的議題與討論也更多集中于秩序構建中的協商與合作問題。
“合作”議題主要集中在地區經濟秩序的構建上。大多數學者認為,地區經濟一體化仍然是總趨勢,問題并不在于是否需要地區經濟秩序的整合,而在于如何分析影響秩序的因素以及如何構建以本地區國家與地區為主的經濟秩序。盡管如此,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仍然被認為是對本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挑戰。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東亞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孫承教授認為,東亞經貿合作將在東盟主導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與美國主導下的TPP兩個框架下獨立發展,并最終過渡到覆蓋亞太地區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但是,目前RCEP及TPP都具有濃厚的大國博弈色彩,如何使功能性合作轉向制度性合作是超越政治障礙、推動地區合作的方向。
但在政治與地區社會層面,對秩序的看法則出現了若干爭論,且更多集中在如何處理沖突與爭議的協商方面。在秩序構建問題上,一部分學者主張東亞秩序應重視相對于西方秩序的特殊性以及域內各國的努力。中國政法大學李曉燕副教授認為,東亞地區秩序第一輪被西方沖垮并隨之開始了對西方模式的吸收,目前出現的第二輪秩序構建應考慮以權力多元、對話協商并尊重個體主義為特征的亞洲模式。從歷史經驗看,亞洲模式中的朝貢體系建立在對話協商、互通有無基礎上,而非依賴主導國的權力控制。今天,東亞秩序的地區規范是由東盟主導、中日韓接受的政治安排,這種非權力平衡特色或許可以為東亞地區秩序構建提供獨特路徑。
中國政法大學任洪生副教授認為,由于霸權治理模式在亞洲將受到區域大國及區域小國的抵制,因此域外大國的參與無助于地區秩序的形成。東亞安全合作機制的核心是沒有域外力量參與,而是建立由南海利益相關方參與組成的爭端與沖突解決機制。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與中國政法大學李居遷教授各自從國際政治與國際法角度主張通過建立有關各方之間多個雙邊條約組成的國際法律框架,穩定朝鮮半島局勢及臺海局勢,進而促進東亞地區和平。對此,日本同志社大學淺野亮教授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就東亞現狀而言,中美關系是否存在“霸權更替”關系雖仍難以定論,但東亞各國受到中美關系的左右卻是不爭事實。其中,美國的盟國以及一部分亞洲國家因擔心“被拋棄”而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證,希望美國繼續在東亞地區制衡中國,但美國的安全保證卻可能導致中國的不安全感,從而導致中美乃至整個地區在安全領域陷入“信任困境”。東亞地區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的權力結構仍沒有根本性改變,且近來這一結構的風險更因領土爭議等問題而日益顯現。
與此相關,東亞地區的領土爭議日益成為影響秩序構建的重要變因,能否和如何妥善處理領土爭端是秩序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交學院張歷歷教授認為島嶼爭端已嚴重影響了地區秩序,不僅影響了國家關系,還使得地區軍事沖突危險增大,并可能導致地區經濟關系倒退。正因為如此,在這一關鍵時刻,各方均應冷靜處理并加強民間交流。中國政法大學劉星博士則對美國釣魚島政策的起源進行分析,認為美國采取主權上不持立場(中立)、實則視戰略重要度有所偏向的政策,尤其通過維持中日間的適度緊張,確保了美國在本地區的安全利益與戰略優勢。
中日關系始終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個敏感議題。中方學者從歷史、法律等角度對中日領土爭議進行探討,而國外學者更注重問題的“解決”層面。日本東京大學高原明生教授認為,國際秩序不僅是權力結構,也是其成員分享基礎價值、標準、機制及共同目標,并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活動的安排。在流動性很強的東亞秩序中,中國究竟是維持現狀國還是反之,這是很難被明確解讀的難題,但作為世界三大經濟體中的兩個國家,中日應超越兩國間關系的思維,以地區繁榮為共同責任,克服短期危機,避免沖突、建立互信以及為重建東亞地區秩序的長期性任務做貢獻。
在如何處理爭端,即如何為協商定義問題上,國外學者的建議更為直率。比如高原明生教授主張爭議的短期解決目標應是中日均遵守1972年建交公報精神,擱置爭議、和平解決并努力將爭議問題恢復原狀。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杜浩教授認為應擱置對主權聲索的原則性爭議,盡快建立防止偶發性沖突的“海上事故防止協定”(INCSEA)等,并進而發展以預防沖突為主要目的的軍事互信機制,將危機化為朝著設立安全機制方向發展的契機與動機。
從長期視角看,大部分學者均認為中日關系并不樂觀。廣島大學永山博之副教授通過對日本對華、對美、對韓輿論的詳盡數據分析,認為中日兩國國民間的相互不信任是結構性的,很難因雙方就某個事件達成妥協而得到顯著改善。淺野亮教授則對日本的對華態度進行分析,認為日本社會對中國多元化社會的發展并沒有真正理解,導致對中國一部分情緒化言論的過度解讀,但同時中國也存在同樣情況。此外,安倍國內政治支持基礎穩定,這可能促使安倍不會通過對華讓步換取國內支持。
中外學者較為一致的意見是強調開展民間交流與媒體交流的重要性。日本東北大學大西仁教授積極主張中日應仿效二戰后德法和解的方法,不預設條件地加強兩國青年之間的交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增進相互理解。對此也有中方學者認為不預設前提的條件應是日本主動在侵略歷史問題上端正認識并貫徹到教育與宣傳之中。整體而言,眾多學者均認為從同為可決定東亞地區命運的國家這一角度出發,中日兩國可謂“命運共同體”,因此兩國堅持和平解決爭端原則,承認爭議,加強危機管控,爭取在爭議問題上原則性、靈活性與互惠性(互讓性)結合或許是地區長期和平與繁榮的重要保證。
除上述議題外,中國外交也是與會者經常提及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李群英教授認為美國“重返亞洲”以及印度等國的“東進政策”等均對中國外交造成了壓力,但中美之間未必是軍事對抗,中國只要保持對美國經濟競爭態勢,就可望減緩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國的戰略壓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滕建群研究員則論述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中第三方因素(朝鮮半島及日本)的管控問題,認為如果中美無法管控第三方因素,將有可能產生摩擦甚至沖突。中國作為本地區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如何明確中國在東亞體系中的定位以及自身的權利與責任,如何運用權力處理與周邊關系,能否平衡“權力”、“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將是地區秩序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
本次研討會提出的諸多問題及探討過程中的爭論體現了中外學者對本地區安全與秩序的強烈關注,相信這種關注將引導學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加強交流與互動,為地區秩序的構建進一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