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近年來,面對突發事件尤其是危機事件,有關部門往往喜歡先用積極回應敷衍民意,然后以調查取證需要時間等為由,和輿論監督玩起拖延戰術,寄希望于大事拖小、小事拖了。結果似乎也正如一些人所希望的,速生雞救了白酒塑化劑,臨汾礦難救了速生雞,但問題是,冷處理就能讓事件軟著陸嗎?只要政策弊端和制度漏洞存在,我們早晚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付出更沉痛的代價。
“熱回應冷處理”成套路,關鍵是問責處理機制未發揮作用。以事故瞞報為例,盡管瞞報、謊報早在2006年就寫入《刑法修正案(六)》,各級各部門也出臺了有關“突發事件瞞報將被問責”的規定,但并未真正走下紙面,依舊是“瞞報常有,問罪不常有”。于是,臨汾礦難瞞報、苯胺泄露遲報的不了了之,也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潛規則”。
要想走出“熱回應冷處理”的怪圈,必須強化問責追究,通過建立由第三方參與的調查機制,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門自說自話自查自糾,從而確保責任追究到位,制度堵漏到位。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