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武 李曉琳
(王毅武,海南現代管理研究院院長、博導;李曉琳,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
2013年4月,又一個春天來了。
隨著亞洲博鰲論壇的舉行,海南再一次被推上了世界的大舞臺,又一次成為亞洲的聚焦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論壇發表主旨講演并考察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對大特區的健康發展作了若干重要指示。
總書記認為,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要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島是中央的重大決策,也是海南的最大機遇和最強比較優勢。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通過鍥而不舍、艱苦奮斗創造美好未來。
特別是,海南一定要保護好生態與環境。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一定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對于海南旅游業的發展,總書記指出,海南要加快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體系,把中央支持海南發展旅游業的政策用足用好。發展高水平旅游業,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特別要提高服務質量、推進精細化管理,以優質服務贏得旅客的笑臉和稱贊,贏得持久的人氣和效益。
對于海南熱帶農業的發展,總書記認為,海南熱帶農業資源豐富,發展特色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是示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好模式。要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針對海南轉變干部工作作風,整治“庸散懶貪奢”,總書記強調,建設國際旅游島,干部是決定因素。要增強干部的工作本領,在實踐中豐富閱歷、磨礪意志,提高適應不同環境特別是艱苦環境、處理各種矛盾特別是復雜矛盾的能力。轉變工作作風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做到有問題能及時發現,發現問題能有效解決,已解決問題不再反彈。
總書記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在帶領漁民耕海致富的同時,要努力學習現代裝備知識,提高作業能力,積極做好收集遠洋信息、支援島礁建設等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的講話,平實貼切,言簡意賅,尊重實際,指示到位,對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與指導意義。
首先,要把握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客觀環境與條件。海南20多年的發展,已經不是建省初期時的情況,一是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使其成為世界生態最好區域,是少有的發展國際旅游特別是冬季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現代社會,生態好是金不換的“貼身寶玉”,是海南800多萬百姓的“鐵飯碗”和“生命線”,也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獨家“原生態資本”。二是全國唯一的熱帶省份,非常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是中國主要的熱帶作物產區,更是發展反季節瓜菜的低成本“天然大棚”與熱帶水果產地。海南發展“熱帶+海洋”旅游更具特色,對于內陸和寒冷地區而言,具有無可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三是祖國的海洋大省,是發展海洋產業的理想之地。特別是我國南海的戰略意義與地位日趨顯現,海南作為祖國南海“守護神”與開發“最前線”的戰略意義與地位也日趨被認同。四是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市場經濟基本框架,努力發揮經濟大特區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試驗田”作用,為海南經濟社會的順暢發展打造了良好平臺。五是海南經濟發展步入歷史最佳時期,為國際旅游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海南發展具有島嶼經濟的特征,仍是祖國欠發達地區,但正如總書記所說,“海南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要優選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實現路徑。奮斗目標與建設藍圖確定后,實現的路徑與方式至關重要。依據總書記的指示:
1.攥緊國際旅游島建這個“總抓手”。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與戰略,因種種原因時有調整,但實踐證明,2010年國務院關于《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正確的。所謂正確,就是該思路與戰略符合海南的實際,適合海南的發展,切合百姓的愿望;所謂“總抓手”,就是海南民生與發展的出發點、突破點、著力點、落腳點集中于國際旅游島建設。只要我們緊緊地把握住這個“總抓手”,海南的騰飛指日可待。
2.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的一個重要創新,就是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包括應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文明是生態文明的要求。生態好、環境好越來越成為人類發展的本質追求,離開了生態文明人類將失去自己的一切。必須走好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高效集約、開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時刻不能忘記這一具有長期性、方向性、總體性、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戰略,否則,海南經濟發展就會打亂仗,再折騰,浪費時間,得不償失。總書記要求海南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當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表率,是對海南大特區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是對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關切與期望。
3.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有經濟結構問題,也有發展模式問題,還有發展理念問題。就經濟結構而言,關鍵是產業結構。海南的產業結構,歷史、理論與實踐開始聚焦為“一島四業”:“一島”,“國際旅游島”;“四業”,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海洋產業、現代化熱帶農業、國際旅游業和現代教育業。特別是現代教育業的發展在海南大有前程。沒有哪個國家不是“教育立國”,也沒有哪個國家不把人才的培養看作重中之重。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騰飛,離開了生態不可以,離開了現代教育也不可以。就發展模式而言,粗放的、與環境不友好的、高碳高耗能的、不可持續的都不應當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方式與模式。就發展理念而言,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應當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鍵詞。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是新時期對于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本質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優化形式,是指人們在追求與實現自身目的的同時,以客觀與科學的態度對待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適應、改善和優化自然環境,不斷消除人類活動過程中可能的以及已經發生的弊端與負面影響,建設科學、有序、良好的人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和諧關系,尊重并強調人類活動的自覺性與自律性,主張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簡約集約、良性循環。綠色崛起是指以生態與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社會建設為基礎,以政治建設為保障,以最小的成本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配置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異軍突起的科學發展模式。這種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突出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集約高效、開放包容,是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條件下實現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生態文明是綠色崛起的宗旨與歸宿,綠色崛起是生態文明的路徑與規范。正如總書記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沒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都只是空話。
4.認真轉變工作作風。發展思路與戰略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工作作風直接體現著干部的素質、能力、作為與效果。轉變工作作風關乎到海南能否“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能否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能否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當表率。可以說,沒有好的工作作風,就沒有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旅游天堂、幸福家園”。在建設國際旅游島過程中,干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熟練處理各種復雜矛盾的工作能力,都是轉變工作作風的正能量。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成功,轉變工作作風就要持之以恒抓下去。
5.落腳保障和改善民生。總書記生動而又深刻地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把海南建設成老百姓的幸福家園,必須有老鄉們的贊成、努力與協同,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計、實實在在地讓老百姓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并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換言之,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老鄉”滿意了,事業就成功了;“老鄉”幸福了,國際旅游島就建成了。
再次,要認識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戰略意義。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戰略意義,不僅是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的發展典范,還是南海開發與開放的前進基地,而且對于維護與保障國家核心利益具有重要戰略與現實意義,是穩定未來的“亞洲地中海”的堅固橋頭堡。所謂核心利益,是關乎生死存亡而難以妥協或退讓的重大利益。就國家層面看,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關乎地區性穩定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海南系南海明珠,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直接關乎我國在南海的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即關乎國家核心利益的南海問題。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沒有真理,只有實力;沒有友誼,只有利益。弱國無外交,弱國無海防,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道理,身處祖國南海前沿的海南島居民深有體會。不能不關注的一個基本現實是:中國的南海很可能演變成為“亞洲地中海”。這種可能性告訴我們,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不僅只是海南經濟與實力的增強,而且是中國國力的增強。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一天也不能耽誤時間。海南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核心利益才有保障與出路。
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是一個過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脫離實際。從實際出發,從現實起步,是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必然。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務必夯實農業基礎。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進程中,最艱巨、最繁重,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上。“三農”問題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無論如何也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農民工問題則是“三農”問題的延伸或轉化,因而也是“四農”問題。“四農”問題的迅速、穩妥、科學解決,不僅是順暢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同時也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進步與繁榮。中國曾是一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半封建半殖民地是舊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農民與土地的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重大問題。在現代化建設時期,面臨的首先是億萬分散的小農如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即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沒有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亦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可能成為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因此,在農業發展方面,海南務必從實際出發,走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道路,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示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海南經濟大特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要認真把握房地產業適度發展。海南是我國住房市場化改革的“先行區”,但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也曾讓海南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過較長時間的蕭條期,海南房地產業在2007年左右得到恢復性發展。2009年下半年以來,海南打造國際旅游島的利好消息促使房地產市場出現量價飆升的局面。在巨大的獲利預期面前,大批島外資金與購房者涌入海南,島內房地產市場驟然升溫,各項指標呈現井噴式增長。契合我國房地產過熱的大背景,在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下,房地產業的過猛勢頭得到及時控制。短短兩年多時間,海南房地產市場又經歷了“過山車式”的驚險歷程,極大地影響了海南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國際旅游島建設應當發展房產業,特別是旅游房地產,但不應當把國際旅游島扭曲為養老島、居住島、移民島、炒房島。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還應該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業。沒有哪個國家的發展與發達可以離開教育,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業不是設在環境與生態相對較好的地方。海南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拉動”,不能沒有“高科技支撐,軟環境保障”,也不能沒有現代教育業的發展。離開了文化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將失去重要支撐點。把現代教育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為又好又快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筑巢引鳳”“借船出海”應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思路與方式。無“巢”鳳不來,無“船”難出海,“巢”與“船”都與現代教育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教育業的發展,不僅是教育本身的發展,而且可以推動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一個游客在海南旅游10天與一個大學生在海南讀本科4年不可同日而語。大力引進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與高端研究項目來海南,對于把海南盡快建成經濟與文化強省意義巨大。
[1]王毅武,陳首哲.論“一省兩地”與“一省三地”[J].新東方,2008(4).
[2]王毅武,高盈盈.試論“一島四業”[J].新東方,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