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佳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深情闡述和系統論述,引起了中國人民對自身命運、責任、使命的熱切關注,又一次激起了中華兒女從歷史意識、問題意識走向理論自覺和理論創新:“中國夢”是中國民眾的崇高理想,是開創中國社會科學新紀元的精神動力和基本法則;實現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是“中國夢”的必然產物,是中國社會轉型偉大實踐賦予當代中國人的神圣使命。
當前,眾多“主流專家”認為,中國的社會科學理論幾乎全部“移植”自西方,即:社會科學是在18~19世紀形成的,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結果,是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的產物,也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技術革命發展的產物。筆者認為:作為一種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思想、知識、學問和理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們有不同的理解,進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區域文化特色的社會科學。也就是說,中國的社會科學來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國古代的社會科學非常發達,并為推動人類從由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作出貢獻。對此,安文華在《中國社會科學的歷史追尋》一文中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中國社會科學的歷史足跡無處不在:中國原始群體生活和語言文字的出現為智者的活動奠定了基礎,“三皇五帝”傳說展現了中國社會科學的萌芽,夏、商、周三代中國社會科學呈積累成熟局面,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大繁榮大發展,在秦王朝遭遇劫難,在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動蕩中自由活躍,在隋唐五代的經濟發展中得到繁榮,宋明理學興起、元清中國社會科學倒退。筆者認為,中國是社會科學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博大精深的理論建樹和門類繁多的研究成果,為世界社會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東漸”改變了中國學術界的主題,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呈現出泰西之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中源、回歸中國經驗等多種理論主張。這些主張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社會主義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生機勃發,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創新成果在內的中國社會科學,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2012年,自“中國夢”被習近平總書記引入官方語匯并迅速走紅以來,在“中國夢”的引領下,植根于中國社會實踐、遵循中國歷史邏輯和華人情感邏輯的社會科學新紀元正在加速到來。
從全球意義上講,自然科學的規律越普遍有效就越有價值,社會科學的規律越普遍有效離現實的豐富性就越遠,其內容就越空洞、越沒有價值。也就是說,“高山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社會科學的知識和理論具有本土性,其國際性有許多前提條件。當今世界,“國際性”的社會科學理論幾乎全部產生于西方,其他國家和地區往往只能成為被動的“消費者”。學科分類及人類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使社會科學專門性、普遍性與綜合性的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甚至西方學者也承認,國際化(全世界都適用)一直在敗壞某些社會科學理論。在社會科學本土化與國際化、知識論與認識論爭論不休的國際學術背景下,面對中國社會科學基本概念不明確、評判標準不清晰、主體性危機不斷、在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被邊緣化等現實困境,把“中國夢”作為社會科學現代化的價值立場就成為找準歷史方位、創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必由之路。因為“中國夢”所包含的歷史意識、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價值理念、精神能量、文化氣質,是民族復興、大國崛起、責任擔當的統一,是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進程中多元化價值立場的最大公約數,它的兼容與綜合跨越了本土性與世界性的鴻溝,能夠指導人們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出基于中國社會轉型、符合歷史演變與邏輯分析而同時又具有普遍性的知識理論體系。
兩千多年前,孔子有“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遺憾(據說周公是禮樂治世的代言人,西周制度的總設計師)。孔子身后,戰國爭雄,秦王掃六合,中國進入秦漢盛世,曾以世界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到了19世紀,大清王朝遭遇虎狼之師,天朝王國變成半殖民地,洋務派、改良派、立憲派、國民黨、共產黨……民族復興之夢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流淚、流汗、流血,為之奮斗終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追求民強國富、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追求國家的強大成為民眾福祉的保障、每一個國民都承擔著實現“中國夢”的責任并從國家的發展中收獲自己應得的成果。民族光輝無限,子子孫孫有責,萬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趕路。“中國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孔子夢周公到習近平夢民族復興,貫穿時空的“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追求。“中國夢”的“圓夢”過程是實現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的過程。在以“中國夢”為時間坐標、全球化為空間坐標、社會科學為理論坐標的三維坐標系中,創建基于中國實踐的學術話語體系和國際話語權是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的戰略支點,“中國夢”的境界有多高中國社會科學的境界就有多高。
從五千年歷史深處駛來的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在社會轉型的“歷史三峽”之中至少面臨著經濟學轉型、政治學轉型、文化學轉型三重歷史使命。就經濟科學轉型而言,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30年計劃經濟體制和30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實踐,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的當代中國經濟學已經具備了成功的實踐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經濟科學的成熟已經呈現出不可逆轉之勢;就政治科學轉型而言,由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之轉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踐,中華民族是這個最偉大實踐的弄潮兒,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偉大實踐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偉大實踐,使現代化的中華民族政治科學開始走上完善之路;就人文科學轉型而言,中國封建文化傳統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封建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之轉型需要幾百年的時間(社會仿真學的研究表明,從社會文化穩定狀態的破壞和新的穩定狀態的形成,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其穩定狀態長度的1/10),轉型之后的中國人文科學必將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國夢”的激勵下,面向人類實踐、面向國際水平、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社會科學現代化,既非套用西方社科理論研究中國現象,也非對西方社科理論的徹底顛覆,而是本土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歷史演進與邏輯分析的統一、頂層設計與鄉間小路的融會貫通、本土化(特殊化)與國際化(普世性)的交相輝映,其海納百川之氣魄必將打造出中國深度、世界廣度、古今中外會通超越的國際學術話語體系,開創出中國社會科學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