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成 山, 陳 宇 科
(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 重慶市400044)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技術與產品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企業僅僅依靠自身的研發資源和技術儲備已經不再能滿足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需要了,于是企業紛紛加強與外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以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知識和研發資源。因此,合作研發成為企業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合作研發網絡成為企業與其他伙伴進行技術研發的一般組織形式。
合作研發網絡大體上可分為橫向合作研發網絡與縱向合作研發網絡兩種。其中,縱向合作研發網絡是西方發達工業國家企業廣泛采用的一種重要的合作研發網絡模式。瑞奈·貝爾德博斯(Rene Belderbos et al)對荷蘭技術創新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在630 家企業中,有大約59.5%的企業與供應商具有合作關系,有大約56%的企業與客戶具有合作關系,有大約44.4%的企業與科研機構具有合作關系,有大約35.9%的企業與競爭對手具有合作關系。[1]阿爾伯特·羅佩(Alberto Lopez)對西班牙制造業中具有合作研發行為的企業進行的分析表明,在476 家企業中,與競爭對手、供應商或顧客、科研機構具有合作關系的企業所占比例分別為38.7%、66.4%、89.3%。[2]蔡坤宏(Kuen-Hung Tsai)對我國臺灣地區1346 家企業合作研發現狀的調查指出,與供應商、客戶、競爭者、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的企業占比分別為20%、18%、8%、23%。[3]
但是,相對于橫向合作研發網絡而言,有關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理論研究還比較缺乏,對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結網模式、運作機制等問題仍需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從吸收能力角度出發,研究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優化設計,以提高企業縱向合作效率,改善企業的研發效果。
合作研發活動是多個組織或部門共同參與的一個互動過程。在該過程中,盡管企業可以接觸到來自相關生產領域的許多外部知識,但企業并不能直接利用這些外部知識,它需要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來將外部知識轉化為內部知識并加以應用。1990 年,科恩和萊溫薩爾(Cohen and Levinthal)首次將企業的這種特殊能力稱為吸收能力。[4]2002 年,扎赫拉和喬治(Zahra and George)從動態能力角度對吸收能力進行了重新定義,認為吸收能力是由潛在吸收能力和現實吸收能力兩個部分構成,包含獲取知識、同化知識、轉化知識、探索知識等四個過程的一種動態能力。[5]此后,這個定義被學術界廣泛引用。[6]
隨后,國內外眾多學者逐步就吸收能力對企業合作研發意愿和研發績效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馬亞諾·尼雅托和琵拉·克韋多(Mariano Nieto and Pilar Quevedo)指出,在技術機遇、知識溢出、吸收能力三個變量中,吸收能力對合作研發效果具有最為重要的影響,有助于企業獲取外部知識和把握技術機遇。[7]牟際豐等(Mu Jifeng et al)的研究發現,在合作研發聯盟中,企業的吸收能力和傳播能力共同決定了知識的流動和轉化,從而對聯盟的研發效果與核心技術特長產生十分關鍵的影響。[8]
龔毅、李垣、姜黎輝的研究表明,企業必須大力發展自己的吸收能力,才能綜合應用各種類型的研發模式,以降低相應的風險;[9]錢錫江、楊永福、徐萬里研究了網絡位置、吸收能力與聯盟合作創新績效的關系,認為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吸收能力選擇適當的網絡位置,才能使企業獲得強大的創新能力;[10]吳曉波、陳穎認為,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吸收能力選擇最優的研發資源分配路徑,才能實現創新績效的最大化;[11]唐錦銓的研究發現,吸收能力與網絡穩定性和網絡層次績效具有密切關系。[12]
由此可見,吸收能力對企業合作研發活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企業的吸收能力特點建立合作研發網絡,將大大提高整個合作研發體系的研發效率。
在縱向合作研發網絡中,企業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四個類型,即供應商、顧客、高校和科研機構、競爭者,但企業與四類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并不一定能夠為企業帶來預期的技術研發效果。這是因為,組織間的有效合作需要組織間進行有效的學習,而吸收能力對組織間學習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下面將分析在與四類伙伴的合作中,吸收能力不同的企業所取得研發效果的差異。
供應商對企業研發的新技術或新產品的某些部件具有更加專業的知識背景,如果企業能夠與供應商合作,并且相互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那么供應商就會幫助企業取得良好的研發效果。然而,由于企業在吸收能力上存在差異,因此不同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會取得不同的效果。
吸收能力強的企業通常具有比較深厚的技術儲備,能夠與供應商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知識交流,并將之有效整合到技術或產品研發過程中,從而獲得產品競爭優勢和高額收益。同時,在吸收能力強的企業中,由于企業規模決定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因此不同規模企業與供應商進行合作研發的目的也不相同。技術儲備深厚的大企業是市場的領導者,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它們與供應商進行合作研發的目的主要在于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引領技術和市場的發展;而吸收能力強的小企業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抗風險能力弱,它們與供應商進行合作研發的目的主要是迅速改進現有技術和產品,從而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經濟效益。
相對而言,吸收能力弱的企業在與供應商的合作過程中難以發現和理解有價值的新思想,并且缺乏足夠的能力將這些思想整合到技術或產品研發過程中去。因此,吸收能力弱的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不僅浪費時間和研發資源,而且不能得到預期的研發效果。
在研發過程中,企業加強與顧客(尤其是重要顧客)的合作,可使企業發現許多潛在的顧客需求,明確技術發展的方向,從而獲得新的市場機遇,增加新產品的利潤。然而,吸收能力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實現能力。
吸收能力強的企業主要專注于新技術或新產品的研發。其中,吸收能力強的大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捕捉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它們可以通過與顧客的緊密合作迅速獲得市場需求信息,并組織研發團隊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從而獲得較高的創新業績。而吸收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由于研發資源的限制,通常采用市場細分戰略來獲得競爭優勢,主要集中精力對新技術的某一部分或新產品的某一模塊進行研發,也能保證企業獲得較高的創新收益。
反之,吸收能力弱的企業由于技術儲備不足,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或不能及時對市場需求作出反應,不能有效地把這些潛在顧客需求整合到研發過程中去。因此,即使這種企業與顧客聯系緊密,也不會提高企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新業績,甚至會浪費企業有限的資源。但是,這種企業可以采取反應戰略,根據顧客需求對技術或產品進行局部改進。
吸收能力對企業吸收來自于競爭者的外部知識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合作協議,企業可以接觸到競爭者的企業知識,這些知識通常是隱晦的或不易復制的。只有技術儲備累積深厚的企業才能識別和理解來自于合作伙伴的技術,并將競爭者的技術應用到自己的技術創新活動中來。
由于競爭關系的存在,吸收能力弱的企業不會與競爭者進行合作研發;而研發能力強的企業與競爭者之間通常只進行基礎性研究,自己則進行具體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吸收能力強的大企業擁有深厚的技術儲備,能夠理解和探索競爭者的技術和知識,從而比較容易研發出性能優越的新技術或新產品。而吸收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雖然也能從競爭者那里獲得新的技術和知識,但它們缺乏足夠的資源來實現新技術或新產品的商業化。因此,這類企業通常將學習到的新技術和新知識應用于產品改進,迅速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
高校和科研機構一直被認為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時獲得最有價值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渠道。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可使企業獲得最新的科學知識,為企業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問題設計、解決方案,提高企業在面對研發過程中突發問題時的應變能力。新舊技術的融合可以產生更多更深奧的技術觀念,從而幫助企業實現更大的技術突破。
根據以上對企業與四類合作伙伴合作研發效果的分析,本文將提出基于企業吸收能力的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優化設計思路(圖1)。
(1)骨干企業是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主體

圖1 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優化設計思路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縱向合作研發網絡中的骨干企業由吸收能力強的大型企業擔任。這些大型企業通常是某個行業的領導者,具有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和深厚的技術儲備,以新技術或新產品研發為主要研究方向,對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具有很強的帶動力。它們能夠迅速捕獲、消化和利用外部環境中的知識、技術、顧客偏好等有用信息,并將之融入到自己的研發過程中來,提高研發的質量和速度。
(2)中小企業是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重要成員
縱向合作研發網絡中的輔助研發工作主要由吸收能力強的中小企業來承擔。這些中小企業通常都是某個行業的跟隨者,專業性強,通常僅專注于某些方面特定技術的研發或產品的改進。它們既可以配合骨干企業進行新技術或新產品的整體研發工作,也可以根據顧客的偏好對新技術或新產品進行局部功能的開發,增強技術或產品的適用性。
整個縱向合作研發網絡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都是以顧客群為最終服務目標的。這些研發成果只有得到顧客的認可,才能夠實現其價值。因此,縱向合作研發網絡成員只有與顧客(尤其是核心顧客)保持密切的聯系,實時跟蹤和掌握產品發展趨勢、顧客偏好變化等市場信息,才能制定出準確而有效的技術或產品研發方案,從而保證最終研發成果價值的實現。
高校和科研機構長期從事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強大的科研實力,而且與企業不存在市場競爭關系,因此它們是企業天然的合作研發伙伴,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有用的最新知識。但是,由于企業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知識存在一定的認知困難,且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單位性質上存在差異,致使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發主要針對技術和功能的研發,而不會深入到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來。
競爭企業(尤其是吸收能力強的競爭企業)會對網絡核心企業的目標產品市場構成巨大的競爭壓力,但是這些吸收能力強的競爭企業與同行業的核心企業之間存在相似的技術特征和技術發展要求,也具有深厚的技術儲備。因此,核心企業可以根據技術或產品研發的需要,臨時聯合具有技術互補性的競爭企業進行一些基礎性研究,這樣既能夠保持同行業企業間最終產品的差異性,又能夠實現行業整體的技術突破,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建立合作研發網絡是現代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重要模式,是企業取得并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于如何建立長期而高效的合作創新網絡,實現企業與整個創新團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從吸收能力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具有不同吸收能力的大中小型企業在與供應商、顧客、高校和科研機構、競爭者等四類伙伴進行合作研發時的創新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吸收能力強的企業為核心團隊的縱向合作研發網絡優化設計模式,以期為制造業合作研發網絡建設提供理論幫助。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價值網理論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8XJY007)、重慶市教委項目“基于價值網的制造業合作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J090819)、重慶市科委資助項目“重慶汽摩產業縱向合作研發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STC2010BB9321)的部分研究成果。
[1]Rene B.,Martin C.,Bert D.,Boris L.,Reinhilde V..Heterogeneity in R&D cooperatio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8-9):1237-1263.
[2]Alberto López. Determinants of R&D Cooperation: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26(1):113-136.
[3]Kuen-Hung Tsai.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Toward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Research Policy,2009,38(5):765-778.
[4]Cohen,.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5]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Todorova,G.,Durisin,B..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74-786.
[7]Mariano Nieto,Pilar Quevedo.Absorptive Capacity,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Knowledge Spillovers,and Innovative Effort[J].Technovation,2005,25(10):1141-1157.
[8]Mu,J.,Gang,P. & Love,E..Interfirm Networks,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flow[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2(4):86-100.
[9]龔毅,李垣,姜黎輝.內部自主研發與購買技術關系研究——基于潛在型與現實型吸收能力的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4(8):26-30.
[10]錢錫紅,楊永福,徐萬.網絡位置、吸收能力與集群企業創新[J].經濟管理,2009,31(7):21-27.
[11]吳曉波,陳穎.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發模式選擇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28(11):1722-1730.
[12]唐錦銓.影響R&D 聯盟網絡及企業創新績效的網絡統籌管理因素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2(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