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面向未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是發展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能創設一種輕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愛學”“主動學”,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為小學教育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圖像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能滿足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通過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教學和北京建筑有關的《丁丁冬冬學識字》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北京建筑物圖片,用《北京歡迎你》配樂讓學生欣賞,當呈現出天安門、故宮、中央電視塔等美麗壯觀的圖片,回響起優美的音樂旋律時,立刻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喚起了學生一次次的高呼,既高度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長時間使學生保持良好狀態,興趣盎然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二、開闊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社會要求必須具有很強的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這正是被傳統語文教學所忽視的重要環節。如教學《銀河》一文時,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找找有關銀河的古詩或故事、謎語,了解銀河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人們叫它銀河等;課中穿插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夜空銀河的圖片,使學生能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后讓學生利用搜集的圖片和資料,進行排版和粘貼,制作成電腦小報和知識卡片,師生一起進行網上評比。這樣既
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啟發想象,培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作文要激發學生的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營造一個毫無顧忌、放膽作文的和諧氛圍,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學生敢說真話,敢于表現個性,讓他們真切地體驗,自由地抒發。以往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出一個作文題目或一段材料后,學生便靜坐下來冥思苦想,這樣難以激發靈感,收效不大。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運用于作文教學中,有效地緩解了這一矛盾。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像、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和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如在指導寫《美麗的秋季》時,讓學生說“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學生想象不出。通過播放有關秋天的一段錄像: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有果園、有麥田、有田野、有莊稼、有水果……看完錄像,學生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說,“我到果園里尋找去秋天,我發現了黃澄澄的梨,我認為秋天是黃色的。”“我來到了田野,我發現了紅紅的辣椒,我認為秋天是紅色的。”“我到果園里尋找去天,我發現了紫色的葡萄,我認為秋天是紫色的。”……緊接著我說:“我們大家發現秋天有這么多顏色,我們說秋天是五顏六色的。”學生的思路得到了開闊了思路,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實和發展。
四、烘托氣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發展思維能力,訓練思維方法在語文教學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是思維活動后的具體表現形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借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復述課文、編故事、想象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合理想象,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訓練課《學會保護自己》時,要求學生說說在特定的環境下,如何擺脫危險。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一系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情境,比如有關出現火災時的情景,兒童在水邊玩耍的情景等等。教師直接利用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引領學生走進情境,讓學生進入口語交際活動,分別讓學生在活動中充當這些角色。實踐證明,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是愛說、愛講的,如果教師能在教學時巧用信息技術,播放色彩鮮艷,生動逼真的動畫或圖像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動他們的情感,就會喚起他們強烈的表達、交流欲望,從而也就達到了預定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學習平臺,為學生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合理地、巧妙地使用信息技術,使它成為語文教學中真正有效的輔助手段,促進語文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大城小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