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鵬
摘 要:學習倦怠指的是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運用系統的統計分析技術,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為制訂進一步的干預措施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成因分析
“倦怠”一詞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Freuden Berger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并將它用在心理健康領域,主要指個體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得不到緩解而產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憊,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對工作和他人逐漸冷漠、無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癥狀。關于學業倦怠,臺灣學者作了如下定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課業壓力、課業負荷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而導致情緒耗竭、缺乏人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分析原因是制訂有效干預措施的基礎。因此,本研究編制了適合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學業倦怠的成因問卷。在研究過程上,本研究先通過開放式問卷確定影響學生學業倦怠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團體焦點訪談技術對開放式問卷結果進行驗證。最后據此編制問卷進行測試、修訂,并最終形成完善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成因量表》。
一、開放式問卷
本研究運用開放式問卷,共回收問卷150份,匯總和歸類。共抽取五個成因: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專業課程因素、人際因素、外部因素。
二、團體焦點訪談
團體焦點訪談法是一種利用團體的互動形式來獲取受訪者的經驗和信念的資料收集方法。本研究進行了三次團體焦點訪談,共訪談8位五年制高職學生和4位教師,進一步驗證選取的影響因素。接下來根據焦點訪談結果總結這五項成因在五年制高職學生生活中的行為體現,形成了《五年制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成因量表》初測問卷的項目。共計33題,分別針對開放式問卷所得出的5項成因。
三、問卷調查
本研究還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一系列數據統計分析,修訂問卷,完善五年制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成因模型,形成正式問卷。
本研究問卷調查的樣本取自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共發出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32份,回收率95%。其中,護理專業211份,醫藥管理專業121份。一年級學生133份,二年級學生111份。三年級學生52份,四年級以上學生36份。家庭來自農村的203份,來自城鎮的220份。樣本分布范圍較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
隨后使用視窗版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檢驗。
1.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就是對量表所獲得的試測數據各個項目的區分度進行分析。結果各項目區分度均達到顯著。
2.探索性因素分析
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這表明母群體的相關矩陣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轉軸法中的最大變異法(Varimax),一共刪除14個題目,兩個因素。最終確定問卷由19個項目組成。抽取特征根值在1以上的因素,共五項。解釋總變異的58.145%。
這五個因子包括:
因子Ⅰ——“自我效能感”,包括4個題目。
因子Ⅱ——“學習條件”,包括4個題目。
因子Ⅲ——“專業價值感”,包括4個題目。
因子Ⅳ——“同學關系”,包括4個題目。
因子Ⅴ——“就業壓力”,包括3個題目。
3.信效度檢驗
總量表的Cronbach а系數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862和0.855,均大于0.8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а系數均大于0.65。表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程度良好,具有可接受的信度。計算問卷各因子之間及各因子與總問卷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各因子與總量表的相關在0.3~0.8之間,各因子之間的相關在0.1~0.6之間,表明該問卷結構效度良好。
四、結論與應用
本文通過嚴密系統的研究,綜合定性和定量的多種研究方法,最終獲得了較為完善可靠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成因量表》。這項研究成果在五年制高職教學及學生發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本研究中不難看出:一方面,高職學生學業倦怠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個人因素,也有學校因素,還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學業倦怠心理導致高職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精力耗竭,逐漸降低對學業的熱忱,同時表現出對周圍人的冷漠敵視以及對學業持負面態度。由此可見,倦怠心理導致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最終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并嚴重影響學校的教學管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本研究的成果開發出站在教育者、家長以及社會的立場和角度對高職學生學業倦怠進行調適疏解的干預措施,從而真正改善和提高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連榕.大學生的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37(5).
[2]孫愛玲.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3]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O Jouanal of Social Issue,1974,30:159-165.
[4]戴忠恒.心理教育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382-4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