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方喜
200國3務年院,出黨臺中《央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揭開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序幕。文件明確指出: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消除體制性障礙,是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和前提。10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堅持以改革促振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使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梢哉f,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十年,也是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的10年,改革開放始終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強大動力。
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我省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通過整合重組、企業上市、政策性關閉破產等多種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了股權結構多元化的格局。一是著力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90%以上的地方國有企業實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國有工業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國有非工業中小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到30戶。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國有大型企業中,三個股東以上的占到84%。二是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步伐加快。18家地方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先后與具有相關背景的央企合資合作,如華錦集團引入中國兵器集團實現重組,使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省內企業本鋼集團與北臺鋼鐵集團成功實現合并重組,通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改革加快融合,去年一舉實現銷售收入超千億元,出口產品總量連續三年居國內同行業首位。華晨集團通過引入沈陽市政府投資和省政府增資,實現了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實現了A級車擴能項目的順利實施。大連港集團通過收購錦州港股份,參與錦州港建設,加快了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步伐。三是妥善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重點推進煤炭、有色等行業和特困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推動了資源枯竭礦區經濟轉型,改善了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隨著一批劣勢企業退出市場,有效處置了歷史欠稅和不良貸款,消滅了部分虧損源,對提高我省工業整體效益產生了重要影響。四是積極推動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辦社會,剝離不良資產,卸掉歷史包袱,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為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創造了良好條件。
通過深化國企改革,我省國有企業在數量上大大減少,經濟實力卻顯著增強。10年間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數量減少了60%,總資產反而增長1.3倍,主營業務收入翻兩番,利潤總額增長2.7倍,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作為老工業基地重要標志的國有企業,在改革中煥發了蓬勃生機,國有經濟活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明顯增強,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引領者和主力軍。
老工業基地振興,不僅是國有企業脫胎換骨、重現生機的過程,而且也是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過程。10年來,我省全面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鼓勵引導民營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積極貫徹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規條例,有效落實財稅、金融等方面政策,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已達到64%,比2003年提高17.7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占全省76%,上交稅金占全省50%,撐起了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推動遼寧振興的重要力量。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民營企業應運而生,遼寧忠旺、沈陽遠大等民營企業,成為行業內國際領先的世界級企業。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不斷改善,服務體系和政策保障逐步完善。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遼寧老工業基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并行發展的良好氛圍,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微觀經濟基礎得以鞏固。
我省通過科學謀劃,積極爭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制度創新上先行探索,成為推動內生發展的重要源泉。2010年4月,沈陽經濟區正式獲批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志我省進入了以綜合配套改革促進振興發展的新階段。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總體方案》要求,沈陽經濟區著力實施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其中在新城新鎮管理體制上,實行黨政合一的管委會體制和大部門體制,職能相近部門合署辦公;建立全員聘任制,變身份職位管理為崗位契約合同管理;試行靈活薪酬制度,向有突出貢獻和關鍵崗位人員傾斜。經過兩年多的試驗探索,沈陽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穩步推進,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大連長興島、沈北新區、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等省級綜合配套改革也取得重大進展。
其他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村綜合改革扎實推進,建立了農民土地流轉機制,建立了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綏中、昌圖“省直管縣”擴權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先后7次下放行政審批權限,省直和各市分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92%和83%以上,政府辦事效率不斷提高。財稅金融改革向縱深發展,實行新的省、市財政管理體制。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步伐。
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我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振興,采取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開放戰略,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是外貿進出口達到新水平。10年間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17億美元增加到1040億美元,年均增速15%,其中出口總額從124億美元增加到580億美元,進出口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二是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現新突破。10年間從40億美元增加到268億美元,年均增速22.8%,全國排名從第6位躍升至第2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具有重大影響的大連英特爾項目、沈陽寶馬等重大項目成功落戶遼寧。三是境外投資邁上新臺階。從2008年起,我省開始實施海外企業并購工程,已完成并購項目177個,獲得國際先進技術103項,國際知名品牌45個。通過并購,一些企業獲得了世界頂級的核心技術、生產工藝,大大拓展了企業研發水平和國內外市場。大連遠東集團通過海外并購,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速鋼鉆頭制造商和銷售商。
回首10年改革路,展望未來邁新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任重道遠,改革創新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