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歷史,從雅典到羅馬,從西班牙到英國,戰爭似乎總是大國崛起歷程中如影隨形的宿命。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也認為,既有霸權為維護自身地位,對新興強國難免猜忌、防范和遏制;新興強國為拓展生存空間,爭取利好國際秩序,也往往會孤注一擲,犯險求勝。因此,新興大國的崛起必然導致與既有霸權國家的戰爭,取勝一方將作為主角,續寫世界格局。
今天,中國的發展聚集了世界的目光。已經沒有人懷疑,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終將超越其他國家、崛起為大國,終將實現民族復興這一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不同于過往的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文明也歷來主張求同存異、和諧包容。走出戰爭與霸權的宿命,在和平中實現國家崛起,為人類社會向更高級文明形式演進探索新范式,更是“中國夢”的深層內涵。
戰爭伴隨著傷痛與仇恨,而和平永遠彌足珍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超越“強必霸,霸必戰”的思維窠臼,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走出一條尊重各方利益,實現持久和平的共贏之路,中國和世界各國都將從中受益。
然而,“將強未強”、尚在崛起的中國,卻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傳統霸權和既有世界格局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科技競爭、商業規則等各方面的強大壓力和步步緊逼,甚至頗有將中國“逼離和平發展道路”之勢。和平不屬于“無腦”國家,情勢如此,就更加需要戰略定力和偉大智慧,需要我們審時度勢,作出最準確的戰略判斷;和平也從不是單方面的,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意味著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決不意味著為了“和平”可以一味地遷就與退讓、可以放棄原則與底線。我們慎戰而不懼戰;我們深知“好戰必亡”,但更深信“忘戰必危”。
屬于中國的時代即將到來,更加嚴峻的戰略挑戰也將接踵而至。追求持久和平、開創新的文明范式,既需要新的體制機制,也需要新的理論支撐。中國不追求霸權,不追求對世界秩序和其他國家的控制,但必須對自身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和實現途徑、解決方案進行嚴肅而縝密的學術和理論分析,以超越既往的戰略智慧,確保“人類發展的下一步”在中國安安穩穩地邁出。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
為了維護和平發展,無論是主張裁軍和非戰,還是推出自由貿易和新型金融體系,美國都提出了相應的一套機制,并通過談判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只要我們行動起來,實實在在地將主張變成新機制,即使可能面臨戰爭風險,但中國依然可能比美國更成功地走出和平崛起的道路。
——熊志勇
沒有物質力量不可能成為一個大國,只有掌握了話語權與價值體系,才可以堪稱一個主導性的大國。西方大國目前已經出現了若干問題,開始背離了自己的價值信仰。這是中國的一個機會,也是責任。應讓西方了解,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東方文明的大國崛起,是能夠共同攜手為人類創造福祉與和平的崛起。
——張亞中
我們期待,一個能夠涵蓋大陸與海洋空間的“大歐亞”觀念,能夠為處理歐亞大陸及周邊海域的事務提供豐富的真知灼見。這一觀念反對在大陸與海洋軸心上必然存在地緣政治力量沖突的陳舊觀點,也不認同美國的“自由”與歐亞大陸的“封閉”之間存在沖突的陳詞濫調。
——巖下明裕
當今世界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兩個重大因素:一是世界經濟體系一體化基本形成,二是毀滅人類的核武器出現。這兩個因素仿佛讓“國家們”用“商業理性”武裝頭腦,進行戰爭的成本計算,在發動戰爭的利益訴求與同歸于盡之間進行權衡,在毀滅與和平之間進行選擇。
——倪樂雄
憑借或運用必要的武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摧毀對手的抵抗意志,乃是中國古代王朝崛起的根本途徑。換言之,希望踐履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原則,以和平的方式來完成國家統一和王朝崛起,往往只是理想的追求而很難成為現實的選擇。
——黃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