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在崛起的關鍵階段成功地避免了與原有霸權國、鄰國、意識形態不同大國的戰爭,并主導建立了一系列維護世界和平的機制,但還是未能避免與走舊式崛起道路的德國和日本的戰爭。中國目前與一些鄰國面臨著領土糾紛,與霸權國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美國還存在著深層次的不信任,中國周邊環境也不平靜,還有國家統一問題沒有解決,至今尚未把解決國際矛盾的理念變成機制,因此,中國更存在發生戰爭的可能。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崛起 戰爭
先確定一下本文使用“戰爭”一詞的定義。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斗。”《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或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①本文把這類武力行動都視為戰爭,不以規模大小來區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特別強調“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不少外國人對此是有疑問的,因為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不同類型的戰爭。國內一些學者試圖從中國的傳統,從國際關系理論,從中國愿望、中國的對外政策等角度來驗證中國是能夠和平崛起的,②并對外國人的質疑做出批駁。但這種質疑就沒有任何道理嗎?實際上,相當多的中國人也不認為戰爭與中國無關。有學者指出:“用小規模軍事行動維護利益或是解決沖突,也有和平崛起的可能”;“中國的‘和平’不能定義為沒有戰爭,只能定義為不主動進行國際戰爭”。③我們還可以避開特殊的時期和個別的網站(因為在特殊的時期中和個別網站上,談論戰爭要多于討論和平),就用如新浪和搜狐等主流網站的首頁來看一下,一周之內有多少文章是談戰爭的可能,有多少文章是談和平的。由此可以簡單地推論,至少一部分中國人認為中國面臨戰爭的可能性,甚至是現實的可能。
本文想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種可能性。最近一個成功崛起并問鼎世界的國家是美國。根據肯尼迪教授的《大國的興衰》,此前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刀光劍影,特別是新舊霸權國家間的戰爭。美國崛起的情況有所不同。雖然在美國興起和崛起的整個時期,美國從來沒有擺脫戰爭,但也有學者撰文稱:美國是和平崛起的。④這個結論只在兩個前提下是對的。一是它沒有與當時的霸權國家英國發生戰爭。二是在20世紀前半期,美國除了對周邊國家采取過非常小規模的軍事干預行動外(不是戰爭,因為對手弱小到幾乎不反抗),只卷入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都不是美國主動挑起的,根據前面提到的不主動進行國際戰爭也就是“和平”崛起的定義,美國也能算是和平的崛起。但美國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需要一定的條件和采取一定的政策。
美國的睦鄰政策
19世紀的美國通過領土擴張成為美洲大國,到世紀末也走上與先前殖民大國相同的道路。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得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雖然美國取得美西戰爭的勝利,但這種使用戰爭獲取殖民地的作法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對,畢竟美國自身是一個擺脫殖民統治而成立的獨立國家。1898年6月,美國反戰人士在波士頓集會,譴責戰爭所帶來的“領土欲”。反戰運動遍及全國。1899年10月,上萬名代表在芝加哥開會,建立反帝同盟。他們反對戰爭,反對殖民制度。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公開地反對美國的擴張行動,稱美國是一個被“愛國主義圣火”炙烤的國度。⑤這場運動試圖在1900年的美國大選中把麥金萊趕下臺。雖然反帝運動最終未能達到其政治目的,但其影響顯然是巨大的。麥金萊總統后來對參加美西談判的美國代表指出:為了美國的商業機會,我們“與其說是有賴于大規模的領土占有,毋寧說是有賴于一個適當的商業基礎和一些廣泛而平等的利權。”⑥采取戰爭的作法顯然不得人心,此后美國放棄了這種擴張政策,并轉戰商業市場。從1900年起,美國民主黨人每次競選總統時都提出讓菲律賓人獨立。1902年美國就承認了古巴的獨立。1916年,菲律賓也獲得部分自治權。
美國放棄爭取殖民地的戰爭,改用“溫言在口,大棒在手”與“金元外交”的政策。雖然美國的一些經濟干預手段有利于拉美國家的經濟穩定,但大量采取經濟滲透和軍事干預手段嚴重地損害了美國與拉美地區國家的關系,尤其是美國曾向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和海地等國家派駐軍隊。美國與拉美國家關系日益緊張。如1928年初,在哈瓦那召開的第六屆泛美會議上,拉美各國反對一貫由美國代表設定會議議程的慣例。薩爾瓦多代表提出了一項議案,反對任何一個國家有權干涉另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該提案得到了阿根廷和墨西哥代表的支持。美國政府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1928年底當選美國總統的胡佛在就職儀式上講:“我們不想領土擴張,也不想在經濟上或其他方面控制其他人民。”此后,他對半數以上的拉美國家進行友好訪問,聽取意見。他不斷地講要作“好鄰居”,一再聲明美國決不會使用干涉手段“保護”美國在國外的財產權。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我將使這個國家奉行睦鄰政策——決心尊重自己,從而也尊重鄰國的權利;珍重自己的義務,也珍視與所有鄰國和全世界各國協議中所規定的神圣義務。”⑦4月12日,羅斯福利用“泛美日”的機會發表演講,再次強調要在拉美地區實行“睦鄰政策”。1941年,當墨西哥政府決定對石油資源國有化而遭到美國石油公司抵制的時候,9月27日,赫爾國務卿親自邀請美國石油公司的代表座談,勸說他們做出妥協。11月19日,美墨雙方終于達成協議,美國承認墨西哥擁有對本國資源的所有權,而墨西哥同意在今后14年中向美國公司和其他人支付賠償(實際上,美國公司最終只拿到約4200萬美元,不到其要求數額的1/6);美國還同意增加購買墨西哥白銀的數量,幫助穩定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并由進出口銀行貸款3000萬美元用于建造墨西哥境內的泛美公路等。
美國領導人在對原有政策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睦鄰政策”,不但收起鋒芒,而且勇于公開承認過去的錯誤。美國政府放棄殖民政策,沒有與周邊國家產生領土糾紛。在處理與拉美國家的外交關系中保持克制與尊重,雖然放棄了一些原有的權益,但構建了合作、團結的新型關系。這不僅為美國創造了穩定的周邊環境,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大后方。
英美霸權的和平轉移
對美國來說,最大的戰爭可能是與英國的戰爭,因為歷史上新舊霸權國更替都發生了戰爭,更何況美國在獨立之時和之后曾與英國有過兩次戰爭的經歷。美國領導人意識到這種風險,因此華盛頓總統提出要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避免與歐洲大國的沖突。這項政策一直堅持到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⑧美國政府謹慎地處理與英國的矛盾。首先,美國政府會設法擺脫輿論的影響,通過談判特別是仲裁的方法來解決兩國重大糾紛。如1871年對美國內戰期間“亞巴拉馬號”軍艦事件的處理,1899年委內瑞拉邊界劃分的處理和1903年美加邊界問題的處理等,都是通過仲裁的方式獲得解決的。世紀之交,美英在修建運河問題上的激烈爭持是通過談判解決的。1905年,英國海軍部長曾指出:“在英國,甚至在大英帝國范圍內,沒有人不認為與美國的戰爭會成為英國對外關系中最糟糕的事情。”⑨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戰爭的危害性。
其次,美國沒有陷入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怪圈。對英國來說,它最自豪的東西是“日不落帝國”。美國在美西戰爭之后放棄了爭奪殖民地的作法,從沒挑戰英國的殖民帝國地位。美國找到另一個奠定其霸權基礎的東西,那就是市場。它是依靠商業擴張來獲取自己的利益,這就避免了觸動大英帝國的根基,引起英國不安的風險。19世紀末,美國政府從英國人那里接過自由貿易的主張,先在中國問題上提出“門戶開放”的主張,后從20世紀30年代中起陸續與一些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了推行自由貿易的理念和最終建立多邊經濟貿易體系,美國與英國從30年代中期就開始一輪輪的談判。英國雖然不反對這個理念,但從其利益出發,頑固地維護大英帝國范圍內的帝國特惠制。到1947年,美國方面最終決定做出妥協,同意英國產品在英聯邦內仍享受諸多特惠,70%的產品的特惠關稅仍然維持在原有的水平,以換取英國對新體制建立的支持。1947年11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公布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和《臨時適用協定》。為了在商品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美國還早早地在金融領域建立起自己的領導地位。1942年3月,美國政府提出了《聯合國家平準基金和聯合國家及聯系國家復興銀行的建議方案》,與同期英國提出的建立國際清算聯盟計劃相競爭。美國為了取得勝利,進行了大量的多邊和雙邊的外交討論。僅1943年九、十月間,美英就進行了十幾次討論。最終,美國于1944年倡議召開國際金融會議,與會44個國家簽署了《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是美英相互妥協的結果。如國際貨幣基金的總盤子大于美方計劃,這是英國爭取到的結果。各成員國匯率調整在10%以內的,基金不得予以否定,這是英國爭取的結果。但超出這個比例就要向基金申請和磋商,又是美國堅持的最終結果。基金組織總部放在華盛頓是美國建議的,領導機構的投票方法也符合美國的利益。⑩
第三,美國抓住機遇通過正確的發展政策使自己的實力遠超英國。在1914年時,美國已是世界第一工業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更全面地成為經濟和軍事第一大國。以1937年為例,美國的國民收入為680億美元,列世界第一位,雖然英國列第二位,但只有220億美元。美國可以利用這個力量來幫助英國。1917年4月,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特別是兵員來支持包括英國在內的協約國。截至1918年11月,美軍共動員男女軍人48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的1/25。美軍的熱情和活力使精疲力竭而且士氣低落的協約國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最終打垮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不得不依靠美國的財政和物資援助來維持。美國參戰后,美軍在北非戰場、緬甸戰場和歐洲戰場上都挽救了處于下風的英軍,并最終打敗德國和日本。美國實際成了英國的救世主。20世紀崛起的另外兩個強國德國和日本都挑戰英國的霸權地位,而且都要與美國進行霸權爭奪。這二者把美國與英國逼到了一起,共同捍衛他們的共同利益。
此外,美英霸權和平轉移還有其客觀條件。一是美英兩國同文同種。大部分美國移民來自英國,除了第8任總統范布倫(1837年~1841年)之外,其他美國總統都是英國后裔。二是兩國文化相同。英國人擁有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美國人至今認為他們的正統文化也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兩個國家的人都講英文,盡管有所不同。三是兩國意識形態相近。雙方都主張個人自由、信仰自由和財產私有權。美國實行民主政體,英國雖然保留王室,但那只是民族的象征,權力仍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中。正如美國介入一戰后,英國內閣一位官員講:“盡管美國人中大多數在起源和思想上都是外國人,但是他們的統治者幾乎全部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并且分享我們的政治理想。”
美國與英國有歷史的恩怨,也有利益的差異。但美國領導人從長遠著眼,不把英國當作自己的敵人。相反,美國幫助英國解決困難,與英國聯手對付真正的威脅,并通過談判解決二者的利益糾紛,使英國一步步地接受了霸權轉移的現實,避免了這個過程中的戰爭沖突。
美國與蘇聯的合作
另一個可能與美國發生軍事沖突的國家是蘇俄。這不僅因為兩國具有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且由于蘇聯通過共產國際在美國的活動已實際引起美國政府的恐慌。早在1919年夏到1920年,美國政府就挑起了第一個所謂的赤色恐怖浪潮,開始對共產主義運動進行鎮壓。再加上蘇俄一直拒絕承擔舊俄國對美國的欠債,美國遲遲不承認蘇俄政府。雖然兩國在1933年勉強建立外交關系,但美國對蘇聯根本不信任。隨著德國和日本在各自地區的不斷擴張,羅斯福擔心蘇聯試圖把美國引向與德、日發生戰爭的方向,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1939年8月就任美國駐蘇大使的斯坦哈特就提出,蘇聯“正在國際政治中玩狡猾的游戲。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它們做得既智慧又成功。在歐洲,它們很可能憑借蘇聯的潛力和用心隱藏的軍事力量;在遠東地區,當日本實力增長放緩后,蘇聯則憑借其穩定發展的軍事力量,逐步地提高其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與此同時,美國社會也出現了如潮水般的反蘇輿論。很多美國人對蘇聯的世界革命行為表示不滿,甚至有一些人希望俄國與德國能夠互相摧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一些美國人認為,美國應當在蘇德戰爭中置身事外,讓納粹和共產黨相互摧毀。例如參議員哈里·杜魯門就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將要贏得戰爭,我們應該幫助俄國。如果俄國將要贏得戰爭,我們應該幫助德國,以這種方式讓他們盡可能多地互相殘殺。”但多數美國人對蘇聯的情緒發生了較大轉變,對蘇聯人抗擊德國進攻的英勇精神感到無比敬佩。羅斯福總統發表講話,譴責德國暴行的同時表示要對蘇聯進行積極的援助。羅斯福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德國在蘇德戰爭中打敗蘇聯,就會把蘇聯豐富的資源作為進一步侵略的基礎,那將會對英國以至于美國形成巨大的威脅。1942年1月1日,在美國的倡議下,以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為首的24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一份《聯合國家宣言》,宣布各國政府將保證使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的資源,打敗法西斯主義,“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這一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形成。美蘇兩國軍事聯盟關系正式建立,它們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重要的兩支力量。在此背景下,美國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力度。自1941年下半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運往蘇聯的租借援助價值為108億美元,約占美國一切租借援助總額的1/4,其中大約一半是飛機、坦克、軍用汽車和其他軍火。1943年在德黑蘭召開了戰時第一次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討論制定對德聯合作戰方針。在本次會議上,羅斯福拒絕了丘吉爾進攻巴爾干的建議,堅定地站到了斯大林一邊。三方最終確定來年5月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對德軍形成夾攻之勢。
1945年初,戰場形勢進一步有利于同盟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希特勒勢力試圖用共產主義的威脅來挑撥盟國之間的關系。丘吉爾上臺了,而羅斯福卻十分清醒地指出:“要以最嚴肅的方式來防止敵人的宣傳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把它看作是德國經常企圖在盟國關系中打入的各種楔子。”美國不受挑撥,依然堅持與蘇聯的合作。同時,美國領導人也在考慮戰后秩序安排等政治問題。盡管羅斯福擔心蘇聯的意識形態擴張,但他還是主張大國合作來治理世界。他不認為蘇聯會主宰歐洲,“我們不必擔心俄國支配世界的問題”。他認為俄國會發生轉變,重要的是給予它一定的時間,因此與蘇聯的合作是可能的。他指出:“我們提出的合作是在公平基礎上的合作,……他(斯大林)會參加進來的。”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了盡快擊敗德國和日本,特別是在遠東爭取蘇聯早日參戰,減少美軍的損失,也為了掃除障礙盡快成立聯合國組織,美國方面對蘇聯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讓步。如美蘇英達成的《雅爾塔協定》,滿足了蘇聯對遠東的利益要求。它規定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及附近一切島嶼須交與蘇聯,蘇聯在大連港擁有優越地位并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合辦中東鐵路,外蒙古現狀須予維持等。為羅斯福總統準備的備忘錄中指出:“為了擊敗德國,我們應該有蘇聯的支持。在歐洲結束戰爭后,為了同日本作戰,我們更是絕不可沒有蘇聯。”羅斯福事后總結說:“我肯定,有了雅爾塔達成的協議,歐洲在政治上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穩定。”參加這次會議的羅斯福親信霍普金斯以為由此能夠同蘇聯“一起生活而且和平共處的”。另一方面,美國輿論一度紛紛抨擊羅斯福對蘇聯讓步太多,犧牲了美國的利益。有的人甚至認為雅爾塔會議是失敗的,是羅斯福投降了蘇聯。但更多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認可這次會議的結果,認為這是在當時條件下只能做出的選擇。1951年,原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在國會證詞中指出:“在雅爾塔進行的討論和達成的諒解,是我們與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所舉行的談判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為了使這場殊死斗爭早日勝利結束,并尋求出一種美國、英國與蘇聯可以和平相處的方式。”雅爾塔會議為建立戰后國際新秩序奠定了基礎。
由于美國領導人的靈活政策,美蘇兩個大國在關鍵時刻能夠捐棄前嫌,聯手對付真正對世界、也是對美國構成巨大威脅的法西斯主義勢力。雖然奉行不同的意識形態的蘇聯與美國存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但蘇聯沒有直接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與此同時,美國沒有英法老牌帝國主義那樣的獨霸世界的野心。羅斯福從大國合作的原則出發,現實地接受與蘇聯共管世界的兩極格局。即使羅斯福的繼任人杜魯門總統十分敵視蘇聯和共產主義,但他推行的 “遏制”政策也沒有破壞雅爾塔體系。美蘇長期處于冷戰狀態,卻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美國對德、日的戰爭
盡管美國做出巨大的努力,避免與大國發生軍事沖突,但由于20世紀初世界上還有另外兩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德國與日本,它們繼承了舊式大國崛起的模式,不僅挑戰原霸權國——英國,而且容不下其他同期崛起的國家——美國,結果導致世界發生戰爭,也迫使美國不得不介入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美國無意加入戰爭。威爾遜總統在內閣會議上表示:“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獲勝……盡管德國在殘暴地草菅人命,而英國也在攫取財富。”威爾遜的主要智囊愛德華·豪斯上校曾說:“如果協約國戰勝,這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俄國將主宰歐洲大陸。如果德國戰勝,那就意味著在未來幾代人的歲月里將盛行壞到無法形容的軍國主義的專制統治。”看來美國巴不得戰爭雙方兩敗俱傷,而它在“中立”的幌子下與歐洲的交戰雙方保持頻繁的商業往來,大發戰爭橫財。然而,德國海軍從1915年2月開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導致美國商船和人員傷亡不斷。起初,美國政府除了提出抗議外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來制止對其利益的侵害。直到1917年初,美國政府才把矛頭對向德國。這主要一是由于德國在克制了一段時間之后,于1917年1月31日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的舉動,完全阻止美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沉重地打擊了以貿易為立國之本的美國;二是美國政府獲得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發往墨西哥的電報。其內容建議德墨結盟對付美國,竟然要滲透到美國憑借“門羅宣言”建立起來的勢力范圍,甚至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后方;三是戰爭期間,美國在英國的商業利益遠大于美國在德國的經濟利益。美國終于在12月7日向奧匈帝國宣戰。美國作為生力軍的加入決定了戰爭的走向,德國失敗是必然的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建立新的國際機制來維護和平。這包括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計劃”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聯組織、1921年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次世界裁軍會議、1928年由美國倡議并有62個國家簽字的《非戰公約》,它們“一致譴責用戰爭解決國際爭端,正式放棄把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等。然而,所有這些辦法都無法阻止另外兩個崛起的大國(日本和德國)在各自的區域不斷地侵犯鄰國,并最終發動戰爭。整個20世紀30年代,美國政府忙于處理國內面臨的嚴重經濟危機,并實施一系列改革來解決社會矛盾。面對日本在中國的擴張,美國僅采取了“不承認主義”的政策,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干預手段來阻止日本的侵略。胡佛總統曾這樣講:“無論是我們對中國的義務,我們自己的利益,或者我們的尊嚴都不需要我們因滿洲問題進行一場戰爭。”在歐洲,德國大規模擴充軍隊。1936年初,德軍開進非武裝的萊茵地區。年底,德國和意大利兩國結成聯盟——軸心國。歐洲的和平面臨威脅,而美國政府幾乎視而不見,認為與己無關。1935年8月31日,羅斯福總統批準國會通過的一項中立法,規定當外國國家間發生戰爭時美國不得向任何一方輸出武器和軍火。1937年4月蓋洛普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70%的美國人認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錯誤。公眾都不想看到新的戰爭。國會議員普遍認為要減少軍費開支,把錢用在解決國內問題上。無論是中國南京政府的高官或是英國首相張伯倫都對美國不對這兩個侵略國家采取強硬政策感到失望。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政府才充分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1939年1月的國會咨文中,羅斯福指出,“美國的外部危機大于內部危機”,而在這樣一個危機四起的世界中,“我們的《中立法》……可能實際上援助了侵略者,而使被侵略者得不到援助”。至1940年6月,德國就征服了西歐大部。1941年九、十月間,德國潛艇不斷地襲擊美國驅逐艦。羅斯福宣布,“射擊已經開始,歷史將記住誰放的第一槍”。“希特勒的魚雷直接對準了每一個美國人,無論他是生活在我們的海岸,還是最邊遠的角落”。1938年底,日本宣布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欲把美國的勢力從西太平洋趕出去。1941年12月7日,日本干脆發動了對美國在夏威夷海軍基地的突然襲擊。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不得不在這個年底對日本和德國為首的法西斯陣營宣戰。
特別要指出的是,美國避免戰爭并不是因為害怕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基本解決了自己的國內問題并發展起具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要出手就一定要把敵人打垮。1943年1月,盟國領導人結束卡薩布蘭卡軍事會議之后,羅斯福對記者們指出:“只有把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徹底消滅干凈,世界和平才能到來。這就是說,這次戰爭的目標可以被描述成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要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反法西斯陣營把德日意打得落花流水。
中國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美國在崛起的關鍵階段除了發動美西戰爭外,基本上希望保持世界穩定,給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來集中解決國內面臨的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雖然美國對外政策發生過錯誤,但在關鍵的時刻,美國領導人都對自己的核心利益做出準確的判斷。美國采取的睦鄰政策穩定了大后方;美國的合作結盟政策爭取到英國,并在強勢的條件下通過談判讓對方逐步轉讓霸權;美國同意與蘇聯劃分勢力范圍,避免了兩大國的熱戰。中國現在也處于崛起的關鍵階段,與美國的條件相比,中國避免戰爭、和平崛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中國的周邊環境遠不如美國。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與鄰居印度存在陸地邊界糾紛,在南海地區與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存在領土糾紛,與日本存在釣魚島的爭執。中國多年采取的睦鄰作法并沒帶來預期的成效。領土糾紛嚴重地制約了中國影響力在東亞的發揮。面對這種形勢,雖然中國政府提出要用談判解決,但使用武力解決糾紛的主張在中國媒體上盛行。中國與現在的霸權國、也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美國之間存著著嚴重的不信任。美國在西太平洋采取了顯然針對中國并帶有軍事意圖的再平衡政策,中國雖然沒有清晰的對美政策,但中國輿論普遍把美國的對華政策視為“遏制”,為此有人干脆主張中俄結盟,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模式來對抗美國。中美發生戰爭的議論時時出現于兩國的媒體。中國雖然目前沒有面臨其他新興大國試圖稱霸世界的風險,但中國周邊存在爆發區域戰爭的因素。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一再警告,堅持試驗核武器和發展先進導彈。美國、韓國和日本都采取了強硬的態度,朝鮮與韓國之間屢次發生小規模的沖突。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也時時傳來發動戰爭的聲音。這些地區都與中國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一旦發生戰爭,中國不可能袖手旁觀。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問題,即兩岸統一的任務沒有完成,臺獨勢力及其思想在臺灣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2005年之后大陸奉行的“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系”取得了穩定海峽形勢的成績,卻沒能改變臺灣民眾對統一的看法。至今不放棄臺獨綱領的民進黨隨時有上臺的可能。況且,按照《反分裂國家法》,無限地維持現狀也是大陸所不能接受的,戰爭的風險沒有從海峽徹底消失。這種內戰由于美國的《與臺灣關系法》和其他因素,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國家間戰爭。總之,客觀地講,雖然中國希望和平崛起,但由于中國的戰略環境和中國現行對策,中國不一定能避免戰爭的發生。
然而,美國人能夠創新,擺脫了舊式大國爭霸的模式,中國人就不能再向前邁一步,實現真正的和平崛起嗎?我們希望實現“中國夢”,和平崛起應該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那樣,我們就能為世界樹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典范。中國政府已經為此做出了努力。首先,明確提出要慎用軍事力量。2008年的國防白皮書指出:“嚴守自衛立場,慎重使用武力,有效控制戰局,努力降低戰爭風險和代價。建立精干高效的威懾力量,靈活運用威懾方式。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不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2010年國防白皮書同樣強調:“中國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中國必然實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 相應的,中國軍隊“主張用非軍事手段解決爭端、慎重對待戰爭和戰略上后發制人”。其次,針對上面指出的那些矛盾,中國歷任領導人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和諧世界”和“新型大國關系”等。有人會指出,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說明這些主張沒有多大作用或不會有新的變化。筆者認為,問題不是這些主張沒用,而是有關部門從來沒有認真地來主動推進過這些主張,學術文章中也幾乎沒有將這些主張變為對機制的論述。正如我們對內不斷地講反對腐敗,但由于沒有建立必要的機制,那項工作長期沒有任何進展,直至十八大召開之后才有了聲勢。如前面所介紹的,美國在處理戰爭風險時采取了各種各樣靈活的作法。為了維護和平發展,無論是主張裁軍和非戰,還是推出自由貿易和新型金融體系,美國都提出了相應的一套機制,并通過談判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重視發揮軟實力,但工作重點放在語言教學和傳統文化的介紹,卻沒有努力讓我們的國際關系理念來影響世界公眾。我們在國際關系上提出了這些既有歷史傳承,也容納了現代思想的主張,比起那些走回頭路或生搬洋人詞語的主張不知好多少倍,可是我們只讓它們停留在概念階段,在回顧這個時期的外交史中實在找不出多少要落實它們的實例。別用韜光養晦當不作為的擋箭牌,那是對老祖宗智慧的污辱。難道我們只能被動地應對困難,把解決問題的責任留給士兵們?其實,只要我們行動起來,實實在在地把上述那些主張變成新機制,即使可能面臨戰爭風險,中國依然可能比美國更成功地走出和平崛起的道路!
(外交學院博士研究生史海東對此文有重要貢獻)
注釋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1295頁。
閻學通等:“‘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51頁;高中偉、羊紹武:“和平共處外交思想在中國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11月號,第333頁;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世界政治與經濟》,2004年第6期,第14頁。
閻學通等:“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52頁;胡宗山:“和平崛起是否可能?”,《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8月號,第78頁。
張爽:“中國可參照美國的和平崛起”,《環球時報》,2012年3月22日;封永平:“從建構主義視角解讀美國和平崛起”,《學術探索》,2004年第9期,第87頁。
[美]韓德:《美利堅獨步天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7、72頁。
[美]孔華潤:《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上),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439頁;[美]丹涅特:《美國人在東亞》,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525頁。
李慶余:《美國外交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第128頁。
參見熊志勇等:《美國的崛起和問鼎之路》,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
David Dimbleby and David Reynoles, An Ocean Apart,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8, p.38.
[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年,第408頁。
[美]阿倫·米利特、彼得·馬斯洛斯金:《美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338頁;Arthur Stanley Link, William Bruce Catton, American Epoch: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Random House USA Inc, 6th edition, 1980, p.185.
FRUS, the Soviet Union, 1933-1939, 776-779.
Vera Micheles D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p. 21.
Peter G. Boyle,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Communism, N.Y.& London: Routledge, 1993, p. 37.
《國際條約集(1934~194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第343頁。
劉緒貽、李存訓:《美國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1頁。
王繩祖:《國際關系史》(第六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329、234頁。
李慶余、任李明、戴紅霞:《美國外交傳統及其締造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72頁。
熊志勇等:《美國的崛起和問鼎之路》,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第196~197、49頁。
Charles A. Beard and Mary R. Beard, 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54, Vol.2, 628; Charles Seymour ed., 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 arranged as a Narra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26-28, Vol.1, 291.
Richard Leopold, The Growth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62, p.531.
World Peace Foundation ed.,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Bos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39, Vol.1, pp.26-30.
[美]孔華潤:《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172頁;關在漢:《羅斯福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13~321頁;鄧蜀生:《羅斯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0頁。
來源:http://www.rmlt.com.cn/News/201207/201207101553142239_2.html。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31/c_121252219.htm。
責 編/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