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世紀50年代,一群祖籍大陸遠離家鄉的退役老兵迫于生計,聚集在臺灣永和縣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點的攤鋪。由于這些老兵手藝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松軟酥脆,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盛名遠播,傳遍全島。之后,林炳生先生將永和豆漿又帶回了大陸,決心以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將中華的傳統美食文化發揚光大,立志“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時至今日,永和豆漿四季飄香,林先生還有哪些思考?他的童年、青年的經歷,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哪些作用?他將如何把“永和豆漿”帶到國際化的道路上?這篇訪談,也許會讓你品味永和豆漿的背后,那更深更濃的滋味……
“金馬獎”的童年與“永和豆漿”的前世
老范行軍:1958年,你出生于臺灣金門,這個地名在當時可是個敏感詞。你的童年對你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
林炳生:那個時候,我的父親依靠給當地駐軍做服裝養活全家。我6歲那年,全家隨軍遷往馬祖島。馬祖島29平方公里,分為南竿、北竿、東莒、西莒四個鄉,即便到了2006年,島上人口加在一塊也不過一萬人。在我童年時,正值臺灣戒嚴時期,馬祖又是駐軍前哨,“美國面粉”、“孤獨”和“阿兵哥”成為我童年記憶中的三個關鍵詞。島上每晚9點宵禁,禁止燈光,父親加班干活也得用舊布匹擋住窗戶,家里生活比較清貧。
老范行軍:臺灣的朋友說,那時的臺灣青年最怕中“金馬獎”,也就是最怕去金門和馬祖服兵役。
林炳生:是這樣的。一是駐扎小島孤獨,二是地處前線相對危險。但我從小就伴隨“金馬獎”一起成長,諸如島上“單打雙不打”的開炮習慣,對我而言就像今天的“單雙號限行”一樣習以為常……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練就了一種好心態:勇敢,堅韌,經得起挫折,忍得住寂寞。
老范行軍:很多企業家在年輕的時候都做過銷售,像瑞典宜家的創始人坎普拉德、美國星巴克的掌舵人霍華德、香港的李嘉誠……你也曾經有過一段銷售勝家縫紉機的經歷,為什么放著比較安穩的工作不做,卻選擇了東奔西走的職業?
林炳生:我是學航海的,畢業后通過了一家大的海運公司面試,三個月后就可以出海了。就是這三個月的假期,對我來說是個轉折點。也可能我不習慣等待吧,幾天之后就感覺到了一種空虛,于是我就希望盡快找一些事情來做,就算是挑戰和充實一下自己。我從小個性很羞澀,跟女孩說話都要臉紅的。家里的長輩不止一次說,炳生這輩子肯定做不了生意……我就想趁著這三個月假期去試一試。
老范行軍:這“試一試”就此發生了許多改變。
林炳生:對。當時,我得到了去美國勝家的臺灣分公司做業務員的機會。勝家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縫紉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我剛開始很不適應,每天走街串巷,推銷如同大海撈針,吃夠了閉門羹。前半個月業績“掛零”,不免打起了退堂鼓,可是看到其他同事業績飄紅,又心生不服,也激起了斗志。我就用心琢磨、想更多辦法,結果,我的努力在兩個半月后得到回報:爆發性地賣出一百多臺縫紉機,在與同一批進來的幾百名新人競爭中,排名第一,這更加樹立起了我的自信。所以說,我非常感謝這段銷售的經歷,這對我以后的發展有著極大幫助。
老范行軍:年輕人的奮斗幾乎都離不開對財富的追求,二十出頭的時候,你有一個目標很清晰,就是“每天給自己存500新臺幣”。金錢,從什么時候開始才不再是你前進的動力了?
林炳生:其實,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目標,隨著個人的成長和企業的發展,就會懷有更大的夢想。對于金錢,我的觀念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企業就是做人,必須懂得付出與貢獻,回饋社會……永和豆漿每年捐建一所希望小學,目前已經有黑龍江延壽永和希望小學和吉林舒蘭永和希望小學。永和豆漿定期還會做一些扶貧幫困、捐贈現金或產品到慈善基金會等機構。
老范行軍:上世紀50年代初,在臺北縣的永和中正橋畔,一些退伍老兵迫于生計,搭起小棚,磨豆漿、炸油條,漸漸地“永和豆漿”名聞遐邇。30多年后,也就是1983年,你來到這里,與同學和同事一起湊了20多萬元,將一家“永和豆漿”的鋪子和商標買了下來……這似乎是不期而遇,又似乎命中注定了你與豆漿的結緣,當時是怎樣一種狀況?
林炳生:1983年的時候,我在做房屋中介業務,有一天聽說臺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要價60萬元新臺幣。這是一家前店后廠式的豆漿鋪,破破爛爛的,也就一百多平方米,但是,和豆漿鋪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注冊商標。
老范行軍:原來如此。
林炳生:我想,當年中正橋下的這些小作坊主們,并未料到永和豆漿會在今后馳名一時……我決定將豆漿鋪和商標一起買下來,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再邀請關系最好的同學和同事入伙,三個人一起了結了這段“奇遇”。
老范行軍:傳統的制作豆漿要攪拌、要充填,煮完豆子豆垢殘余在大吊鍋里,還得由一個人把腦袋埋進去用鋼刷一遍遍地刷,非常辛苦,可還是賺不到太多的錢。兩個月后,你的同學提出退股;半年后,同事又提出退股……讓你堅持下來的原因是什么?
林炳生:我一直堅持的人生信念就是:“三分傻勁,七分干勁,永不放棄的決心。”我想應該是這種信念使得我在最艱難的時候永不言敗,堅持到底。一旦認定目標,便勇往直前。
老范行軍:以你的性格和行動力,如果不是遇到永和豆漿,你也會在別的領域取得現在的成就嗎?
林炳生:如果沒有從事大豆行業,我當時在房屋中介行業也發展得非常好,在一起進入的40多人中,最后優勝劣汰,就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愛拼才會贏,愛贏就要拼,不管在其他哪個領域,我都會全力以赴,不留遺憾。我這人,認準目標,就堅定一個信念:好好做,認真做,相信都有成功的機會。
老范行軍:據說林書豪的家當時就在你們北斗工廠旁邊,他最喜歡吃的東西就是肉丸和永和豆漿……看來,喝豆漿的孩子,并不比喝牛奶的孩子差呀。
林炳生:豆漿確實不比牛奶差,它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及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綠色牛奶”之稱,其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蛋白質含量高達2.56%,比牛奶還要高;同時,牛奶中含有乳糖,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被人體吸收,但我國多數人體內缺少乳糖酶,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會腹瀉的主要原因。而我們的豆漿中是不含膽固醇與乳糖的,因此在營養吸收度這一塊會更好,更安全。
專注做強做大,與山寨店拉開距離
老范行軍:從1983年開始到1995年,在北斗建廠并正式大批量生產銷售,永和豆漿成為臺灣第一家獲得食品GMP認證的工廠,也成為永和豆漿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從小作坊到半自動生產,再到全自動化生產,又把產品打入了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市場……是什么讓永和豆漿成長起來的?
林炳生:我想,主要在于我們對品質的把關與信念,并堅持終始如一,由此,得到口碑相傳。從臺灣第一家獲得食品GMP認證的工廠,到大陸高品質的黑龍江延壽工廠、吉林舒蘭工廠,以及上海航頭中央工廠,我們無不把安全、質量放在第一位。我們豆漿粉生產工廠,均斥巨資引進國際先進生產線,已經基本實現全自動化生產,衛生標準也達到30萬級。我們餐飲的中央工廠依照2010年上海世博會要求和標準建設,圓滿承接了永和豆漿世博餐廳的半成品供應任務,獲得了世博會的一致肯定與獎勵,現在已為上海中央工廠的示范基地。
老范行軍:這是對品質的要求,你說的信念指的是什么?
林炳生:堅信我們能夠做好,堅持不懈。
老范行軍:不可避免的,永和豆漿遭遇了價格戰,當大家看到機會的時候,也就是激烈競爭的開始。如果不是惡性價格戰,你是否想過帶著永和豆漿來到大陸謀求發展?
林炳生:大陸發展前景廣闊,日新月異,是我們每一個想將事業做大做強臺商夢寐以求的市場,因此即使不是惡性價格戰,來大陸發展也是大勢所趨。況且我是做大豆產業的,全世界最好的大豆就產自大陸東北的那片黑土地,這一點對我非常有吸引力。
老范行軍:1999年,“永和豆漿”在上海浦東嶗山路一個居民區開了第一家店,初戰告捷。當時,你是認準了會成功,還是有兩手準備,這家店不成,或者上海不成,再換其他城市?
林炳生:在大陸的第一家永和豆漿,意義非凡。因此,我們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周詳,開店伊始,我們開創性地提供24小時便捷服務,同時在產品品質、店面布置、人員服務等方方面面都十分用心,讓消費者覺得安心放心,物超所值。所以,這家店一炮走紅,一直營業到現在,依然有不錯的業績。
老范行軍:為什么在大陸把第一家永和豆漿放在了上海?上海人對口味很挑剔的。
林炳生:上海商業氣息濃厚,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比較快,因此以上海為核心發展是最好的試金石。一旦永和豆漿在上海站住腳,那么其他市場也會有相繼好的表現和發展。我們當時就是這樣想的,事實證明也是對的。
老范行軍:在大陸是否遭遇了惡性的價格戰?
林炳生:我擔心的不是價格戰,而是山寨現象比較嚴重,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隱憂。山寨的品質和服務得不到保障,經常會爆發負面新聞或者事件,波及我們的品牌也影響到企業的正向發展。
老范行軍:在大陸經營與在臺灣經營,有哪些不同之處?
林炳生:大陸和臺灣同宗同源,飲食習慣也接近,因此經營基本比較相似。我想最大的不同是大陸市場更為廣闊,有更多商機,我們可以分為幾級不斷復制。
老范行軍:在大陸,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林炳生:最大問題還是山寨現象,打不勝打。
老范行軍:可是,不打也不行啊!
林炳生:打假是一方面,但我們最關心的還是自身的發展,就是以品質和服務做大做強,再以種、產、銷的一體化深耕細作,與山寨店拉開距離……顧客最終會選擇值得信賴的品牌的。
老范行軍:你說過,“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句古詩是你創業的三個階段的感受,為什么?
林炳生:“人生三境界”最早是由清代詩人王國維提出的,對于我個人來說,人生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指我初入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天涯茫茫之路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把這條路走穩走好;第二個階段是我來祖國大陸發展,從1999年的第一家門店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一路讓消費者認同、滿足、滿意,這個過程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階段,我希望能把大豆中的優質和精華部分通過產業化去發展,并以養生文化、綠色經濟,立足中國,邁向全球,這是我今后的目標和使命感。
老范行軍:你的新浪微博叫“豆魂-林炳生”,這個“魂”字,有何深意?
林炳生:人是有思想和靈魂的,我覺得豆也是有靈魂的,大豆雖小,但魅力無窮。中國大豆文化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本有故事的書,值得我們認真去鉆研與閱讀,豆魂因此也是中華魂,需要把它發揚光大。我個人從事大豆產業將近30年,對其越投入便越著迷,我愿意一輩子用豆魂,用這樣的精神,把豆漿和大豆文化發揚光大。
彌補短板,中式快餐會迎來更璀璨的明天
老范行軍:定位決定生存。哈根達斯定位在冰激凌的高端市場,星巴克定位在“為人們提供第三生活空間”,吉野家定位在都市白領……現階段,永和豆漿的定位在哪里?
林炳生:永和豆漿目前有兩個事業群:豆漿商品和餐飲門店。在豆漿商品這一塊,我們的定位是健康低碳飲品,“要健康,喝永和豆漿”;餐飲門店的定位是中式快餐,給消費者提供最便捷和安心的食物與飲品。
老范行軍: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快餐,這一點,西式快餐因為飲食、烹調等習慣,易于操作,相對而言,中式快餐的“標準化”就很難,廚師做出一個水煎包要比做出一個漢堡包復雜得多,永和豆漿是如何做到標準化的?例如,怎樣保證一個顧客早上在上海喝的豆漿和第二天早上在哈爾濱喝的,是一個味道,包括油條?
林炳生:豆漿是我們核心的拳頭產品,對此我們會不斷優化、專業化運作。我們計劃在所有門店推廣永和豆漿粉,其采用種、產、銷垂直一體化,最大程度保證食品安全和優良品質,做到“一杯豆漿知香濃”。
老范行軍:在人們的觀念里,豆漿似乎是新榨出來的有營養,所以很多家庭都有榨汁機。
林炳生:并不盡然。永和豆漿粉加上飲用水,就可以便捷地還原為香濃的豆漿,比起傳統的豆漿更衛生、更可口,只需控制好水的溫度、豆漿粉和水的比例即可。這樣調制出來的豆漿不僅在國內是一個口味,即使在國外也是同樣的香濃。我們在其他產品標準化控制這方面,同樣有很多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諸如油條的制作過程,面粉多少、油溫多少、炸多長時間……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和控制流程。
老范行軍:現在,年輕人在夏天里,走在街上,會拿一瓶可口可樂,或者是星巴克咖啡,你是否想過某一天,他們的手里會拿著永和豆漿?如果想過,還需要多長時間?
林炳生:其實,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植物蛋白——豆漿的營養作用,我相信未來外飲市場,對外帶喝豆漿的接受度會不斷提升。鑒于此,永和豆漿已經積極籌劃產品的研發和品牌宣傳,先后開發了利樂裝、PP瓶裝,以及杯裝豆漿,以多種不同的形式,滿足大眾對喝豆漿的多樣需求。我相信,你描述的那一天應該不會太遠。
老范行軍:在你看來,在大陸,永和豆漿與正在崛起的吉野家等一些餐飲新星相比,優勢在哪里?
林炳生:永和豆漿是中式快餐,有著中國的元素和中華飲食文化的靈魂,相繼在標準化、簡單化、工業化的基礎深耕下,會迎來更璀璨的明天。
老范行軍:永和豆漿在發展中存在短板嗎?如果存在,如何盡快彌補?
林炳生:每個體系在不同階段都存在短板。目前,永和豆漿的短板就是中式標準還不夠細化。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努力加強中央廚房的功能,實現標準化、簡單化和工業化。
老范行軍:盡管專家們一再批評麥當勞、肯德基等是垃圾食品,但其在流程管理、品牌維護等諸多方面,還是值得效法的。你會從這些餐飲巨頭身上獲得啟發嗎?
林炳生:麥當勞、肯德基是餐飲連鎖界的標桿,在企業管理、品牌宣傳、標準化運作等諸多方面都值得我們效法學習。但是,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進步、追趕——中式餐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具風格的魅力,如果能夠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將有著不可忽視的未來。
老范行軍:小作坊,好管理,營銷額過億了,那就是一個坎。現在,永和豆漿過了20億,管理就是一個大問題,那么永和豆漿最大的問題,或者說是困擾你的問題,是什么?
林炳生:還是山寨現象太嚴重,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隱憂。
老范行軍:我從微博上看到你經常在外面奔波,是考察市場,還是“走動式管理”?
林炳生:我們的大豆種植基地在黑龍江牡丹江,我們在東北有兩個工廠,分別為黑龍江延壽工廠和吉林舒蘭工廠,我們的餐飲門店有近500家,分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這些都是需要我來關注的。走動,既可以了解企業運營狀況,考察經理人和員工的精神面貌,還可以更多地感受當地的市場。
老范行軍:加盟店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認為“山高皇帝遠”,會在某些環節上,出于利益考慮,降低質量標準,或是不注重衛生環境,永和豆漿如何對加盟店實施嚴格的管理?
林炳生:在我們將近500家門店中,有近400家都是加盟店,分布于中國的各個省市。為了更好地管理加盟店,我們分別建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分公司、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分公司等多個分公司和辦事處,希望通過它們的地域輻射,管理好各自轄區內的加盟店。
老范行軍:發生過因為加盟店不守規矩而被取消加盟資格嗎?
林炳生:這個肯定會有的。
老范行軍:你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林炳生:認真、嚴格、主動、高效。
老范行軍:你如何看待人才?
林炳生: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老范行軍:餐飲業的服務員流動率是很高的,所以,很多企業會雇用大學生等做鐘點工,永和豆漿如何穩定一線的員工?
林炳生:我們對一線員工很重視,這包括不間斷的在職培訓,給出相應的提升空間,制定各種激勵政策等等。我認為門店一線員工的穩定,與店長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我們在店長的培養、選拔和考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老范行軍:創業困難的時候,你把親情的力量拉到了事業中來,大姐和弟弟都來幫你。現在,你的弟弟林建雄先生是總裁,你是董事長,這樣的組織機制,帶有一點家族式。對永和豆漿來說,在現實條件下是最為合理的一種選擇嗎?
林炳生:企業也是分階段發展的,現階段,我們有家族成員參與管理,同時也有職業經理人在不同崗位參與經營,以后我們會加大職業經理人的選拔和培養。
那個叫“豆寶”的稻草人和這個大S徐熙媛
老范行軍:2007年夏末,永和豆漿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領銜一項食品安全整治行動,繞開既定安排,來到上海松江一家“永和豆漿”,發現“油料重復使用,整體衛生狀況奇差”,結果,“吳儀批臺商店家衛生差”的新聞被海內外媒體競相報道。那一次的危機,給你帶來哪些思考?
林炳生:當時我很緊張,但回過神來,又感到不對勁,我們永和豆漿那時在上海松江沒有門店,被點名批評的一定是家“山寨店”。為此,我連夜找到松江工商局,投訴這家山寨店,僅僅兩天,松江有5家山寨店被責令停業了。后來,我特意給吳儀副總理寫信,感謝她為我們永和豆漿維權打假。這件事給了我兩個思考:商標保護的重要性;唯有自身體系做好,才能在眾多山寨門店中突圍出來。
老范行軍:這樣看來,壞事變成好事了。據我所知,山寨版的“永和豆漿”很多很多,例如在沈陽,我就去喝過“永和大王”的豆漿……你們為什么不去打假,至少讓這些商家撤下“永和”的商標,或者在媒體上發布,沒有“稻草人”形象的“永和”,都不是真正的“永和豆漿”?
林炳生:打假維權是維系品牌的一方面,我們這幾年也一直在堅持這樣做,但山寨眾多,分布廣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任重道遠。但更重要的,我覺得還是要不斷提升永和豆漿的品牌識別度,讓消費者通過判斷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老范行軍:那個叫“豆寶”的“稻草人”頭像LOGO,還是蠻可愛的。
林炳生:我們還要不斷地強化“稻草人”的視覺形象。再有,現在微博營銷和品牌推廣日益普遍,包括打假,這些都需要我們重視這個新媒體,并發揮出它的積極作用。
老范行軍:對于藝人來說,做代言人是把雙刃劍,因為他或她的行為,是不可控制的,尤其餐飲行業,人們真的要是討厭一個人的話,這種傳染性會讓很多人瞬間沒有了胃口。可是,2011年,大S徐熙媛成
為“永和豆漿”的形象代言人,你是如何考慮的?
林炳生:選擇大S作為永和豆漿形象代言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首先大S作為臺灣知名藝人,又號稱“美容大王”,敬業、美麗、上進,形象氣質俱佳,在主持和演戲方面都有出色表現,在觀眾心目中有著正面影響;其次大S是素食藝人,堅持吃素十多年,而永和豆漿作為植物蛋白的最佳補充,與大S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通。況且大S也是我們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她每天早晚都要喝一杯永和豆漿,是名符其實的最佳代言人。
做人圓融,做事圓通,處世圓滿
老范行軍:中國的豆漿文化最遠可追溯到西漢,大豆經過古老石磨的研磨,成為集營養與美味于一體的香濃豆漿。時至今天,豆漿的生產工藝早已因工業化、標準化、規模化而更具時代氣息,那么,如何讓“豆漿文化”發揚光大,讓黑頭發、黃皮膚的孩子放下碳酸飲料,來喝豆漿?
林炳生:豆漿是傳統的中國健康飲品,相傳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本草綱目》對豆漿也多有記載,指其“性平味甘”,“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兩千年間,豆漿以其滋養排毒的功效,香濃清醇的口味,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營養飲品。到了今天,如何讓年輕人也愛上這種傳統飲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希望永和豆漿為此可以做一些努力,通過品牌宣傳、營銷推廣、產品研發等諸多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與訴求,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
老范行軍:我看到永和豆漿(上海總部)有一個石磨,我想,這不止是一個可以磨豆漿的石磨形象,其“圓融、圓通、圓滿”的深意,還是請你詳細地講一講。
林炳生:石磨就是圓圓的兩片石頭,通過細細研磨,將大豆轉化為瓊漿,這其中蘊藏著中國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做人圓融、做事圓通、處世圓滿”,不要太斤斤計較,要與人為善,和氣生財。
老范行軍:“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這九個字很有意義,也看得出來,永和豆漿希望通過臺灣美食文化在大陸的傳播與推廣,架構起穩固的維系兩岸血濃于水、一脈相承、同宗同源的深厚情誼。可是,如果永和豆漿里有了外籍員工的話,他們會理解這些嗎?
林炳生: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吧。每一位新進永和豆漿的員工入職都會接受企業文化的培養,讓其了解并理解“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這九個字背后蘊藏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會經常參與及支持兩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交流活動,以實際行動闡述“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的含義。
老范行軍:我之所以提出上面的問題,是因為我看到永和豆漿的未來,要“由連鎖化、集團化實現國際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投資集團”,這樣的話,那九個字是不是只能作為一種情懷,而不能作為一種經營理念,在企業里灌輸了?正如,永和豆漿希望“早點喝,早點和”一樣,作為一個良好的愿望是可以的。
林炳生:我們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使命。未來,我們希望能立足中國,邁向世界,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
老范行軍:永和豆漿的“企業愿景”是: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恕我直言,這個愿景,不利于永和豆漿走向國際化。你是怎么看的?
林炳生:在“企業愿景”確立之初,就有很多朋友建議改成:讓全世界有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但是,“西方牛奶,東方豆漿”,很多西方人還沒有飲用豆漿的習慣,所以,我們希望在華人的帶動下,讓更多的西方人接受東方的豆漿,況且華人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基本可以說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有華人的身影。
老范行軍:這樣看來,豆漿與牛奶也需要一個“圓融”的過程……在結束這次對話之前,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林炳生:永和就是“永遠的朋友,和樂的家庭”。我最后就借《論語》中的一句話共勉:“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