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或許表達了人們對史蒂夫·喬布斯的贊美和肯定:三個蘋果改變了世界。第一個誘惑了夏娃;第二個砸醒了牛頓;第三個掌握在史蒂夫·喬布斯的手里。我們似乎進入了蘋果時代,而蘋果與喬布斯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
史蒂夫·喬布斯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他被認為是計算機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志性人物,還是一個極具創造力的企業領袖,具有追求完美和視死如歸的激情,使個人電腦、動畫電影、音樂、移動電話、平板電腦以及數字出版等六大產業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2009年喬布斯被財富雜志評選為十年來美國最佳CEO,同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之一;2011年10月5日去世,終年56歲。
人們感嘆,世界因喬布斯而變得無限美好,他的精神永遠是蘋果的基石,他讓小小的蘋果手機蘊含著強大的科技能量,這是人力資本的力量,更是智力資本的力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的人力資本理論,是資本形態演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人力資本的真正核心是智力資本。智力資本包括一系列知識、學問、創意和創新。智力資本改變了傳統企業財務無法科學地評估和計量知識、技能、創造、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的局面,從而為企業選擇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發展戰略提供指導,是創造價值的不竭源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類的知識產生智慧,智慧創造價值,價值形成財富。這就是智力資本的價值鏈。
讓智力轉化為知識
2005年6月12日,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道出兩個對他至關重要的故事。
喬布斯的第一個故事關乎積累和眼界。“故事得從我出生前講起。生下我的時候,我的生母還是一個年輕、未婚的在校研究生。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并希望收養我的人具有較高的學歷。所以,她做好一切安排,使我一出生就能被一名律師收養。但是她沒有料到,當我出生之后,律師夫婦突然決定要一個女孩。生母不得不在半夜里致電給我后來的養父母:‘我們現在這兒有一個不小心生出來的男嬰,你們想要他嗎?’他們回答道:‘當然!’但是我生母隨后發現,我的養母從來沒有上過大學,我的養父甚至從沒有讀過高中,所以她拒絕在收養文件上簽字。沒幾個月,我的生母心軟了,因為我的養父母答應她一定要讓我上大學。”
喬布斯成人之后,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學習興趣選擇了學校和專業。“里德學院在那時提供的也許是全美最好的書法美術字課程。這個大學里面的每個海報,每個抽屜的標簽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術字。我退了學,決定去參加這個課程,學習怎樣寫出這么具有藝術氣息的美術字。從這些美妙的課程中,我學會了怎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格的長度,怎樣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樣。那是科學永遠不能捕捉到的、美麗的、真實的藝術精品,我發現那實在是妙不可言。”
關于學習的知識是否有用的問題,他以親身體會作了辨證的回答。“當時這些東西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看起來好像都沒有什么實際應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當我們在設計出第一臺Macintosh電腦的時候,我意識到事實并非如此。我把當時學到的那些知識全部設計進了Mac,那是第一臺使用了精美印刷字體的電腦。如果我當時沒有退學,就不會有機會去參加這個令我感興趣的美術字課程,Mac就不會有這么多豐富的字體,以及賞心悅目的字體間距。可能就連現在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么美妙的字體。”
讓知識轉化為智慧
喬布斯的第二個故事是關于愛和損失。他說:“我非常幸運,因為我在很早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鐘愛的東西。史蒂芬·沃茲和我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在父母的車庫里面開創了蘋果公司。我們工作得很努力,十年之后,這個公司從那個車庫中的兩個窮光蛋發展到了擁有超過四千名的雇員,總價值超過二十億美元。”
他在成功的路上也曾遭遇了打擊。“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我們剛剛發布了最好的產品,那就是Macintosh。當時我也快要到三十歲了,然而在那一年,我被炒了魷魚。這可能聽起來非常荒唐,一個人怎么可能被他自己創立的公司炒了魷魚呢?在蘋果快速成長的時候,我們雇用了一個很有天分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這個公司,在最初的幾年,公司運轉的很好。但是后來我們對未來的看法發生了分歧,最終我們吵了起來。當爭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董事會站在了他的那一邊,我在眾人的眼皮下收拾東西回家了。在而立之年,我生命的全部支柱離自己遠去,這真是毀滅性的打擊。”
“我當時沒有覺察,但事后證明,被蘋果公司炒掉是我這輩子最值得經歷的事情。因為,作為成功者的沉重感被作為創業者的輕松感所取代,對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特別看重的感覺讓我如此自由,從而讓我進入了生命中最有創造力的時期。”
“在接下來的五年里, 我創立了一個名叫NeXT的公司,還創立了Pixar,它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用電腦制作的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腦制作工作室。在后來的一系列運轉中,蘋果收購了NeXT,然后我又回到了蘋果公司。我們在NeXT發展時期開發的技術,在蘋果的復興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我可以非常肯定,如果我不被蘋果開除,這些美妙的事情一件都不會發生的。這個良藥的味道實在是太苦了,但是我想,作為一個病人需要仔細服用和
品味這付苦藥。有些時候,生活會拿起一塊磚頭向你的腦袋上猛拍一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能夠一直走下去的,就是令我無比鐘愛的這份事業,我需要尋找并不斷追隨所愛的東西。對于愛人也是如此,對于工作亦是如此,工作將會占據生活中很大的部分,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偉大的工作,才能怡然自得。”
人的成功不僅需要知識,同時也需要智慧。知識并不等于智慧。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缺乏智慧,經受不了挫折,就不能化解矛盾,就不善于抓住機會把壞事轉變為好事。
知識怎樣才有力量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知識并不等于力量。知識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轉化為生產力,生產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有力量。有數據顯示,每部蘋果手機價值為178.6美元,但是中國制造企業參與分工所分得的份額只有6.5美元,這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技術含量太低。我們希望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把“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我們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創新驅動,提高核心競爭力,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一切靠的都是智力、知識、智慧、創造!
“一切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此——在于創造的刺激。”羅曼·羅蘭這樣說。在現實生活中,怎樣才能使平凡、單調、枯燥的簡單勞動,變成生動、有趣、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怎樣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意識,選擇和確定創造目標,促進勞動者的創造性思維,組織勞動者的創造性勞動,生產出創造性的勞動產品,從而以更加豐富多彩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一句話:我們需要在勞動中不斷地進行創造。
當今世界是“物質+智慧”的時代。如今的勞動固然需要埋頭苦干,但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智慧進行巧干。創造能使勞動效率成倍地提高;能使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層出不窮;創造讓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事實上,我們正是依靠知識上天入地,依靠科技創造奇跡,依靠智慧點石成金,甚至化腐朽為神奇。
智力開發的任務就在于開發人類的創造潛力。為此,要培養勞動者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發現創造型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創造能力,激起勞動者的創造動力。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世界各國在教育領域采取了新的對策,例如:增加投資,重視培養適應新形勢需要的人才;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培養在職人員,推廣信息技術;加強大學與新興工業的聯系;加強對未來科學發展方向的研究;增強教育的應變能力等等。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戰略,其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企業和人們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而所有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智力開發的基礎上,依靠全體勞動者的智慧人生,建設出智慧企業、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