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制在中國已流傳千年,經過時代發展的磨合與提煉,并吸收國外的導師制和學徒制的優勢和特點,逐漸演變發展成新型的傳授方式,為剛進入企業的員工提供了學習工作領域專業知識和企業文化的便利。進入21世紀,80后逐漸成為企業發展成長的主力;2012年成為了90后的入職“元年”,更多新生代員工加入了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本刊記者采訪幾位親身經歷入職“適應期”的新生代,聽他們對“以老帶新”的方式有著怎樣的看法。
朱小西 80后 互聯網招聘企業HR
我們企業有師傅帶領。即使現在已不再是師徒關系,但他依然會在我遇到困難時向我伸出援手。目前我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3年多了。入職初期,人際關系方面還算適應得快,但是銷售工作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因此有很多的不適應,師傅給我更多的是心態上面的關注。做銷售每個月都會有任務考核,讓我很有壓力,前半年的時間里我一直都很迷茫和緊張,甚至做夢都會夢到工作的事情。師傅會安慰我,并且告訴我工作中如果能做到張弛有度,順其自然和按部就班,就會收獲較好的成果。我們也會隨時溝通技巧上的問題,比如怎樣與比較強勢的客戶溝通、如何抓住客戶的關鍵需求、如何更快地成單等等。
師傅是我的導師,更是我的朋友。他辦事認真負責,懂得換位思考,也贏得了很多員工的愛戴,而且了解我的性格特點。我從與師傅的交流中深刻地意識到,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總結并做出積極改進,會使自己進步得更快。
何立群 80后 工程技術人員
我們有指導教師。新員工剛進設計研究院時,都由老師帶著做設計。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一至兩年。從這段培訓經歷中,我學到了很多專業技術知識,這些技術恰恰是大學教育無法讓我們切實學到的。在這一段時間里,我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將工作崗位的更多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使自己能夠充分勝任這份工作,同時也學到了不少為人處世的方法,自己也從一個剛踏入社會的新人,慢慢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專業技術人員。
遲璐 85后 媒體工作者
我們單位沒有導師,入職時只有一位前輩給我做了一次歷時一天的交接工作。編輯的工作就是審稿排版。剛入職的時候不用我選稿做版,多數時間是靠自己摸索,并且依靠周圍同事的幫助,這種比較自由的請教狀態大約持續了一到兩個月。入門肯定是需要有人帶的,但是我認為這樣容易按著前任的模式走,形成思維定式,不利于創新;自己摸索雖然容易遇到挫折,但是能更快地進步和成長,所以我還是一直沿著自己的方法來開展工作。
谷茜 85后 私企環評技術員
我入職以后一直有帶我的師傅,但是他們年齡都比較大,比如說我的師傅,因為年輕時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限制,自身沒有獲得很高的學歷,教給我的知識大多來源于多年的實踐經驗,所以工作思路和方法比較老套,知識更新速度比較慢,現代化的專業軟件也都不大會用。而且師傅們不會像學校老師一樣把知識全部教給你,直到你掌握為止,只是偶爾有一些相應的指點,所以學習方面基本還是要靠自己。從他們身上能獲得一些經驗性的收獲,如遇到問題主動向他們請教,并共同思考,工作效率會提升得更快。
周文惠 90后 外企儲備經理
剛入職的時候會有師傅帶,大概持續了一個月左右。由于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公司業務各個模塊的任職經理要采取輪換制,所以大概三個月之后我也成了師傅,角色轉變后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因為自己曾經也做過徒弟,所以懂得換位思考,在帶徒弟的時候也會注意方式方法。針對年紀較大的徒弟會特別注意對溝通方式的選擇;針對惰性較強的新員工則會進行長期點對點的教授,并且會時常考察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有的放矢的方式效果非常好,徒弟們上手也比較快。
趙芯 85后 民企HR專員
公司有著非常規范的導師制度。三天的入職培訓后,所在部門的老員工會一對一地擔任新員工的工作導師,這些老員工一般都是部門的直接上級,所以工作中發生的任何問題基本上是可以隨時溝通的,這種老帶新的傳授關系持續的時間也不固定。
導師會在我們入職之前做出個性化的培訓計劃,并在試用期間協助員工共同完成培訓目標,試用期結束之后又會對我們進行完整的考核。導師一般不會把他自用的處事方法教給員工,而是放手讓我們自己摸索和創新,所以員工的工作方法也不會受到導師風格的影響。我本人也比較喜歡上級能夠先給我一個大致的目標或方向,然后由我自己去摸索整個過程,而不是單純地追隨和復制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