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子貢,孔子六大弟子之一,深得儒家思想精髓真傳,被崇譽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博學多才,洞察時事,從商之后,家累萬金,被認為是“中華儒商第一人”,堪稱儒商楷模。“以仁為本的愛人觀,以己達人的雙贏觀,以和為貴的和諧觀,言行合一的誠信觀”的經營管理理念,使其富甲一方。思古看今,子貢的商道理念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對現今的企業經營仍有著莫大的啟迪。
仁——心力之源
子貢對儒家道德理想的尊崇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構成了其精神內質。他“喜揚人之美、不匿人之惡”,以“溫、良、恭、儉、讓”的美德為圭臬,謙虛自律,克己揚人,將“仁、禮、義”的道德價值內置于心。他把握商道規律,敢為人先,憑借自己以“仁和”為根的誠信經營觀,錘煉出魅力四射的領導力,打造出和諧、仁義的團隊文化,身邊因此聚集了大量人才,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達到了“義利雙贏”的商道最高境界。
善因結善果,子貢種下“仁愛”之種,必然收獲“仁愛”之果。當你擁有一顆“仁心”時,別人也會向你回饋一顆“仁心”。作為一名能為企業、員工服務并為其發展負責的管理者,除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才能外,還需要有優秀的個人品質和人格魅力,借此來打動人、吸引人,從而贏得內外部客戶的依賴、信任,也唯有如此,才能萬眾歸心。
心聚力必聚,當一個具有領導魅力的管理者發出了號令、指示或下達了任務,如果能產生強大的感召力,那么就必然會一呼百應、令行禁止,達成經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與管理權力所產生的效能是成正比的。企業一旦失去了凝聚力,就會變成一盤散沙,目標難以統一,各自為戰,喪失市場競爭力,也就難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恕——推己及人
“恕”是孔子教子貢終身行之的優秀品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是這種推己及人“恕”行的體現。其實,在無形中,子貢已經將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和有無權勢都等同起來了,這在當時那個尊卑觀念極強的時代可謂是一個了不起的理念。他在處理員工、顧客、競爭對手、社會等相關方利益關系的問題上,堅持認為要學會利益兼顧和換位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使經營之路走得遠且穩健。他認為老板與雇員之間的和諧,商家與商家之間的和諧,商家與顧客之間的和諧,商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都是實現管理目標和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條件。
尊重對手。作為商人,子貢恪守商道,主動與競爭者搞好關系,堅持互相補臺,同生共贏,和諧發展。反觀當今有些企業,為了一己之私利,動輒不惜代價歪曲事實,詆毀業界同行聲譽,擾亂市場秩序,最后也使自身元氣大傷。
尊重客戶。“客戶是上帝”的理念在子貢時代就已經做到了。而當今時代,有些企業對“客戶就是上帝”僅保持在口號上,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方面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有的企業還在做著傷害客戶的事情。 尊重員工。子貢在制定一些事關員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時,總會先設身處地再三考量,政策、制度一旦落實了,如果自己能接受,就頒布執行,否則,就不會貿然強制推行。當今有些企業主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之所以搞得很糟,甚至不惜訴諸法律,走向極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企業在施行政策制度時只關注雇主利益,而忽略了員工的切身利益。例如有的企業在制訂規章制度時沒有充分征求員工的意見,甚至剝奪了員工的事前知情權,員工感到不舒服甚至強烈抵觸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尊重社會。子貢通過身體力行,帶頭營造了一個好的商業風氣,他按時按量繳納稅賦,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不忘救濟下層生活的百姓疾苦。一次,他外出經商,途中贖回一位淪為外國奴隸的魯國人,按規定,他可以獲得國庫的一筆獎金。但考慮到國家貧弱,他放棄了領取獎金的機會。子貢的尚義尊禮、博施濟眾、舍小利取大義的行為,不但沒有使他蒙受經濟損失,反而因此廣受世人稱譽并給他帶來了更多商機。反觀當下社會,有些企業居然連應盡的基本社會繳稅義務都難以做到,就不用說去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了,也更甭說去做企業慈善家救助更多的窮苦老百姓了。
和——貴在和諧
子貢崇尚“以仁為本、以和為貴”,秉持“以德立人,崇實務本”的做事觀。“和”即和諧、團結、融洽之意。“仁”即愛人,尊重人、愛護人和幫助人,要想達到“和”的效果,就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座情感橋梁,就是“仁”,“仁”與“和”相輔相成。在子貢仁愛之心的傳承下,整個經營團隊人心相向,和諧相融,情同一家,齊心協力完成組織經營目標任務。子貢認為,用人重德務實,斗則兩敗俱傷,合則優勢互補、共創利益,在“求同存異”中和諧發展。
子貢在選用管理人才時堅持的一個否決項就是人品,沒有好人品,再有能力的人也不用。他要求管理者帶頭“行仁政,施仁心”,在團隊內部打造良好的做事氛圍。當今有些企業在考核人才時往往不注重對品德的考量,結果是“一條魚腥了一鍋湯”。
子貢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強調“君子和而不同”,他要求團隊成員積極提意見和建議,說真話,對采納的意見和建議還要給予獎勵,絕不允許任何人打壓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的人,使整個團隊充滿正氣。這種“仁者愛人”的胸懷值得現今的企業管理者學習。現在有些企業,壓根就沒有為員工搭建流暢的溝通渠道,溝通機制也未真正建立起來;有的企業經常以“沒有任何借口”、“要勇于做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有問題自己解決,我只要結果”這樣貌似正確簡單的廢話來“教育”或“搪塞”下屬,使溝通雙方充滿了“不對等”性。長此以往,企業完全變成了“管理者的一言堂”,因此也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信——立身之本
子貢問: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去其一,何先?孔子曰:去兵。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因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為本,信為用,以誠為本。如果一個人講信用到了眾所皆知的程度,樹立了信譽,那么他自然就會形成一種無形資產,這種人去做事情必然比一般人要多幾分可靠性。子貢認為:信乃立身之本,是商業穩步發展的必要前提。他從商多年堅持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一說法,對當今這個被認為誠信普遍缺失的時代意義尤為重大。
當今有些企業,并非秉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堅持“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沒有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效率來降低成本、提升產品品質、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占有率,而是選擇了欺騙消費者的伎倆,最終落個害人害己的下場。比如,最近幾年來人們討論最多的莫過于餐桌上的信任度了,什么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染色食品、瘦肉精豬肉、藥物速成雞……毒劣食品泛濫。這樣的企業明著拍著胸脯保證質量,暗地里卻披著虛偽的外衣大賺黑心錢,豈能不遭到消費者的唾棄!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主對內部客戶——員工的誠信也讓人不敢恭維。下列幾種情況比較突出:一是企業借經營困難為由延遲發放工資,或者長期拖欠不發,有的企業主甚至卷錢“跑路”。作為員工,只能一忍再忍,萬不得已時,才向媒體、法院申訴,要是再沒辦法的話,就采取一些極端的做法,以引起公眾效應來捍衛自己的權益。二是企業侵害員工的切身利益,如不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使員工養老、醫療等失去了基本保障。三是為了留住人才,給員工開一些空頭支票,把企業說得天花亂墜,最終結果還是失信于員工。如某企業老板,每周都對員工開展企業文化理念培訓,想通過這種不斷宣講企業文化的形式,來激發全員的愛企熱情。但問題是,雖然員工們課堂上都很受感動、很認同這些理念,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看不到老板和管理層的身體力行。這樣的企業文化宣導會起作用嗎?這樣的企業老板還有何臉面談誠信?
以上種種情景,想想古人子貢,豈不令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