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中出現了以成人化手段實施的經濟犯罪,部分涉罪未成年人已經成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未成年人實施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尋釁滋事、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時,手段已由以往的口頭威脅、拳腳相加發展到持棍棒、刀具作案,往往造成較嚴重的后果。”
這是北京市某檢察院一份調研報告中的一段話。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成人化、暴力化和智能化的傾向。專家指出,未成年人易沖動且控制能力差,一些人追求物質享樂,有較強的虛榮心和占有欲,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而在家庭生活方面,由于絕大多數未成年人是獨生子女,有些父母對子女比較溺愛,百依百順,導致未成年人的不良意識和行為習慣。而另一些父母則是簡單粗暴,動輒打罵,致使未成年人產生逆反心理或不健康心理。
“消除英語教育虛火,首先要讓英語回歸工具的原本定位,改變當前對英語的畸形重視,從制度上剝離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其次,對英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弱化英語的應試教育功能,強化其語言教育功能。”
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一個怪圈,很多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英語,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在國際化大潮中,英語教育須強化,但應走更加合理的道路。
yer8jfxEghYbHROIPF5DZg==“如果說‘×’太強硬,怕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那么,‘O’也有零鴨蛋、剃光頭的諷刺意思,是否也不適宜?”
日前,一位小學教師反映:學校規定教師批改課堂作業時,不能用“×”,只能用“O”。這令很多師生和民眾疑惑不解。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對先進教育理念略知皮毛,而又寄望于教育創新的望文生義,不在教育本質、服務宗旨這些根本方面下工夫,卻熱衷于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式。不能打“×”,不僅是“挫折教育”的責任轉移,更凸顯了教育管理的誤區。
“堅持正確導向,恪守媒體責任;依法文明辦網,守住‘七條底線’;加強內容建設,服務學習生活;嚴格行業自律,加強內部管理;開展網絡關愛,服務青少年成長。”
2013年9月29日,由全國百家網站共同發起的“綠色網絡,助飛夢想”——網絡關愛青少年倡議活動在北京舉行,百家網站負責人在題為“建設綠色互聯網,弘揚青春正能量”的網絡關愛青少年倡議書上簽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青少年網民目前已達3.2億。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網絡或遭遇“網絡暴力”。此舉是媒體從業人員承擔職業責任的表現。
“個性獎學金的初衷是‘關注個性、尊重個性、保護個性’。希望通過社會需求和社會導向‘倒逼’教育改革,促進整個社會從簡單的‘應試教育’向‘個性教育’轉變,以推動教育改革。但要在深層意義上推動全社會對‘個性’的重視,還應出臺更具細節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更深層次地引導、影響學校的評判過程。”
近日,國內首個以“關注個性、尊重個性、保護個性”為主題的“華佗論箭個性獎學金”在廣西柳州頒獎。盡管“個性獎學金”旨在摒棄“以成績論英雄”的傳統選拔機制,但對從事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而言,“個性”的評判標準無疑是彈性最大和“最難以掌控”的。針對“個性獎學金”的實施細節,有網友這樣說道。
(責任編輯:馬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