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擁有豐富而深厚歷史文化的廣州市知用中學不斷發展、再創佳績的根源在哪里?當然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本期《深度報道》將為您介紹廣州市知用中學的文化建設工作,探尋校長楊衛國的文化治校之道。
2009年3月28日,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旅居海外的廣州市知用中學(以下簡稱“知用中學”)校友及知用中學的國內校友近千人,在廣州匯聚一堂,歡慶知用中學建校85周年,在熱烈、融洽的氛圍中,敘昔日理想情誼,話今日輝煌成就,感母校培育之恩——這場“全球知用校友大聯歡”彰顯了知用中學厚重的歷史文化及強烈的感召力和強大的凝聚力。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是知用中學不斷發展的根源,而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知用中學再創佳績依靠的是什么?仍然是文化!用校長楊衛國的話說:“學校文化是打造學校品牌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接下來,我們將循著楊衛國的教育理念,探尋他的文化治校之道。
一、挖掘歷史文化的嶄新內涵
知用中學至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2008年之前,知用中學經歷過一個低迷而彷徨的發展困惑期。2008年9月,楊衛國成為知用中學校長,在他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走上振興發展之路。楊衛國指出,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建設學校文化,用學校文化塑造學校品牌。對一所歷史悠久的中學來說,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打造學校文化的根基。要建設現代學校文化,就必須深刻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并賦予其全新的內涵,使其成為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學校文化。
1.歷史文化的鉤沉
1922年11月,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的一些優秀畢業生以“先歸納以求知,復演繹以致用,求知致用并重”為宗旨,組織知用學社,以“求知致用”為辦學理念。1924年,知用學社向廣東大學借用三間課室正式創辦知用中學,推舉唐富言為校長,并以其宗旨要義“知用”為校名,以“格物求知,窮理致用”為校訓。接著,知用中學成為激進青年和進步人士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魯迅、茅盾和歐陽予倩等都曾在知用中學授課。后來,由于戰爭的原因,知用學社在多地(中國的香港、澳門和越南的西貢等地)創辦知用中學,為海外華僑子弟教授國文。因為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在那時局多變的年代,知用中學培養了大批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
知用中學自創辦(1924年)到正式改為公辦學校(1956年),三十多年始終堅持“推進中國教育,致力救國報國”的教育理想,在風雨飄搖的艱難時局中昂然前行。生生不息的辦學精神和教育信念已成為知用中學的學校文化,代代傳承。
2.學校文化的斷層
1956年,知用中學成為公辦學校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再次煥發生機,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社會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知用中學的文化建設未能很好地推進,以致學校文化出現斷層。尤其在21世紀初期,由于學校領導的頻繁更換,學校文化的發展與現代教育的發展極不協調,學校文化發展的滯后嚴重制約了學校教育的發展,出現了文化與教育相互掣肘的狀況。2008年,楊衛國成為知用中學校長,他面對嚴重斷層的學校文化開始了審慎思考,并意識到重建學校文化和重塑學校品牌的重要意義。
3.學校文化再定位
楊衛國對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面對知用中學學校文化的嚴重斷層,通過挖掘和思考學校的歷史文化,并結合新形勢下的教育需求,楊衛國對知用中學的學校文化進行重新定位:在秉承“求知致用”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把“格物求知,窮理致用”這一當年創辦知用學社時的校訓作為當今知用中學的校訓,并賦予其嶄新的文化內涵。
二、把環境文化建成學校名片
楊衛國認為,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思想和理念的重要體現,就知用中學而言,其本身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想打造學校品牌,就必須進行全方位的學校文化建設。經過調查、研究和思考,楊衛國決定,首先著手學校的環境文化建設。學校的環境文化建設,即對學校環境中的硬件設施進行文化的軟包裝。
在2008年之前,知用中學進行了全面的硬件建設,并成功升格為廣東省一級學校。遺憾的是,在美麗的校園環境中,感受不到學校的文化氣息。為此,楊衛國和全體師生一起,凝聚智慧,身體力行,在學校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學校的文化建設。具體包括三點。
1.凸顯教育文化建設
按照楊衛國的思路,凝聚全體師生的智慧,把學校各處原有的名稱改為既有傳統色彩又有現代氣息,既帶教育色彩又具個性特征的名稱,以此凸顯學校的教育文化特色。例如,將高中校區的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和辦公樓等分別命名為“求知樓”“致用樓”“弘志樓”和“魯迅樓”等。又如,在各班級門前和室內利用空白墻體打造“會說話的德育”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各班的文化園地。
2.彰顯歷史名校特征
知用中學整合、弘揚并發展學校歷史文化,以展示歷史文化底蘊,彰顯歷史名校特征。2009年,根據學校文化建設的設想,知用中學把整合與弘揚魯迅的讀書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重點。楊衛國說,魯迅先生倡導的讀書文化在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他不僅曾在知用中學講學,更留下著名的《讀書雜談》講稿,弘揚他的讀書精神,這對倡導學校的讀書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為此,學校通過魯迅塑像、魯迅樓和魯迅生平沙畫墻等形式充分展示魯迅的讀書精神,以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學校還在校園網站建立“魯迅文化”專欄,以擴大宣傳途徑和范圍,增強學校文化的影響力。
3.精心定位學校文化
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及需求,按照楊衛國文化治校的思路,知用中學邀請文化設計的專業機構,對學校文化進行全方位包裝。例如:修建沙畫墻、文化走廊,設置獨特的校園讀書角等。
通過幾年的環境文化建設,知用中學獨特的文化品位已經形成——古樸幽深的歷史文化氣息和優雅清新的現代文化韻味已成為知用中學學校品牌的顯性特征。其實,環境文化建設只是楊衛國文化治校辦學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德育文化共同構成楊衛國文化治校的思想體系。
三、把教師文化建成學校文化的靈魂
楊衛國說:“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代表學校育人的價值觀和辦學理念。”教師文化來自學校文化的驅動力,教師的創新能力、專業發展和教育智慧是教師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環境文化只是塑造學校品牌的外在體現,那么教師文化就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和內涵。
2008年底,楊衛國提出“以德立校、科研興校、文化治校、質量強校”的十六字辦學方針,明確了“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將“文化治校”的辦學宗旨提升到嶄新高度,還把教師文化置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地位,要求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教師文化建設體系。
針對教師文化建設,楊衛國提出“三精教育管理模式”,即提倡教師在治校、治教和治學中實施“精致管理班級、精準備課教學和精心育人成才”的教育模式。針對教學工作,楊衛國強調“四要”:一是形成敬業、愛生、嚴謹、務實和拼搏的教風;二是形成團結、奉獻、廉潔和高效的工作作風;三是具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于探索和求實創新的實干精神;四是打造一支具有愛崗敬業、敢為人先、格物求知和求知致用精神的教師團隊。針對教師培養,楊衛國制定了“獻身教育事業,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觀念先進,治學態度嚴謹;教學水平一流,育人藝術精湛;真誠熱愛學生,不斷開拓創新”的培養目標。
當然,教師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按照楊衛國的教師文化建設思路和總體建設目標,根據越秀區委、區政府的“人才工程”戰略規劃,結合自身實際,從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知用中學首先落實“兩個基本途徑”和“三大主要內容”,以推動教師文化建設的實施,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和專業化發展。“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程,以院校繼續教育專題學習和校本教研、校本崗位培訓為途徑;二是以校本教研、校本崗位培訓為主,院校繼續教育專題學習為輔的教師學習途徑。“三大主要內容”:一是教師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二是教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三是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教學技術手段。
為了更好地落實“兩個基本途徑”和“三大主要內容”,其具體做法有四點。其一,抓好師德教育。堅持每周一次的教師思想政治學習和教育活動。其二,抓好校本教研。一是開展專家專題教育理論、教學實踐的講座和輔導;二是做好學校教學公開課、教學研討課的點評和評價以及優秀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的評比;三是堅持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和學科組教研活動。其三,抓好校本培訓。一是成立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領導小組,開展教師教育、教學理論的專題學習與理論輔導;二是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標準、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的學習;三是狠抓教師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規的學習、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以及教師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學習。其四,抓好教師培養工程。一是從科、級組長和高級教師中培養出在市、區內有影響,在校內有示范作用的教師:二是培養一批在區內具有一定影響的骨干教師;三是對青年教師開展“師徒結對”活動,提出和落實青年教師成長的目標要求(“一年站穩講壇”“三年獨當一面”和“六年成為學校名師”);四是開展青年教師的“青藍人才工程”上崗培訓,鼓勵在職培訓和開展教學百花獎的評比活動,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此外,學校結合教師培養工程,既不斷推進教師教研文化建設,又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還為全校教師專門設立“教學百花獎”,并要求每位教師定期參加每年一次的全校教師教學競賽活動。“教學百花獎”以起始年級入學成績或第一學期的摸底測驗成績為起點,每學期以本學科在區內超均率為評價目標,再與每學期的教學績效獎金掛鉤,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知用中學著力構建教師文化,“以全面的教育促進全校師生的全面發展”的“三全”辦學思想,有效地引領學校以“辦一所校風優良、師資優化、教育優質和文化治校特色鮮明的廣州市歷史名校”為辦學目標,牢固樹立“教以生本、學為發展”的教學理念,探索“啟發、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深入開展課程改革和教學科研,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最終整體提升了學校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
在教師文化建設的引領下,知用中學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專業化發展卓有成效,一支以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以及越秀區人民政府嘉獎獲得者為代表的優秀教師隊伍已然形成。
四、把德育文化建成學校文化的血和肉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知用中學的文化建設始終圍繞“文化育人”這一核心展開,而“文化育人”的根本在于德育文化。楊衛國認為,德育文化建設是一項漫長的系統工程,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愛國、明禮、求實、奮進”的校風,“敬業、愛生、嚴謹、務實、拼搏”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學、進取、創新”的學風,以促進學生、教師與學校的和諧發展,這不僅是搞好德育文化建設的基礎,更是建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學生文化的重要前提。
遵循“小贏在智、大贏在德”的教育理念,知用中學將德育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設定為“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面育人”,把育人的目標設定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培養和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為此,學校的德育工作緊緊圍繞“四完善”“五堅持”和“六構建”推進。“四完善”:一是完善學校德育骨干隊伍的建設和德育管理機制,二是完善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和“全員參與”德育管理的措施,三是完善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制度,四是完善學校、社區和家庭“三結合”的德育網絡。“五堅持”即堅持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實踐體驗,堅持潛移默化和全面育人。“六構建”:~是工作機制與育人環境的構建,二是“十大主題”系列教育的構建,三是“知用文化”與德育校本課程的構建,四是德育課題實驗與特色的探索和構建,五是團隊、學生會與“三結合”德育管理網絡的構建,六是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
學校在全校師生中樹立大德育觀,結合青少年思想、身心發展和教育的客觀規律,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各年級德育工作的主題。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系統設計、分步實施,抓住重點、全面管理,探索特色、追求實效。各年級的教育主題是:初一年級即“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初二年級——“健康心理、人格養成”,初三年級——“加強責任、提高能力”;高一年級——“自主意識、科學精神”,高二年級——“自我完善、健全人格”,高三年級——“社會責任、價值取向”。
學校要求德育工作做到目標明確、途徑得當、內容豐富和方法有效,即通過實施校本德育課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完善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育人機制,辦好家長學校,加強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的領導,系統、科學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達到育人目的。
在楊衛國看來,學校的品牌建設離不開學校的文化建設。但學校文化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不僅包含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德育文化和學生文化,更包含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一系列文化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既相互影響,又融會貫通。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各方面、各環節都不能偏廢,必須做到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知用中學的文化建設不僅樹立學校品牌,重塑學校形象,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更展現楊衛國文化治校的獨特之處。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知用中學會成為一座更加炫麗奪目的教育百花園。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