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朗讀對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意義
小學低年段學生識字量小、記憶力強,朗讀對他們的意義在于“識字”和“積累”;小學低年段學生初步具備語感,朗讀對他們的意義在于系統、密集、專業且高于生活的語感訓練。正確的朗讀需要良好的語感,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著眼細節,深入一線,并沿著明確目標_歸納問題——分析原因——尋找對策的思路進行研究。
二、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提出的朗讀要求是:發音正確,聲音響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等;針對小學二年級學生提出的朗讀要求是:注意長句中和段落間的停頓等。可見,小學低年段的朗讀教學目標應遵循三個要求,即正確、流利和有感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根據“正確、流利和有感情”這三個要求,將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目標具體化(如表1所示)。
只有明確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目標,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教學才有方向和抓手,才能有效解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三、朗讀在小學低年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存在三個問題。
1.朗讀不正確
對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說,正確的朗讀,即用標準的普通話準確地朗讀文本。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低年段學生存在朗讀不正確的問題,具體包括四點。其一,讀音混淆。學生常將詞語中兩個字的讀音混淆。例如,“團圓”一詞,學生能讀正確,而單讀“團”時,學生可能錯讀成“圓”。其二,環境字音錯誤。學生生長的語言環境對他們的語言影響較大,雖然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標準讀音,但在生活中學生耳濡目染,于是,形成錯誤讀音。其三,方言語音錯誤。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朗讀受方言影響較大。例如,北方的學生常將前鼻音錯讀成后鼻音,將后鼻音讀得過重。其四,逐個讀字錯誤。這類錯誤主要表現在兒話音強調和輕聲重讀方面。
2.朗讀不流利
對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說,流利的朗讀是以正確的朗讀為基礎,并比正確的朗讀具有更高的標準。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低年段學生存在朗讀不流利的問題,具體包括三點。其一,丟字、加字和倒字。例如,學生易將“咦,青蛙為什么沒參加?”讀成“咦,青蛙為什么沒來參加?”其二,回讀。回讀,原指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能引起情感沖突與升華的詞、句、段反復朗讀。對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說,會出現好像“結巴”一樣的回讀。例如,針對“有了家,帶娃娃,不怕風吹和雨打”這句,學生會回讀“帶娃娃”。其三,停頓不當。具體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句逗停頓不當。由于學生不知道各種標點代表的停頓時間的長短,所以出現停頓不當現象。二是長句中和段落間的停頓。因為一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語感,所以未能處理好長句中的停頓。另外,一部分學生的段落意識不強,以致常常疏忽段落間的停頓。三是兩個極端。有的學生朗讀時一字一頓,有的學生朗讀時沒有停頓,甚至讀得喘不過氣來。
3.朗讀沒感情
有感情的朗讀,即將文字內化為感受,再用瑯瑯之聲表達。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低年段學生的閱歷尚淺,加之有些朗讀內容沒有經過篩選,所以朗讀僅限于“模仿”階段,缺乏足夠的感情。具體表現為三點。其一,唱讀。在小學低年段學生的閱讀中,唱讀實質是只顧讀音,不解字、詞和句義。其二,歧義。一些學生在朗讀時常常令人產生歧義。例如,“小豬說:‘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滿身土!’”這句話,學生在朗讀時沒精打采,聲音很小,且含糊不清。學生的解釋是:小懶豬就是這樣的!這樣的解釋會產生歧義,無法獲得大家的認同。其三,模式化。一些學生雖然朗讀正確、流利,但缺乏個人色彩。這樣的朗讀是模式化的。例如,“孩子,你在哪里呀?”和“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這兩句話,若按照模式化朗讀,無非就是處理為疑問的語氣。其實不然:前一句應是疑問的語調,表現著急的語氣:后一句應是陳述的語調,表現嗔怪的語氣。
四、小學低年段學生朗讀教學策略
針對小學低年段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實施有效策略。
1.樹立朗讀典范
小學低年段學生初學朗讀,且模仿力較強,因此,教師應為他們樹立朗讀典范。具體包括三點。其一,適時范讀。范讀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應注意三個要點。一是在開課伊始范讀,既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使學生感知朗讀內容的全貌,還讓朗讀訓練以更高的標準進行。二是在體悟重點字、詞、句和段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并在這時范讀,以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讀出非同凡響的感受。三是在學生朗讀不當時范讀,以起到有效對比、糾正錯誤和對比提高的作用。其二,語速控制。小學低年段學生識字量小,因此,要求教師的范讀語速相對緩慢,并應注意字詞的發音和長句內部的停頓。其三,夸張表現。針對初學朗讀的小學低年段學生,教師在范讀時可以有夸張的表現,即既要有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有聲語言,又要有目光、表情、動作和姿態等體態語言。
2.規定朗讀形式
其一,靈活多樣。小學低年段學生在游戲時,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教師應注重朗讀形式的靈活多樣,使學生體會朗讀的快樂。例如,可采用齊讀、范讀、領讀、輪讀、表演讀、分角色讀和男女生賽讀等形式。其二,慎重選擇。具體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僅注重朗讀形式的豐富,更重視朗讀形式的有效;二是朗讀形式的選擇應以學生的朗讀能力為依據。其三,注重感悟。在朗讀過程中,感悟非常重要,因此,針對小學低年段學生感受力尚淺的特點,可采用三種朗讀方法。一是音樂、圖畫和動作等輔助的方法。例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明白“一群”的意義,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表達這一感悟。二是創設情境。小學低年段學生人生經歷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便更好地朗讀。三是聯想與想象。例如,在教學《鋤禾》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想象夏天的正午,農夫在炎炎烈日下勞作的痛苦感受,只有通過想象,獲得感受,學生才能通過朗讀準確地表達情感。
3.講究朗讀技巧
對小學低年段學生而言,教師應向其傳授必要的朗讀技巧。關鍵有兩點。其一,選材的技巧。所選朗讀材料應適宜學生閱讀,且教師提出的朗讀要求要合乎學生的水平。其二,評價的技巧。小學低年段學生非常在意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意義重大。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評價語言要有指導性。針對初學朗讀的小學低年段學生,教師評價應具有可操作性,即既要評價字音的朗讀是否正確,又要評價情感表達是否準確。二是評價語言要有激勵性。小學低年段學生往往缺乏朗讀的勇氣,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鼓舞人心,使學生充滿勇氣,敢于朗讀。
小學低年段學生朗讀是教育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因此,教師應針對朗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實施相應的有效對策,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