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即選擇現成的文章,并按照一定的訓練目標和線索編排在一起。因此,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綜合、完整的信息系統。可見,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是個性化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和隨意性。文本解讀可從解讀思想內容、言語形式和風格流派等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從文本的思想內容入手解讀初中語文文本的核心價值。
一、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解讀原則
1.基于課程性質與標準的原則
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解讀首先應考慮語文課程的性質和標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初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文本思想內容解讀的過程中既要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要考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擁有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既應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又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既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解決閱讀問題,又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2.基于文本定位與特征的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根據教學價值進行相應定位,因此,在解讀文本思想內容時,教師應依據文本特征,選擇最具教學價值的內容。文本特征包括文體特征、文本結構和文本表達。例如:不同文體表達同一內容,其文本核心價值不同,教學設計不同;同一文體不同結構的文本,其文本核心價值不同,教學設計也不同。因此,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必須抓住文本特征,使學生清楚、明了。
3.基于學生特點與學情的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只有熟悉學生的特點,才有助構建新知識,獲得新經驗。因此,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應基于學生的特點和學情,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定教。具體包括三點。
(1)學生的能力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有了顯著發展,專注力有所增強,能注意到事物的細微處,并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可抓住抽象事物的本質特征,具有較深刻的內心體驗和較強烈的求知欲望,且逐漸樹立起創新的意識。因此,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必須基于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經驗
無論在學習方面,還是工作方面,初中生已有了自己的經驗。即使從沒有接觸過的新問題,他們也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作出判斷和解釋。因此,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應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基礎,尊重學生的經驗,以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認識。
(3)學生的學情
學情是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解讀的起點。學生的現有狀態和學習潛力之間構成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應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經歷、現狀和需要,以使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解讀的策略
文本的思想內容是文本的核心內容,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為了解讀文本的思想內容,可實施三個具體策略。
1.打開天窗法
“打開天窗法”中的“天窗”即題目。文章的題目是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因此,學生可通過題目解讀文章。
“打開天窗法”包括三個要點。其一,析題。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聯文章的結構,起到揭示主旨和貫穿全文的作用,因此,教師可圍繞分析題目展開教學。其二,調字。題目中的某個字有時會蘊含諸多信息,因此,教師可通過調字分析相關內容。其三,換序。題目常常透露作者的觀點或情感,因此,教師可通過調整題目中文字的順序,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
2.一語立骨法
“一語立骨法”,即通過抓取、分析承載文本主旨、主線和作者意圖的“一語”,以迅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一語”可以是一個關鍵的字、詞、句和段。關鍵的字、詞、句和段能揭示主題、表達情感與塑造形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一語立骨法”,化繁為簡,以使學生積極思考和習得方法。
“一語立骨法”包括三個要點。其一,立骨。準確找到提綱挈領的“一語”,以迅速進入文本,開展有效學習。其二,設疑。“一語”通常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一語”自主設疑,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三,釋疑。要圍繞“一語”解決疑問,就須解讀全文,品析語言,恰切釋疑。
3.曲徑通幽法
“曲徑通幽法”,即換一個角度解讀文本,以更好地體會文章異樣的精彩。“曲徑通幽法”有三個要點。其一,遠觀全局。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傳遞的主要內容。其二,近察側面。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以體會文本的主題思想。其三,放眼四周。教師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轉向生活,自我反思。
只有明晰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原則,才能更好地實施初中語文文本思想內容的解讀策略,最終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太炎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