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高中學段的重要基礎課程,高中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過程,高中數,學課程“過程性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工具之一。實踐證明,針對高中數學課程的特點,只有從評價的層次性入手,通過層次的不同凸現評價的立體感,才能相對全面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過程性評價”的含義
高中數學課程“過程性評價”的層次性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評價主體的層次性;二是評價的不同對象所體現的差異性,即不同學生的不同起點和他們過程性變化中的評價差異。那么,在實踐中,高中數學課程“過程性評價”的層次性在各個層面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又將如何實施“過程性評價”呢?本文旨在以評價主體的層次性為主線,以評價對象的差異性為輔線進行具體闡述。
1.教師評價
實踐證明,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支柱。那么,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源泉在哪里呢?結合高中數學的特點可知,這個源泉主要包括六點。
(1)課堂表現評價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狀況,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和態度,并對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知、情、意、行”進行綜合評價。同時,教師要盡量在課堂上營造寬松、和諧、民主與平等的評價氛圍,構建師生、生生互動的空間,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提供豐富的素材,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最終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課堂評價過程的操作呢?應事先根據各個教學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以利于后續的評價。
(2)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可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諸多信息。例如,課后復習的態度、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等。作業評價具有導向、調控和激勵等功能。在數學作業的批改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采用“評語+等級”的形式完成作業評價。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可采用激勵性的評語(“批改你的作業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不過再仔細一些會更好”):對有進步的學生,可采用獎勵性的評語(“最近你的作業進步了,獎你一顆★”);對有待進步的學生,可采用期待性評語(“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常常想出與眾不同的解法,如果解題方法再巧妙一些就更好了”)。頗具特色的各種評語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教師也應給出學生作業的評價等級。
(3)課外學習評價
課外學習評價,即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給予恰當的評價和鼓勵,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探討和研究數學問題,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在相應的分值評價中給予加分和鼓勵等。課外學習評價主要涉及學生課后相互討論問題、自主學習和數學課程相關的知識以及對所學內容的總結等。
(4)專項評價
專項評價是主要針對某些特殊的共性問題或某些獨特的個性問題的評價方式。專項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改變。設置專項評價時,應以教育為目的,以循序漸進為工作方法,制定切實、有效的評價內容,以使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變,最終引導他們獲得進步。
(5)測驗評價
測驗評價主要通過形成性考試(如單元測驗,段、期考卷)對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進行檢測。測驗評價以《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數學知識和技能中的核心概念、規律和主干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測驗評價要控制試題的總量,以保證足夠的做題時間。同時,在測驗評價中,試題的制定要分層次,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另外,測驗評價提倡等級制代替分數制,以體現發展性,既樹立學生的信心,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最終,測驗評價會解析學生的考試結果,反思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與解題技能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測驗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最終教師針對某些共性或某一典型個體評價對象的問題進行點評,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測驗評價觀,進而調整他們學習的相關環節,謀求更大的進步。
(6)二次評價
二次評價體現“過程性評價”的內涵。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比較明顯,所以,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達到學習目標?;诖?,二次評價與補充評價的方法最適宜。例如,學生對自己的某次測驗不滿意,便可提出申請,重新學習后,進行第二次測驗,教師便根據學生的第二次測驗給予評價。又如,學生覺得自己的作業做得不夠理想,便可重做一遍,教師便根據學生的第二次作業給予評價。二次評價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縱向發展,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
2.主體評價
“過程性評價”離不開學習主體的自我評價。高中數學課程學習的主體評價可分為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的過程一般由四步組成:一是觀察自己的行為表現,二是通過自我觀察或參照他人的評價結論,檢查自己的行為表現;三是進行自我評判;四是確定自己未來的學習目標。小組評價使學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對自己、對同學作出客觀的評價,既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又促進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與溝通。
在主體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內在思想,內容主要涉及:對學習的目的與態度、思維過程、努力程度以及與之相關的自我目標等。然后,由學生作出自我評價。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取得進步。
由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漸進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主體評價時,要有一定的時間長度,如兩周做一次,以使學生認真思考兩周的收獲與不足,從而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
3.家長評價
教師應要求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活動,既讓家長及時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與進步的點滴,又能相對容易地獲取家長評價的信息,還加強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最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4.終極評價
在模塊學習之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綜合評價,即對學生個體的終極評價。當然,最好的評價不僅包含對過去的介定,更是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提出具體目標,能鼓勵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嶄新的課程學習。
二、“過程性評價”的意義
“過程性評價”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評價內涵,在教學中逐步實現了學期數學教學任務和測評目標。具體包括三點。其一,改變觀念,認識自我。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得到激勵與關注、幫助與肯定。從此,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審視自己,并充滿信心地參與課堂教學。于是,師生關系更為融洽,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其二,尋找差距,樹立意識。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反思,及時確立當前的任務和責任,并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斷分析,令學生的責任意識越來越強。其三,確立目標,制訂計劃。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制訂的計劃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可行性、可預測性和可調控性。這樣,學生既明確任務,又增強能力,進而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立項課題。青年專項課題“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解題教學的策略研究”,批準號:CBA12030。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