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學科學教材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要以活動的形式為脈絡展開;二是內容有所減少,形式靈活、多樣。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教師將教材內容轉移到課件上,課件完全代替教材,教材成為擺設,甚至學生整節課都不用翻開教材;二是教師按照教材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三是教師面對教材中的資源,不知如何利用,教學效果不佳。本文旨在針對三個問題,提出四個策略,以闡明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巧用教材。
一、導入新課
科學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內容豐富、優美,具有針對性,是導入新課的好資源。例如,在教學“白天與黑夜”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節。一是讓全班學生齊讀單元導讀內容中的一段文字(一邊是朝霞滿天,一邊是繁星點點;一邊是千里冰封,一方卻烈日炎炎。為何在同一時刻,地球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之后,齊讀課文。二是提出問題:“誰能講一講,課文中描述了哪幾種自然現象?”三是進一步提問:“為何在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現象?”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生成的問題,輕松引入新課。
只有齊讀教材,才能感受科學現象,充滿求知欲望;才能樂于思考問題,善于尋求答案,最終順其自然地開始新課的學習。
二、強化概念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概念,才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強化概念,培養學生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呢?例如,在教學“日食”這一內容時,概念的形成是難點。針對教材中的相關文字,我設計了六個問題:其一,日食是什么?其二,觀察日食發生時的圖片,會有哪些發現?其三,如何設計模擬實驗進行驗證?其四,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閱讀教材,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應怎樣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脫離文本,再次觀察日食的圖片,如何用科學的語言表述日食的概念?
只有圍繞科學概念的形成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強化概念,形成科學、規范的表達。具體包括三點。首先,可讓學生嘗試以科學、規范的語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通過提問,讓學生在比較和分析的過程中構建概念;最后,讓學生學會科學、規范地表達概念。這樣,通過教材,科學概念得到強化。
三、設計實驗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能力處于逐步形成的階段,其實驗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和創新性有待加強,因此,只有依托教材,扶放結合,引uypoCgbZav/FFrJPecq10w==導學生設計實驗,才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種子和幼苗”這一內容時,為了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教師可引領學生設計相關實驗。教材提供了實驗的設計方案,據此,教師可設計五個環節。其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不同環境下幾種植物種子發芽的情況,并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與假說,最終回答“種子的發芽與哪些條件有關”這一問題。其二,小組討論,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才能證明自己的猜想”這一問題?其三,學習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種子發芽與水相關的實驗設計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實驗是怎樣設計的?應注意哪些問題?其四,通過討論與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實驗設計方案。其五,設計方案的分享交流。
利用教材,學生自主設計了實驗,既降低教學難度,又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還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并進行自主驗證,才能取得科學教學的實效。
四、處理信息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閱讀資料恰好是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徑。例如,在教學“地球”這一內容時,教材提供了人類發展史上不同時期的科學家研究地球的相關資料。據此,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其一,閱讀教材,標出關鍵詞語;其二,根據提問,再次閱讀,找出問題的相關信息;其三,嘗試用最簡單的句子概括獲取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閱讀教材、處理信息的習慣。
教材是一種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合理利用教材這一資源,以使教學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廣東省東莞市中小學名師蔡敏勝工作室)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