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如火如荼的課改浪潮中,地方課程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滌蕩著傳統教學理念和運作方式,為傳統教學吹進了縷縷春風。地方課程是一種獨特的課程形態,它超越了學科課程的邏輯體系,是一門集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與自主性于一體的課程,在課堂上可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方課程的興趣,讓課堂精彩起來呢?筆者通過收集和探訪,悟得點滴啟發,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小學地方課程。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挖掘鄉土文化資源,綻放地方課堂精彩:挖掘風景名勝資源,傳承地方文化;挖掘民俗風情資源,陶冶藝術情操;挖掘家鄉文化資源,激發愛鄉之情。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地方課程興趣,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加多元化,使地方課程課堂教學彰顯出活力。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講,他們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就是鄉土文化。鄉土文化資源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具體說來,有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兩大類。鄉土文化資源經過千百年的積淀,有著豐富的內涵。教師發掘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應用于地方課程教學,必將極大地豐富地方課程的內容,不僅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能讓課堂教學更接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能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中獲得直接經驗,促進全面發展。
一、挖掘風景名勝資源,傳承地方文化
小學課堂教學應注重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體驗。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應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是地方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地方課程教學應該形成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新體驗、新發現、新認識。
筆者結合地方課程教學實際,收集了大量的地方鄉土資源素材,以縉云仙都風景和千年古鎮為背景,讓師生在尋找和品味縉云鄉土資源的過程中發掘題材,讓學生經過尋訪和實地考察,激發興趣,豐富知識,啟迪心智。
仙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往今來,諸多名人墨客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風景優美,更是眾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將這些引入教學中,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千年古鎮的文化資源挖掘中,我們介紹了縉云的“趙州橋”——賢母橋等文化資源,同時組織參觀和考察的實踐活動。在參觀、考察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名勝古跡的特征,使學生獲得第一手材料,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而且使他們走進自然,學習了書本外的知識,有利于傳承地方文化。
二、挖掘民俗風情資源,陶冶藝術情操
民俗風情鄉土文化不僅對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有一定影響,更因其獨特魅力而陶冶了一方勞動者的情操,使廣大勞動者在勞作之余能獲得美的體驗,從而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農村小學應關注鄉土藝術活動,著力挖掘鄉土藝術資源。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鄉土藝術活動,既能培養學生對鄉土藝術的興趣,充實學生的生活,又能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民族情操。
利用民俗風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以引入張山寨“七七廟會”民俗風情為例:首先要求學生深入實際,走訪知情人,了解獻山廟會的民間傳說、習俗及歷史沿革;然后收集相關資料,挖掘廟會的文化內涵;最后擴大“七七廟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學校組織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裝訂成冊,作為向外宣傳的材料或學校傳授鄉土文化的教材。學生受到了濃厚的家鄉文化的熏陶,感到非常自豪。也可發動學生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獻計獻策,為以后發揚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培養人才。
學生積極參與到廟會當中,經歷一系列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感受傳統廟會的文化內涵,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每逢廟會,人們便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歡聚暢敘,其樂融融,一派祥和氣氛。在此期間,學生也能從中學會交往的禮儀,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在上述地方課程教學案例中,我們清楚地發現,通過學生實踐活動,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是地方課程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真正的實踐者。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民俗風情中,感受民俗風情的魅力和內涵。
三、挖掘家鄉特產資源,激發愛鄉之情
在地方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和學生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家鄉特產,感受家鄉豐富多彩的特產經濟,提升學生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感情。
如教學六年級《浙江綠谷》中《香菇之源》。在這一課中,學生了解了菇神傳說,就會對家鄉的特產產生好奇。教師順著思路插入了家鄉特產的介紹,縉云以糧食生產、生態水果、蠶桑、茶葉和席草為農業的主導產業。尤其蠶桑是大多數學生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學生聽得到、看得到,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來開展教學活動,把蠶桑資源作為地方課程的最佳資源和活教材,以“蠶桑知識小調查”開展教學活動,調查農戶桑樹種植和養蠶的情況、家庭收入情況,了解桑樹的種植、蠶的養殖方法,寫觀察日記。培養學生從小了解家鄉、關心家鄉、熱愛家鄉的感情。
將家鄉特色美食融入到地方課程教學活動中,必將創出一份新天地。例如縉云米炮糖、縉云上王土爽面等特色美食,組織學生觀察烤燒餅的制作過程,通過采訪切糖師傅了解縉云米炮糖的制作工藝。同時,在開展“縉云烤燒餅”這一教學活動中,如何突破傳統,讓學生在活動中尋找具有古鎮特色的素材,成了筆者的思考點。經過思索,筆者以調查民間故事為切入點,經過學生的調查,找到不少如“燒餅的起源”等具有古鎮特色的故事,還有學生寫下了關于燒餅的習作。
為了加強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還開展“尋找名人足跡”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尋訪、調查中悟家鄉名人愛家鄉之情感,求做人之品質,讓學生在體驗中產生心靈的震撼,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地方課程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創造性地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力及深層次價值,引導和幫助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在社會大環境里學習與探索,真正達到對地方文化的內在認同,在多樣的文化傳統中追尋獨特的價值,找尋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的“共識”,讓學生徜徉在地方文化的圣殿里,品嘗文化大餐。只要我們高度重視鄉土文化,積極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地方課程定能在鄉土這塊肥沃的土壤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水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