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承擔了“百千萬工程”的四個子項目:“高中文科類名教師”培養項目、“高中理科類名教師”培養項目、“中學名校長”培養項目和“教育家”培養項目。為此,華南師范大學全力調動教師教育資源,鉆研探討教育教學規律,以期在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開辟新路。
一、雙重培養模式,引領研訓一體化
華南師范大學搭建了供培養對象進行常態化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根據培養對象從優秀到卓越的成長路徑及其勝任力特征確定不同的課程模塊和單元內容,并采用“平臺+模塊”和“導師+教練”的雙重培養模式。“百千萬工程”的成功不僅在于培養了多少“名教師”“名校長”和“教育家”,更在于通過“百千萬工程”的相關學術研究,積累豐碩的研究成果,真正實現研訓一體化。就這樣,“百千萬工程”插上了學術的翅膀,作出了學術內涵。
二、科學的整體設計,確保培養效果
華南師范大學對培養對象實行綜合性、系統性培養的宏觀、頂層設計,保障項目實施的高端性、科學性與學術性,開創“學術化與學科化”的培養之路。具體而言,華南師范大學把“系統工程”轉化為“模塊化課程”,把“模塊化課程”轉化為“專題化講座”,把“專題講座”變為“體驗性活動”。此外,華南師范大學通過合理的“培養模塊”和“關鍵環節”的安排,將集中脫產研修階段、崗位行動研究階段、異地考察交流階段、示范引領帶學階段、課題合作研究階段和品牌打造階段有機結合,使各階段相互貫通、相互聯系,形成合力,提高培養實效。
三、宏觀理論講授,融合實際操作
華南師范大學派出了令人期待的“豪華教學團隊”,例如國內、國際的著名專家,省內、省外的著名專家,教育行業、非教育行業的著名專家,高校的著名專家,在職、退休的“名教師”“名校長”等,其所授課程均以實際案例為導引,并在上課前了解培養對象的困惑及需求,注重理論提升與實踐創新的密切結合。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師范大學力爭將宏觀理論講授與實際操作密切結合,堅持“導師+教練”的雙導師模式,以促進培養對象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領導力,從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四、多重理論輔助,研修生成互動
華南師范大學的每個研修模塊都設計了帶有生成性特點的參與、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以激勵培養對象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生成性研修過程的合作者。具體而言,華南師范大學根據每個階段的研修主題,有針對性地采用專題講座、論壇與交流、文化考察和工作坊等培養形式,以使研修者參與研修過程,保障研修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激發培養對象全方位、多層次和立體式地溝通與交流,以引領培養對象解決問題、解除困惑,最終促進思想的提煉與傳播。
五、自主、合作與探究,貫穿培養始終
“百千萬工程”的教學形式呈現“多環節、多場景、創新性”的特點。“多環節”,即表現在融合理論養成與實踐指導、集中學習與職場跟蹤指導、理論學習與行動研究及國內研修與境外提升的全方位與立體式學習環節。“多場景”,即表現在學習情景的轉換上:既有在華南師范大學的理論學習,又有培養對象之間的學校互訪診斷和導師的職場指導;既有省外的學校考察和影子實踐,又有國外的學校考察和影子實踐,還有本地的學校考察和影子實踐。“創新性”,即強調一些生成性的課程設計。例如,“對話訪談”課和“教育家論壇”等。誠然,“自主、合作與探究”始終是培養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關鍵詞。具體而言,“百千萬工程”在課程設計、選修課程、隱性課程、班主任專業化、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創新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體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所有研修活動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小組式的分組教學,既強調個體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又以組內互助的形式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還以交互影響的形式增強和放大個人學習的效果,最終保障學習的可持續性。
六、“百千萬工程”重內涵,體現精細與專業
“百千萬工程”通過“精細化”與“專業化”的形式突出內涵。“精細化”體現在全程跟蹤、及時反饋和精益求精的過程管理中。“專業化”體現在“班主任專業化”和“服務專業化”等方面。例如“班主任專業化”,即班主任的職責不僅在于日常管理,更在于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構建學習共同體和引領培養對象的專業發展。“班主任的專業化”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了解并掌握培養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工作細節;二是了解并掌握引領培養的策略和技巧;三是了解并掌握建立班級共同體的基本要素和策略。又如“服務專業化”主要表現在以培養對象為本、分工合作和小組服務專業化等方面,以提高培養對象的學習效率,最終進行專業分工、通力合作的專業化服務。插上學術“翅膀”的“百千萬工程”主題突出,銜接適宜且側重不同,并通過教育科研工作坊和學科專業工作坊等形式層層推進,不僅使培養對象感受到課程設計的針對性強,更增強培養對象的科研意識,使其逐漸理清思路。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