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智慧的啟迪者”,從“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為此,我嘗試改變傳統的“師傳生受”教學模式,運用“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組織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一、“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方法的概念界定
“師生角色互換”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在歐美國家的學校中較早普遍使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這種教學方法在我國很多學校正逐漸興盛起來。在教學中進行“師生角色互換”,不論對教師而言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嶄新的挑戰。
所謂“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即教師事先指定某一學生(開始時最好找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走上講臺代替教師講課,教師坐到學生中間充當學生,課堂的一部分節奏與教法由學生控制、掌握,以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
二、“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
1.選定授課內容,布置課前預習
教學實踐表明,進行“師生角色互換”教學不能將教材的內容全都交給學生,而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剛開始進行這一教學方法時,要挑選一些內容比較簡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題。基于這種想法,我選擇了高一《政治生活》中第六課第一框題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作為學生上課的內容。學生在初中時對這一課的內容已有所了解,而且這些內容和高一歷史又有部分交叉,由于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上課難度相對較低。于是,我布置了這一內容,學生便積極預習和備課。
2.認真審核“教案”,進入授課環節
學生備好的“教案”,應以書面形式交給教師,包括文字稿和課件。之后,教師進行認真審核并當面指導。接下來,學生進入授課環節。在審核時,教師要著重看學生所備內容的重難點是否準確,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課件是否精練等。在授課時,學生可按照事先的教學設計,在總體方向的指引下自由發揮。
3.利用評價小結,彌補知識漏洞
學生授課之后,一般會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時教師重新走上講臺,首先對“小老師”的授課情況進行簡要點評,然后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知識漏洞與不足之處恰當補充并進行課堂小結,從而有效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方法的完善與發展。
三、“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方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實施的意義
1.互換聽講角色,喚起學生情感體驗
一堂課究竟該怎么上?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種以教定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于是,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最終不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與身心的發展。在本次政治課上的“師生角色互換”嘗試中,我嘗試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通過互換聽講角色,一方面,講課的學生在充當“小老師”的過程中產生了滿足感,同時他們也感慨“上好一堂課真的不容易”,從而真正體會教師工作的艱辛,增強紀律觀念,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對于聽課的學生來說,這種角色互換不僅給他們帶來新鮮感,而且通過“小老師”與真正教師的比較,學生更加懂得珍惜教師的教學成果。
2.互換問答角色,營造師生平等氛圍
多年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師習慣于扮演權威者的角色,于是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和戒備的心理,師生角色不平等。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這種教學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師生間產生距離。而我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由原來的“老師問、學生答”變為“學生問、老師答或學生答”,這就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從而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例如高一(12)班的“小老師”王宇菲在教學“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一內容時,聯系到與“十二五”規劃相關的時政資料,隨后她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要由中國共產黨提出?”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就陷入思考,當“小老師”正準備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個大膽的學生提議:“讓老師先回答這個問題。”其他學生一聽,立刻興奮起來,于是鼓掌要求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于是,“小老師”說:“先由何老師回答,然后其他同學補充。”接著,我就像學生一樣站起來回答:“‘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之所以要由中國共產黨提出,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我回答之后,其他學生紛紛補充發言。這樣的問答形式,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師生平等,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3.互換主配角色,演繹課堂智慧生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一堂課表面看起來井然有序,但從根本上說,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的潛能沒能得到較好發揮,學生的自信心難以樹立。新課程標準主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因此學生應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要甘當 “配角”,從旁指導。在我的“師生角色互換”課中,教師只在最后對學生講課的內容進行恰當點評和必要補充,而“小老師”與學生們充分互動、一起探究教材內容,真正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由于角色的轉換,學生有了“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感覺,于是學習熱情的高漲使他們更加樂于討論、交流和表達。就這樣,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格外積極和投入,從而智慧生成,演繹靈動的課堂。例如,“小老師”在課堂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什么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立刻踴躍發言。學生甲:“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學生乙:“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學生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夠而且必須領導現代化建設,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小老師”認為學生們已把問題回答得很完整之時,學生丁站起來說:“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已被寫入憲法。”這個答案出乎“小老師”的預料,于是“小老師”望著我,等待評價。其實,學生丁的回答令人感到驚喜,因為在課本第一課《為什么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里寫到了相關內容。想到這里,我立刻站起來點評:“這位同學的回答非常不錯,能夠運用前面學過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我們應該向這位同學學習!”話音剛落,全班學生立刻鼓掌,學生丁非常自豪。由此,學生們學習政治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
4. 互換教學角色,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教師通過學生走上講臺可得知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可了解學生在知識上的欠缺和興趣之所在,可有所側重地進行教學。同樣,學生在扮演“小老師”的過程中,既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與課堂組織、調控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又可切實體會當教師的酸、甜、苦、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聽課的學生來說,由同學充當“小老師”,更能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其創新思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及師生共同提高和發展。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恰當進行“師生角色互換”是一種成功的教學嘗試,它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煥發課堂的生機與活力,達到師生共贏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互換,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師在教中放下“架子”,讓學生的自主性在學中得到“解放”。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吳嬋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