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在初中各門學科中相對而言學習難度較大,許多同學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雖然將公式概念等理論知識爛熟于心,但面對一道道物理習題,仍舊毫無頭緒。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知識點進行細致的歸納、分析以及梳理。
我們知道,邏輯性強,精確性高,將觀察實驗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是初中物理學科的一大特點。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仍然處于萌芽階段,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對他們而言有一定的困難。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及時、細致地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分析與梳理,便可以使其建立起一套高效立體化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本文旨在以浮力為例,探討在物理學習中對知識的分析與點撥。
一、基礎知識點點撥
對于物理學習而言,打好基礎是關鍵,因為就平常的測驗以及中考而言,物理中的難題都是通過基礎知識變化而成,有的是多個基礎知識點的疊加,有的是知識點的引申。針對這一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對基礎知識進行細致的總結與點撥,對其反復強調,對基礎知識點進行拓展,以點帶線,以線帶面,讓原本單薄的知識點變得更加豐滿,讓學生對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幫助學生更好更靈活地掌握所學知識點。
例如在浮力這部分知識中,浮力的產生原因是其基礎知識點,圍繞這一基礎知識點,可以變化出很多題目。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對其進行細致的分析。我們知道,所謂浮力,指的是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之差,即F浮=F上-F下。其壓力差越大,物體所受的浮力也越大。當物體處于漂浮狀態時,浮力等于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F上。對于沉浮狀態有上浮、漂浮、懸浮、下沉等狀態,其有不同的條件,比如漂浮的條件是,F浮=G物,ρ物<ρ液。
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筆者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道題:
已知兩個正方體物體A與B的質量皆為m,邊長分別為 ,b,密度分別為ρA與ρB,且物體A懸浮在水中,物體B漂浮在水中,如果將物體A垂直疊加在物體B上,兩物體之間的壓強是多少?
就本題而言,其具體的解題過程如下:
首先計算物體B所承受的壓力為物體A的重力,GA=ρAgv;然后計算受力接觸面積;接觸面積不能直接從題設中看出來,只能通過題設條件進行推理算。從懸浮與漂浮來看,ρA>ρB;通過質量相同,可以推算出,VA 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運用浮力的知識點,筆者在對學生講解該基礎知識時,結合壓強以及以往的中考題型,進行了知識的疊加點撥。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學生,學習物理的重點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考試題目大都是對基礎知識的變化考查。 二、難點知識點點撥 教學中的難點,往往是該部分最為重點的內容。之所以難,是因為該知識點的變化以及拓展較多,通過一個知識點可以變化出多種題型,學生如果沒有熟練地掌握與理解這個知識點,在面對千變萬化的物理習題時就很難找到切入點。教師在進行難點講解時,要抓住其最為核心的內容,幫助學生找到其關鍵的解題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可以是一個公式的引申,或者是對某個題型的變化,使復雜的知識點變得簡單易懂,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識模式。 例如在浮力這部分知識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難點,其內容是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該物體排開的液體(或氣體)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許多習題都是圍繞這一原理的數學表達式變換展開的。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基于該教學難點進行點撥教學,幫助學生獲得對這一公式更深刻的理解,鼓勵學生自信冷靜地分析問題,把握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內容。 如下題,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在水中浸沒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較大的物體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小。 D.體積相同的鐵塊和木塊浸沒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樣大。 就此題而言,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可得: 第一,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密度以及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第二,物體所受浮力與深度、物體密度、物體質量均無關。 所以A、B、C項均不正確。體積相同的木塊與鐵塊浸沒在水中,V排以及水的密度ρ相同,所以兩者所受浮力也相同。所以D選項正確。 對本題而言,重點是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只是讓學生得出答案是不夠的,還可以對該題型進行變換,以該題為依托,進行討論。 比如可以提出問題(密度小的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較大?質量越大,其浮力越大?體積相同的兩個球體,內徑為外徑R,分別在內徑r的空心處灌入水銀和水,問誰受的浮力較大?),讓學生分析這些說法是否正確,旨在對該題進行引申與點撥。 三、易錯知識點點撥 每一部分知識之中都存在易錯點,也往往是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對于初中物理來說,將易錯點梳理通順至關重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將容易混淆的易錯點有條理地進行疏通理順,幫助學生攻克物理難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在浮力這部分知識中,物體的沉浮條件往往是學生難以理解,并容易進入誤區的難點。鑒于此,筆者對知識點進行了總結,使其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物體上浮條件:F浮>G,ρ物<ρ液 物體下沉條件:F浮 物體懸浮條件:F浮=G,ρ物=ρ液 物體漂浮條件:F浮=G,ρ物<ρ液 通過總結,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識記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分出錯。結合題型,針對易錯點進行點撥,學生方可牢固掌握知識點。當再面對相關物體沉浮狀態的題目時,學生一般就能迎刃而解,可見這種點撥效果顯著。 四、技巧知識點點撥 就解題而言,隨著學生積累的知識點越來越多,題目也越來越豐富多變。題目的多樣化,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因為有些題目并不是僅僅熟練掌握知識點就可解答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解題技巧。 所以在物理教學中,除了對知識點撥外,還應該對解題技巧進行點撥。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其中的解題技巧,并將其總結傳授給學生,這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套高效的解題方法,優化其解題思路,幫助其快速巧妙地解決物理問題。 以浮力為例,筆者根據教學測驗,以及以往遇到的題型進行研究,對有關浮力的計算題的解法隨堂進行了總結: 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法:若已知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便可根據F浮=G排=ρ液gv排求出浮力。 二是受力分析,壓力差法:如果已知或能求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所受液體的壓力,可根據F浮=F上-F下=(P上-P下)S,求出浮力,對于復雜的變化,還須進行受力分析。 三是顯重差法:物體在空氣中的重與物體在液體中的顯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F浮=G空-G液。 五、結束語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引導學生及時細致地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分析與梳理,是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基礎知識點、難點、易錯點以及技巧性知識點的整理,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知識點進行題型的點撥設計,帶領學生去總結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與記憶,讓學生在面對茫茫物理題海時更加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體育中學) (責任編輯: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