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把握語文課程的特點,深刻理解“探究性學習”,是正確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一、探究性學習
1.定義和主要特征
“探究性學習”,即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據此,判斷一種學習或教學是不是探究性的,主要看這四個特征是不是都具備。只有問題而沒有實踐,不屬于探究;只有實踐而沒有問題,不屬于探究;在教學中,學生被動實踐,沒有積極參與、發揮主動作用,不屬于探究;如果問題的答案和獲取方法顯而易見或唯一確定,不具有開放性,也不屬于探究。
2.兩種分類
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體作用的大小,可將“探究性學習”分為“定向探究性學習”和“自由探究性學習”。針對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更多的是“定向探究性學習”;針對中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更多的是“自由探究性學習”。
3.實施步驟
完整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包括提出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數據、構造問題的答案、交流探究過程和探索結果這五個基本階段。即從問題產生,到問題解決,再到結果反思的過程。
二、“探究性學習”在語文課程中的適用性
語文課程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具體而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以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為根本,旨在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針對語文課程,“探究性學習”具備四個特點:學生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主體;語文“探究性學習”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1.學生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主體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是主體,主要針對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即從問題發現到結果交流的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學生都是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并發揮主要作用。當然,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協助,即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2.語文“探究性學習”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應立足語文,以語文為主,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具體來講,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其目標有三個:一是增強語文知識的應用性;二是通過多種知識、方法和途徑學習語文,使語文學習更高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發展。
3.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理念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都設計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以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通過分析“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可總結出語文“探究性學習”探討的問題具有的六個特點:一是與語文知識相關,并對語文學習作用較大;二是學生感興趣卻不能簡單作答;三是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基礎;四是由師生共同創設情境而引發;五是對學生來說可行性較強;六是教師能預見主要的學習結果,且結果多樣。
4.“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綜合性學習”是開放的語文學習,它具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強調綜合性。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其他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知識、方法),實現語文多種能力的綜合發展。第二,強調實踐性。通過自主實踐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差異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語文“探究性學習”可通過“綜合性學習”實現,但并不是所有“綜合性學習”的問題都具有探究性,因此師生可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自主設計問題進行探究,例如按問題解決順序組合教學事件(或學習事件),每一教學事件(或學習事件)的學習結果可能包括五種類型技能的學習,即智慧技能學習、認知策略學習、言語信息學習、動作技能學習和態度學習。然后,分析每一種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及適宜的方法、評價,最后決定這一問題是否適合“探究性學習”,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