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廣州市海珠區教育局科研負責人的費倫猛剛從學校風塵仆仆地趕回來,又在為下一次“教科研”講座奔忙。近一年,費倫猛為輔導中小學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已進行近50場輔導講座,面授培訓5 100余人,遠程培訓21 000余人。
“小課題研究”這一誕生于中小學,以教師短期內解決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中心,采用適宜方法進行實踐改進的研究形式,因其非凡的意義廣受中小學重視。當下,“小課題研究”的熱度正在持續攀升,它為解決一個具體而微觀的教育教學問題而確立,具有“自主、自立、自為、自用”的鮮明特色,既服務于教師的日常工作,又使教師在實踐反思和經驗積累中養成理性智慧,進而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一、費倫猛的六把“鑰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費倫猛看來,“教科研”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否則,研究只會陷入盲目狀態。“小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調查研究”“文獻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觀察分析”和“行動研究”。在費倫猛看來,只要抓準各類研究法的要領,“小課題研究”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調查研究”被視為第一任務
費倫猛在指導中小學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時,“調查研究”被視為第一任務。教育現狀是展開研究的基礎。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之時,可采用現場考察、觀察、問卷、訪談和成品分析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自身的教育情況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并作為制定具體改革措施的依據之一。費倫猛特別提醒教師,調查所得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將決定研究的成敗。如果信息是準確的,便可作為制定改進工作對策的重要依據。在“小課題研究”的結題階段,費倫猛還讓教師以訪談或問卷的方式(包括測試、考試方式),用質性的素材和量化的數據,檢測、對比學生在“小課題研究”之前和“小課題研究“之后所顯示的差異,即用“事實”證明實效。
2.“文獻研究”助力教師掃清障礙
在教學一線存在一種有趣的現象,很多教師會“做”不會“寫”,也就是說,其個人的隱性知識在進行顯性轉化時出現障礙。對此,費倫猛指出:“‘文獻研究’可幫助教師掃清這一障礙。‘文獻研究’,即查閱文獻。在開展‘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養成查閱文獻的習慣。它既是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指導和經驗指南,又是論文寫作的重要基礎,還關系到研究的速度、質量和成果。”因此,教師在查閱文獻時,應圍繞研究思路、研究證據和研究方法這三方面進行。此外,教師在查閱文獻時,要根據研究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標準進行篩選和加工。
3.采用“敘事研究”,記錄動人故事
指導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時,費倫猛提倡采用“敘事研究”,即讓教師記錄發生在身邊的、有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的事件,概述所得和所思,發掘其中隱含的思想、理論和信念,解釋、發現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敘事研究”本應生動而鮮活,然而“敘事研究”作為最易操作的研究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容易走向空泛,缺乏對執教經歷的寫實記錄、對真情實感的自然表達及對教育事件的追問和思考。針對這一現象,費倫猛給出他的“藥方”:選擇最令自己動心的故事,有重點且生動地記錄故事的經過,簡要寫出所得、所思。
4.通過“案例研究”,促進共同成長
“案例研究”因其目標明確、研究手段多樣和細節要素清晰等顯著優勢被費倫猛視為特別適合教師使用的一種方法。費倫猛積極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案例,他認為撰寫教育案例的過程既是培養問題意識和改善思維品質的過程,又是構建個人知識與生成教育智慧的過程,還是分享彼此經驗,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當教師從搜集案例素材、確定案例主題、將課堂實錄和訪談內容轉換到課堂教學案例等角度,真實還原案例的開發和撰寫過程時,研究者和學習者便得到共同提升。
5.強調“觀察分析”,保證專業素養提升
費倫猛坦言:“課堂觀察不是為了評價教學,而是為了改進課堂學習,在觀察過程中應實現平等對話、思想碰撞和探討課堂學習的專業問題。”的確,走向專業化的聽評課在“小課題研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用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現課堂全貌,為聽評者理解、詮釋課堂提供依據,將課堂中的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單元,透過觀察點進行定格、掃描、搜集、反思、分析和推論,促使聽評課者通過觀察他人課堂,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汲取經驗和教訓,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專業素養。
6.螺旋式不斷加深的“行動研究”
費倫猛強調,最能描述“行動研究”過程的模式是“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四個環節互相依賴。其實,“行動研究”過程既是一種研究方法,又是一種研究取向,還是一種操作模式。其中:“觀察”不是獨立環節,而是在全過程中搜集資料和監督;“反思”是對行動效果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計劃下一步目標。問卷、訪談等方法都可運用到“觀察”和“反思”中,整個“行動研究”過程就是螺旋式不斷加深的過程。在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時,完成了單個過程并不是終結。要將行動研究作為一種“元實踐”,要持續結合教學實踐,將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行動與研究糅合在一起,創建適合中小學教師的行動研究方法,并繼續在具體行動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斷反思和提升。
二、牽引形式多樣的成果表述
“小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效表達研究成果。既是對研究成果的總結,又融入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使解決方法更有條理,更具邏輯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實現“小課題研究”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價值。“小課題研究”成果的有效表達既是中小學教師形成論文、專著等的重要依據,又能讓中小學教師在此基礎上寫出質量較好的論文、專著。因此,引導教師完成“小課題研究”的成果表達極為關鍵。
1.研究成果輸出相對質樸
“小課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既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教育案例、精品課例等,又可以是“行動研究”小報告、小論文等,甚至可以是聽評課稿、沙龍材料、學生作品、音像作品、圖表和教具等。這些研究成果沒有晦澀、艱深的理論闡述,有的只是自由表達、直抒胸臆和理性提升,即教師們用樸實的語言敘述生動的實踐經歷,從實踐中提煉觀點,讓隱性知識顯性化,與同行分享成功經驗。
2.巧用自己的“話語體系”
費倫猛指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表達并無定法,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精品課例、教育案例、“行動研究”小報告等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教師可根據自身實踐、研究模式、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等自由選擇,關鍵是讓研究成果的表達模式與中小學教師自己的“話語體系”特點相契合。“小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育實踐的改進,幫助教師提升教育智慧,享受研究過程,促進專業發展。
三、費倫猛的校本區域管理思路
“小課題研究”作為一種校本教育教學的研究方式,涉及人力資源、經費資源和信息資源等的有效利用。教師日常工作的協調運行和管理部門的有效指導,兩者缺一不可,因此迫切需要教育部門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
1.優化“小課題研究”的校本管理
費倫猛說:“為了充分調動中小學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必須優化‘小課題研究’的校本管理,突出其實踐性、操作性和專業性。”為此,他建議學校在“小課題研究”的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和內涵,形成規范的校本管理和指導范式,結合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創新教研結合的形式,搭建多種校內研究平臺,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落實研究過程,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此,費倫猛特別研制出《小課題研究手冊》這一“校本管理工具”,為學校校本研修的關鍵問題作出專業指引。
2. 細化“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操作
在一個區域推行“小課題研究”,良好的運行機制是最大引擎。在費倫猛看來,這種機制的建構必須結合“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分析其可行性,發揮其科學性。畢竟,“小課題研究”只有在區域管理部門的要求和教師自身工作的需要相一致時,才能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費倫猛提出,創新區域科研管理制度對“小課題研究”具有兩方面意義。第一,創新區域科研管理制度可對“小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序、運行機制、評價體系和管理方式等作出具體、詳實的規定或指引,使“小課題研究”的各個環節有據可依,有據可循,有力推動“小課題研究”的區域覆蓋。第二,將“小課題研究”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將反思與批判、自主學習、同伴互助與專家指導等作為“小課題研究”的基本要素,有效整合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途徑,為教師提供綜合性學習平臺。
四、向“浮于形式”宣戰
費倫猛表示:“既然老師們有熱情,我們就應該引導。”他積極投身“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培訓,緣于他深厚的專業背景和勇敢的實踐精神,緣于他在不同學校負責過“教科研”工作的經歷,源于他擔任過區縣和學校“教科研”方面的行政職務,源于他豐富的進修經歷……這一切讓費倫猛具備了倡導“小課題研究”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費倫猛發現,隨著中小學“小課題研究”的流行和普及,“浮于形式”等問題逐漸暴露。
1.“小課題研究”的三個負面傾向
費倫猛強調: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已將“小課題研究”納入教育科學規劃系列,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出現三種負面傾向。一是“換湯不換藥”,即采用以前空泛的課題設置,只在課題前面冠以“小”字。二是讓“研究不成研究”,即脫離“小課題研究”作為研究方式和“教科研”行為的根本。三是追風趕潮流,即不關注教育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沒有結合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有序研究。
2.“小課題研究”應采用適當方法
費倫猛指出:“‘小課題研究’之所以存在三個負面傾向主要在于中小學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時,沒有采用適當的方法。”畢竟,“小課題研究”必須包含思維變革的過程。所以,中小學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找到適宜的方法。近年來,費倫猛對中小學教師研修進行調研,對“小課題研究”不斷深思,終于總結出一套適合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方法,使“小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大大增強。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