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開設《論語》選修課,若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高效、實用的學習效果,關鍵在于“選修”二字。首先,“選”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學習版本的選擇;二是學習內容的確定;三是釋義內容的取舍。其次,“修”即突出《論語》選修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把學習過程與學生修養相結合?!靶蕖钡木唧w方式有研討、辯論和撰寫小論文等,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辯證分析的能力,最終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吸納民族智慧。
一、“選”的問題
1.學習版本的選擇
《論語》的古今注本繁多。只有選好讀本,才能進入《論語》學習的正確門徑。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推薦幾種比較優秀的注本。比較優秀的傳統注本,例如東漢鄭玄的《論語注》、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和近代程樹德的《論語集釋》等皆有重要參考價值。不過,傳統注本較為艱深,教師可建議學生課下了解。比較優秀的現代注本,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錢穆的《論語新解——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孫欽善譯注的《論語注釋》、張燕嬰主編的《論語:中華經典誦讀》、錢理群主編的《論語通譯》和錢海水主編的《論語通解》等,均可推薦給學生作為課堂讀本。
2.學習內容的確定
《論語》全書共有20篇,492章,約13 000多字。因此,在普通高中階段應將《論語》中代表性最強、影響最深遠的內容確定為學習內容。由于《論語》沒有固定的編者和嚴格的體例,所以在學習時,可按照思想內涵將其分為若干板塊例如“孔子的君子觀”“孔子的文化觀”“孔子論仁政”“孔子的孝道”“孔子‘和’的思想”“孔子的學習觀”“孔子的教育觀”“孔子論人際交往”等。通過具體而深入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論語》的精髓,達到高效、實用的學習效果。
3.釋義內容的取舍
在《論語》中,有些語句的內涵在理解上存在爭議。對此,教師應把學術爭鳴帶進課堂,讓學生在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前提下,作出自己的選擇。這才是學習的佳境。例如對《八佾第三》中“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理解。有的專家將其解釋為“《關雎》這一樂章,歡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情”[1]。其中,將“淫”字解釋為“過分”。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痛苦”[2]。其中,將“淫”字解釋為“放蕩”。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里,既把“淫”解釋為“過分”,又把“淫”解釋為“放蕩”。于是,學生分成兩派。有的學生認為“淫”字應解釋為“過分”,表明孔子對《關雎》一詩情感表達適度的認可,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的學生認為《關雎》是一首愛情詩,既表達克制的快樂,又表達甜蜜的憂愁。因此,整首詩所傳達的情感純潔而高尚,沒有放蕩之意??鬃咏o予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評價,不僅符合該詩自身特點,更符合孔子對《詩經》的整體評價,即“《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由于學生充滿智慧的個性解讀均建立在深入解讀《論語》的基礎之上,所以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取舍,沒必要作出非此即彼的統一。
二、“修”的問題
“修”即突出《論語》選修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把學習過程與學生修養相結合。首先,《論語》選修課有其自身特點——精華與糟粕兼而有之。其根本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精蕪并存??鬃铀枷氲木A,大致有四方面。一是仁政理想,強調德治仁政,反對苛政暴斂。二是道德修養觀,強調自我修養,講究仁義禮智信,推崇“君子品格“。三是人際交往觀,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孝悌、忠恕、信義和禮數等倫理關系,有利于構建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四是和教育相關的思想,諸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除了精華之外,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與認識孔子的思想。其次,在《論語》選修課教學中,學習的主體——學生是頗具個性、善于思考的年輕人。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從而有效吸納孔子的思想,并把學習過程與學生自我修養相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式有辯論、研討和寫小論文等,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辯證分析的能力。
例如,對孔子思想中“君子品格”的研修。孔子推崇“君子品格”,其論述頗多。既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又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還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鬃佣x的“君子”,根據錢穆先生的理解,即“君子,成德之名”[3]。具體來講,即“具備仁愛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積極進取,德才兼備;孜孜不倦,注重實踐;安貧樂道,謹守正義”[4]??梢姡熬悠犯瘛笔强鬃幼非蟮睦硐肫犯?。
針對“君子品格”,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研討,展開辯論,各抒己見。例如,學生小蘇欣賞孔子“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觀點。小蘇認為:如果一個人華而不實,那么便如竹子一般枝葉有余而內中不足;若是一個人過于質樸,那么也會枯燥無味;假如一個人既有外表又有內在,那就是兩全其美,可令竹中盈金,能使鐵樹開花。又如,一些學生對“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提出異議。針對前者,學生小李指出:在當今社會,‘義’和‘利’的沖突已不再尖銳。唯利是圖固然可恥,但‘義’字當頭也有利害相爭。針對后者,學生小王認為: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固然是美德,但每個人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外,還應悅納自我,以求自信和放松;對他人固然應寬容,但對惡人惡事不該寬容;一個集體應有紀律約束,但不能為求得一團和氣而影響整體進步。
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既有贊同,也有批判。只要贊同時不虛飾,批判時不偏執,站在時代高度,立足現實思考,教師就應給予肯定。畢竟,研討和辯論的過程既是學生對《論語》深入思考的過程,又是由認知領會到行動內化的必經之途,表明學生希望借助《論語》提升自身修養、完善社會準則的心理。
《論語》選修課應注重“選修”二字,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個人情趣和道德修養,為自主學習、研討辯論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最終繼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張衛中.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論語通譯[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
[2][4]張燕嬰.論語:中華經典誦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錢穆.論語新解——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紫云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