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教學與研究或者研究與教學的關系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很多人就此做了論述,我贊同這樣的觀點:在教學實踐中研究,通過研究來提升教學。這里的研究從研究的對象來說既包括研究教材,也包括研究學生;從研究的形式來說既包括自研也包括集體研究。
本文舉出的課例“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的起始課。它是由全體數學教師特別是一年級數學團隊的教師研究、由我執教的一節課,經過了反復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過程。
一、教學準備
1. 學生測量
在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對學生進行了測試,前測內容包括:(1)在下列方框內的圖形中,長方形畫“√”,正方形畫“○”, 三角形畫“×”,圓畫“☆”。(圖1)
(2)每組一個裝有立體圖形的小盒,你認為它們有面嗎?把你找到的面想辦法留在白紙上。
前測(1)的結果表明,100%孩子能夠辨別出典型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6.1%的孩子存在“體”和“面”不分,24.2%的孩子對于變換擺放角度的圖形做不出正確判斷。說明對于四種平面圖形,孩子在頭腦中有一定的表象認知,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只停留在形似層面,未能深入本質。前測(2)的結果表明,100%的孩子認為正方體、長方體、三棱柱、四面體有面,48.5%認為球上找不到面,在51.5%認為球上有面的孩子當中,有1人說出球有面但是不平,用紙把球包起來可以得到它的面。在不給出印泥的情況下,對于非球的立體圖形,78.8%的學生能夠正確描出在體上找到的圖形,9.1%的學生照著畫出示意圖,9.1%想到印的方法,3%不懂“如何留在白紙上”。由此反映出學生對于面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平面層面,很少一部分能認識到曲面;球和圓界定不清,直觀感受有相似之處,所以有所混淆;雖然球是上學期的教學內容,但此時和圓的對比,增加了認知沖突,由此確定了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對于非球的立體圖形,學生對于從體上找面有一定的方法,對于照著畫出示意圖的9.1%的學生來說,在他們的認知當中,找出的以及所畫出來的都是長方形,沒有區分,這也符合兒童未分化的心理特征。后經過提醒,有1人能意識到可以采用描的方法。
2. 教材分析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教材的挑選問題。首先我參看了北師和蘇教兩個版本的教材。北師的課本借助三棱柱、正方體、長方體、印章,讓學生在體上通過印、描等方法找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蘇教版則是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做為一節內容,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作為第二節內容,三角形的引入是通過對折正方形得到的。兩本教材最大的區別在于對三角形引入的途徑,一個是具體到抽象,“面在體上”;另一個是抽象到抽象,由正方形變換引入三角形。由于前面并沒有學習三棱柱,最開始,我還是傾向于后者的,就此問題,我與同事共同探討得出結論是“面”是從“體”上抽象出來的,因此在“體”上找到“面”更加合適。于是三角形引入的問題就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基調參考北師大版教材。其次是應該從哪幾個角度來認識圖形呢?又該如何整合安排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們來幫助學生認識圖形?本節課所授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范疇,是對直觀幾何的認識,應從實踐入手,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看”“折”“剪”“拼”“擺”“量”“畫”中,體驗數學基本思想,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最重要的是,本節課涉及哪些數學本質的東西?經過認真的思考,我想從以下兩個關系切入本節課的實質:(1)面與體的關系,通過三個層次的“找圖形”(學具盒里找;教室里找;生活中找)體現“面在體上”。(2)面與面的關系。給學生提供材料,通過折、剪、拼等活動向學生滲透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二、教學實踐
在第一次的教學實踐中,我的教學設計是:“找”(學具盒)“說”(在哪里找到了什么圖形)“辨”“再找”(教室和生活圖片)“再創造”(即“拼”“擺”“折”“畫”)。課后我與聽課的同事立刻梳理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一共有三個:一是“球”+JFERpc3aLezKHDdamgtKQ==印出“圓”,怎么解釋;二是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點子圖”的作用;三是“再創造”的反饋時間很難掌控,整堂課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于是我試圖從兩方面對教學設計進行改動。一是既然球印出“圓”不好解釋,那就換一種方式,直接給出各種圖形,讓學生找到它出自哪個“體”。二是學生為何認識不到“點子圖”的意義?因為他們不知道“點子圖”的原形。如果我提前準備好釘子板和線,告訴學生“點子圖”的由來,也許他們能按要求畫出圖形。
第二次教學實踐的教學環節為:“找”“說”“返”(給出各種圖形,讓學生找到它出自哪個體)“辨”“再找”“再創造”(提前準備好釘子板和線,告訴學生點子圖的由來,期望他們能按要求畫出圖形)。課后我們幾位教師都感覺整體效果不錯,也避免了“球”印“圓”,“返”這個過程很自然地暴露了圓與球的沖突,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同時我們又總結出了一些問題:(1)即使我已經演示了用線繩在釘子板圍出圖形,引導他們所拉的邊必須是直的,但依然有一部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表現很隨意。這其實正是可以利用的資源:這樣畫是正方形嗎?為什么?教師應該把問題拋給學生,由他們互相討論,可是當時在課堂上我并沒有意識到。(2)材料太豐富,時間有限,學生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材料進行再創造,反饋的時間還是很緊張。(3)在“返”過程中,參與的學生太少,大多數學生只能看,不能親自體驗感受。
于是在第三次教學實踐中,我把“說”和“請”融入“找”作為一個大環節處理,增加連貫性。由于“再創造”過程所花費的時間過長以及教師的駕馭能力有限,我只能選“畫”和“擺”其中的一種,為了后面環節出現得更加自然,我當時選擇了“擺”。但我在課后反思時反而認為還是“畫”更有利于學生建立對四種圖形特征的整體認知。課后全體數學老師對本節課進行了討論,開誠布公地討論了本節課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學生對于三角形的認知本來是豐富的,但是在本節課的末尾,學生卻認為只有等邊三角形才是三角形。這讓我意識到,學習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提供的所有樣例都是等邊三角形,提供的材料小棒也都是等長,學生擺出來的三角形自然就是等邊三角形,而由于時間的關系,我也沒有再追問,導致在展示一個一般的鈍角三角形旋轉得圓時,很多學生竟然認為那不是三角形,原因是它的三條邊不一樣長!這個問題在球與圓的轉換中同樣得以體現:如果把課上使用的乒乓球改為鋼球或玻璃球,就不會給學生帶來干擾。這讓我又不得不想到另一位教師所授的“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最初她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若干可以兩端插的木條,學生在選擇木條的過程中能夠直觀地建立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而且木條可以活動,充分體現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系——這些材料的利用已經讓我們都很吃驚了。但由于木條本身做工不夠精良或插孔的位置有誤差,學生選的木條明明是對的,結果拼出來卻不是平行四邊形。課后所有數學教師一起積極想辦法,最后有人想到了在透明膠條上打印有刻度的數線,學生把選擇的數線用釘子訂在泡沫板上,這樣可以保證點對點,精確度提高了,而且開放程度更大了。學生可以截段利用數線,反映出學生多層次的認知水平。多么令人叫絕的想法!
前面贅述了我親身經歷的一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我與我的同伴們共同不斷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教學內容、學生以及自身都有了更加清楚的認知,每次教學實踐都能帶給我和我的同事們很多的思考。對教學的探索并沒有因為這節課的結束而停止,我們還想繼續研究這節課——我想這就是在教學中所做的最樸實的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