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信息社會”即“創新社會”,“創新社會”呼喚創新教育和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物理教學(以下簡稱“高職物理教學”)理應立足于創新的課堂,致力于創新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和擅長創造性工作的技術勞動者。
創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體而言,高職物理的創新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式與過程。其中,創造性思維,即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力求“獨到”與“最佳”。
高職物理教學應以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為指南,以教科書、校本課程為憑借,以課堂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為主渠道,以探究式、討論式、求新、求異為突破口,以“置疑、釋疑推進式”為教學模式,最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會學生在學會學習的前提下,學會創新,以期創造迄今所沒有的東西。那么,怎樣在高職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以為有三點非常關鍵。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此,物理學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頭,而對物理現象的“驚奇”與“疑問”則是使學生思維奮進和飛躍的不竭動力。
1.讓物理學知識從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
毋庸置疑,高師出高徒。一個不善于創新教育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所以,要創新物理課堂,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引領學生從注重理論規律的傳承轉向物理理論知識的革新,讓物理學知識從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走向自然、科技、生產、生活。
2.把培養學生觀察現象作為物理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楊振寧教授指出:物理是現象科學,絕大部分的物理學是從現象中來的,現象是物理學的根源。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費恩曼強調:物理教學要與自然相遇。這就要求物理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物理實驗現象以及gstsUTTNqFbnPQu+f21j3A==物理的情景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引發學生發現問題的好奇心,始終如一地鼓勵學生自信,激勵學生敢想。
3.物理學中理論的產生一般都是從“發現”開始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物理學中的一些重大理論的建立及其成果有選擇地列舉出來,使學生明白,物理學理論的產生一般都是從“發現”開始的,并告誡學生正是因為這些“發現”(“偶然發現”“直覺發現”“意外發現”“間接發現”),所以才有了“驚奇”與“疑問”。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不要輕易放過各種“發現”,二是要弄清各種“發現”的原因,因為有些“發現”往往會成為研究的新起點。例如: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偶然發現”,找到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從壺蓋跳動的“直覺發現”,總結出蒸汽機的原理;奧斯特從通電導線附近小磁針偏轉的“偶然發現”,發現了電流產生磁場(電學與磁學結合);法拉第從線圈斷路的一瞬間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的“意外發現”,歸納出磁生電的電磁感應現象;多普勒從奔馳列車嘶鳴音調變化的“偶然發現”,提出了“多普勒效應”;開普勒通過弟谷對天體觀測的“間接發現”,建立了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
4.在物理教學中培養“驚奇”和“疑問”的思維
教師既可以組織學生把物理學發展進程中的各種“發現”搜集起來,匯編成冊,讓學生產生敬仰、崇敬、感恩之情,從而迸濺出“驚奇”和“疑問”的思維火花,又可以將當今前沿新理論、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藝、新成果融匯于高職物理的教材之中,讓物理課具有實際性、實用性、實踐性、科技性與超前性,從而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熱愛物理、崇尚科學的思想感情,使之由苦學到樂學,萌發“好奇”和“質疑”的思維胚芽。教師也可以通過習題、實驗、實習、檢測、講座、研討、科技小發明競賽、主題班會、課外活動等渠道,使學生感到處處都有創新的氛圍,事事都是創新的成果,從而生發出“驚奇”與“疑問”。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以“驚奇—質疑—釋疑”為主線的推進式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和以“實驗演示—觀察現象—制造懸念—創設情境—提出疑問—搭臺墊鋪—討論問題—得出結論—驗證理論—知識點遷移—再質疑—再討論—集中總結”為主線的實驗教學模式,使創新課堂的物理教學成為教師自然而然的行動,從而使學生從“激疑”而“生疑”,達到“析疑”和“解疑”,悟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事生于慮成于做”的真諦。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活性思維
愛因斯坦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牛頓以非凡極致的想象力,橫絕一世的數學才華,奠定了經典物理大廈的基石,樹立起天文學、數學、光學等一座座豐碑;魏格納以奇特的想象力,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德布羅意根據對稱的思想,采用類比的想象發現了實物的波動性。不難想象,在物理學發展的進程中,物理學的每個概念的形成、定律的發現、理論的創立都蘊涵著物理學家非凡的想象力。因此,高職物理教學的過程不僅是教師教導學生學習探索前人的科學成果、吸取知識、養成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力,想象是直覺的深化與拓展,也是一切創造性活動不竭的動力。因此,高職物理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可從聯想著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
1.把客觀事物抽象化
例如:由“質點”這一物理模型,聯想到剛體、電場線、磁場線、點電荷、點光源、光線、理想氣體、理想流體、理想的彈簧振子、理想單擺等其他模型,從而抽象出這些理想模型的共性,都是物理學中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從客觀實體中抽出來,抓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這就是把客觀事物抽象化。
2.類比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又如:用類比法,由重力場聯想到電場、磁場,由重力場中的重力加速度g聯想到電場強度E、磁感應強度B;還可將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類比,其共性是兩者皆為場力,都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但類比不是萬能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萬有引力和核外電子繞核運動的靜電力就不能類比。前者描述的是天體運動具有的固定軌道,而后者是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出現的幾率。
3.聯想與想象的巧妙運用
還如:在探求物理規律時,既可由“最簡單著手法”聯想到“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比值法”“對稱法”等物理研究法,又可由“等效替代法”聯想到全電路中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三種電路的等效性(伏安法、伏特表法、安培表法),還可由物理問題的對稱性展開想象。自然界中電荷有正負之分,物質有正反之分,磁極有南北之分,電生磁與磁生電、拋體運動的時空對稱、天體運動的時間對稱、牛頓運動定律的時空對稱和鏡像對稱、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上的對立統一也表現出客觀實在的互補性,即發生反射現象、折射現象的“粒子說”與產生衍射現象的“波動說”。
此外,在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直觀的比喻展開形象的想象,能夠模擬創設情境展開空間的想象,經由聯想的實驗展開非實現過程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這些想象不是單一進行的,其往往相融在探索各種物理問題的過程之中。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應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始終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可見,創新教育的價值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夠站在批判的角度獨立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自主實踐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樹立懷疑和否定的精神,鼓勵學生求真、求新、求異,不盲從。
作為基礎教學的高職物理教學,應發揮為專業課的教學鋪路搭橋的作用。為此,物理教師應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實驗目的自己悟,實驗設置自己裝,實驗疑難自己解,實驗結論自己得。最終,引領學生在創新思維的學習過程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