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為本”,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為本,可以這樣理解:以人的發展為學校生存之根本。廣州市萬松園小學是一所省級學校,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但沒有特別出眾的優勢。作為校長,我和領導班子討論后決定,把更多的資源放在最能出效益的20%的骨干教師身上,并讓這20%的教師帶動其余80%的教師的發展。而這20%的骨干教師團隊,又必須有一位“帶頭人”。最終,我們選擇了語文科組長麥玨昉老師。麥老師是一位已具有一定發展優勢的骨干教師。我計劃將她培養成萬松園小學的“首席青年教師”。
根據巴萊多的“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事物中,占重要因素的只是其中的20%。抓住這關鍵的20%,就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因此,“二八定律”應得到學校管理者的重視。而對人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打造強而有力的行政隊伍,為師生的發展服務;二是打造一支出色的骨干教師隊伍,使教學質量得到保障。后者恰是一所名校需要做好的事情。
打造“第二次專業發展規劃”
李海林教授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一位教師專業意義上的成長,應該有兩次:第一次是從初職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第二次是從骨干教師成長為卓越型教師。而一位教師要從骨干教師成長為卓越型教師,必須突破第一次發展中的“高原期”。因為一個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高原期”。在此期間,教師的專業發展已達到一定程度,如果在高原期沒有得到有效突破,該教師就無法進入第二次專業發展的階段。為此,學校要培養卓越型教師,必須對處于“高原期”的骨干教師進行專業方面的有效引領。
對于“首席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我決定親自抓好這項工作。首先,仔細分析麥老師的現狀,對其未來發展進行規劃(見表1)。
有了上述分析和規劃,我決定在麥老師專業發展“高原期”這個階段幫助她,使她盡快進入第二次專業發展的階段。
有針對性地實現專業提升
對于處在“高原期”的骨干教師,當其已無法超越自我時,施加外力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因為骨干教師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追求進步的步伐會相對減速。有了外力的加入,可以消除骨干教師的職業倦怠,使其進入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
通過談話,我了解到麥老師平時在工作上很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總結,但對科研的意義沒有足夠的理解和重視。她也意識到,自己需要到更廣闊的天地里,打開專業發展的新視域,尋找專業成長的新可能。我在充分尊重她的意見的同時,與她共同探討,最后達成三點共識:一是學校創造機會讓她參加高端培訓,二是她要嘗試獨立承擔科研課題,三是她要努力在教學上形成鮮明、持續、穩定的個人風格。
在學校的支持下,麥老師在2010年至2011年參加了廣東省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這項培訓非常注重理論的提升,即從教育理論、科研方法、教學法三方面,彌補了麥老師的理論短板,提升了她的理論水平。
另一方面,學校大力支持麥老師申報海珠區“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我們邀請了眾多教學專家,在不同方面對麥老師進行指導,使她在不斷學習中,明確科研的意義,掌握科研方法,進行科研探索。
2011年2月至6月,學校批準麥老師遠赴教育強省浙江,脫產參加王崧舟名師工作室的進修。在這次進修中,麥老師得到名師的指點,對教學的理解更加深刻,其專業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至此,麥老師的專業成長,已成功跨越“高原期”階段,進入第二次專業發展階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卓越型教師。
向研究型教師發展
當一名教師成長為卓越型教師時,如何確立其在學校青年骨干教師中的威信,如何使之成為有影響力的卓越型教師,就成為工作的重點。
首先,要為其個人專著的形成創造條件。早在麥老師去參加進修之前,我就要求她,無論是在理論學習還是教學實踐之后,都要記錄下所思所感,為著書立說積累材料。麥老師在進修期間共寫了17萬字的日志、教學設計及反思、論文等,最終將這些文字結集,形成了《閑詠以歸——麥玨昉訪杭之旅》。閱讀了這個文稿的專家、同行都表示贊許,并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這就為麥老師撰寫個人專著奠定了基礎,使她堅定了信心。
其次,要提供多層次的展示平臺。對于卓越型教師來說,學校提供的舞臺有多大,其能力就有多大的提升。因此,這個發展的平臺應是展示其才華的平臺,這就對其提出相對較高的專業要求,為其成為“研究型教師”創造客觀條件。
在2011至2012年,我們為麥老師創設和搭建了這樣的展示平臺(表2)。
由此,“首席青年教師”的示范效應已經形成,麥老師的研究型教師的形象很好地建立起來,得到眾多專家的高度評價,成為廣州市特約教研員,在市、區范圍內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名師效應也提升了校內其他青年教師共同追求進步的強烈意識。
青年教師團隊化成長
當“首席青年教師”計劃初步取得預想中的成效時,更美好的發展藍圖展現在我們眼前。根據“滾雪球效應”,一旦獲得發展的起始優勢,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就會越來越明顯。配合學校的“青年教師資助式發展計劃”,我計劃運用“滾雪球效應”,讓麥老師在青年教師團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見圖1)。
只有通過培養“首席青年教師”,才能最終達到打造一個強大的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目的。只有具備了“首席青年教師”的示范效應和起始優勢,再配合傳統的專家引領、校本教研等培養人才的方式,才能帶動校內青年教師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專業能力突出的萬松園青年教師團隊。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萬松園小學)
(責任編輯:陳曉玲)